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诞派戏剧对传统的反叛突出体现在对语言的贬低上,在此通过多贝克特、尤涅斯库、品特和阿尔比等荒诞戏剧语言特点的分析,指出作为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的语言已经解体。荒诞派戏剧中的荒诞语言反映了现代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的非理性化与现实的荒诞性具有同一性。荒诞派戏剧的荒诞语言既体现了语言交际功能的无力,又表现了现实世界荒诞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戏剧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戏剧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残酷戏剧”理论和“质朴戏剧”理论为其先导,其理论带有解构性、不确定性和反权威性。它鼓吹“非语言、非剧本”,视演员个人表演为艺术核心,主张以物质语言为戏剧的强力表现手段,强调表演要在冈观众的交流中实现。文章通过对具有仪表性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分析,将后现代主义戏剧的特征归纳为:发初期呈现的精神分裂症;同其它艺术品种的融汇和混合;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通过即兴、偶发、随机的表演,将生活在接搬上舞台;变革戏剧表演空间,打破戏剧演出场地界限;加强戏剧的行动性、参与性和政治性;取消剧本、摒弃语言,强调肢体语言动作;以及从题材内容到结构表现出的混杂与拼贴等等。作者认为,针对过去我们对后现代主义戏剧所知不多,时有误解,当前首要的是先从翻译、介绍与研究做起,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戏剧及其思潮有所辨识、有所选择、有所扬弃与吸收。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与奥尼尔戏剧语言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戏剧人物语言和剧本舞台提示两个方面,对莎士比亚和奥尼尔的戏剧语言艺术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揭示两位处于不同时代、运用极为不同的舞台技巧的剧作家如何殊途同归,以各具特色的戏剧语言以及相应的舞台艺术手法外化出伟大作品的共同底蕴和各自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文体学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在西方兴起于 2 0世纪中后期 ,是研究文学作品的文体和语言风格的新兴学科。本文借助文体学的相关理论 ,在宏观上从两个方面分析当代美国剧作家大卫·迈梅特的戏剧《游戏之屋》的戏剧语言运用技巧与风格 ,揭示当代戏剧语言日趋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戏剧话语是话语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戏剧的本质和精髓。事实上,戏剧创作的过程就是剧作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蓝本,建构剧中人物的话语,反映社会生活,形象表达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过程。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戏剧话语的语言性质和功能进行阐释和归纳,可以揭示戏剧话语所蕴含的深层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戏剧生活丰富多彩,对中国古代戏剧作家作品较为熟悉,虽然对地方戏兴趣不大,但却倍加欣赏京剧,一致肯定校园戏剧演出的积极影响。丰富校园戏剧生活的具体措施:充分利用戏剧网站,引导学生读剧本看演出,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校园戏剧演出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英语戏剧表演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起到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跃校园文化的作用。同时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技巧。锻炼学生的演技,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但英语戏剧表演是一件耗费时间精力的艰巨工作,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来完成。本文从英语戏剧表演前教师、剧本、学生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谈起,论述了英语戏剧表演前准备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与深入,中国要向世界展现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而戏剧正是文化的精髓。我国有丰富的剧种和曲目繁多的优秀剧目,要有效地展现中国文化就要让优秀剧目跨出国门尽显中国戏剧的魅力。然而由于戏剧剧本的内容有大量的文言句式和诗词曲赋,在翻译中要有效地传递诗词曲赋的意象美面临很多挑战。同时,戏剧剧本的内容中还有大量的古代典故和戏剧术语,这些对于中国人都陌生的中国元素要有效地传递给全世界的朋友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翻译。翻译的高质量需要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文章尝试用翻译剧本为例,阐述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戏剧剧本翻译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9.
作为戏剧主要媒介和要素的戏剧语言,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产生出意义的不同模式与可能性范畴。本文从戏剧文体学的视角,用二元思维看待戏剧语言,将戏剧语言的口语化和文学性作为一对变数,围绕戏剧对话的文学属性和口语交际属性进行探讨,最终发现戏剧语言在不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模式。对戏剧对话模式的类型划分,有助于理解话剧语言在口语化和文学性这一对具有剧场符号和文学符号双重属性的变数作用下,在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发展不同阶段中,所呈现的不同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中国现代戏剧语言最初状况的分析,探讨了语言变革的要求如何改变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基本形态,催生了以话剧为主要形态的中国现代戏剧.中国现代戏剧是伴随着当时新出现的新的话语资源、新的话语方式而诞生的,从文明新戏等戏剧创作开始的戏剧语言的革新和变化,为中国现代戏剧形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中国现代戏剧语言最初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戏剧形态的确立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去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戏剧艺术和文体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李光荣 《学术探索》2001,3(6):85-88
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的戏剧活动进入春天,他参与或组织演出、改编剧本、做剧社导师、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40-145
言语环境是建构戏剧话语深层意义的基石。戏剧话语具有的抽象性与概括性来自于戏剧话语建构和生成时所形成的多重对话性和特殊结构模式。戏剧话语精炼含蓄,表现在人物平常简短的语言中蕴含丰富的话语意义。剧作家可以运用语言中的各种表达手段建构戏剧话语,并力求使简洁的人物语言具有深邃的思想内容。戏剧话语的语境因素、特殊的多重对话性和潜台词中蕴含的言外之意是其意义建构和生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的新剧转型可从《小说月报》的翻译新剧中窥豹一斑.在演剧实践繁荣、翻译剧本匮乏的时代里,《小说月报》的翻译新剧一枝独秀.译剧在题材、艺术技巧、表现手段等方面的特点,译者们对剧本文学性和戏剧言语的重视、对戏剧理论的自发探讨,以及翻译新剧呈现出的小说戏剧同构、著译混淆的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戏剧转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元代大都的戏剧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本文力图从元杂剧以外的其他方面如院本诸戏、演出场所、宫廷演剧、艺人结社、剧本刊刻等进行一些综合探讨 ,从而在整体上了解和认识元代大都戏剧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后现代戏剧的发展,体现了年轻一代戏剧家反叛与创新的实验姿态。其基本倾向是,90年代前半期偏向解构传统与反叛经典,剧本与文学的意义被解构,强调剧场演戏的感性直接性,乃至朝着排斥语言的形体演技、舞台综合发展,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呈现出缺乏深度的“平面感”和“零散化”;90年代后半期主要走向大众文化和左派政治,其叙事、人物、语言等似乎在向传统回归,但实际上,后现代解构传统、反叛经典而重表演、轻文本的倾向仍然存在,又因为它将自己定位于“政治”或“娱乐”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人学”内涵,在相当程度上排斥了戏剧精神的现代性创造。后现代戏剧在某些方面丰富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可能性,然而,它强调剧场性和表演性而排斥文学、忽视人学,演剧流于叙事的表象化,则又突出地体现了它亟须以现代性为根本,从“人的戏剧”出发去建构其戏剧美学。  相似文献   

16.
古罗马戏剧的发展深受希腊文化影响.罗马剧作家在戏剧创作初期,主要学习和翻译古希腊剧本.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古罗马早期悲剧中,而且在喜剧方面同样有迹可循.希腊文字是影响罗马早期戏剧另一重要因素.成熟的希腊文促进了拉丁文的发展,丰富了罗马戏剧的内涵.此外,罗马剧作家多选择希腊神话为创作素材,并且经常将故事场景设置在希腊地区.早期罗马戏剧中蕴含着丰富的希腊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7.
论易卜生对曹禺戏剧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卜生的戏剧思想及创作风格给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以巨大的启迪,直接影响了他的现实主义悲剧的创作.易卜生对曹禺戏剧观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真实反映现实,聚焦人性的弱点,展示普通人的家庭悲剧,将戏剧作品的背景放置于观众熟悉的环境中,关注妇女地位与婚姻问题以及运用追溯的手法架构剧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黄亦明 《南方论刊》2013,(8):91-91,110
一个成功的戏剧小品,不仅需要好的剧本,同样需要好的导演和演员。导演作为演剧活动的组织、指挥者和二度创作者,肩负着对戏剧的综合呈现进行全方位总体把握的职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探讨了做好戏剧小品导演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说:“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1]《新青年》同人清楚地认识到革新文学在这场政治、思想、文化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而“现代欧洲文坛第一推重者,厥唯剧本。诗与小说退居第二流。”[2]中国文学要赶上世界新潮流,戏剧改良势在必行。而且中国戏剧情形不得不使《新青年》同人忧心忡忡,傅斯年在《戏剧改良各面观》中说:“可怜中国戏剧界,自从宋朝到了现在,经七八百年的进化,还没有真正戏剧,还把那‘百衲体’的把戏,当作戏剧正宗!……中国戏剧在思想上与艺术上都没有立足现代戏剧界中…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戏剧是相对于现代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而言的,因此,我们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认识和把握后现代主义戏剧。在现实主义那里,重要的是模仿和再现现实;在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是对情感思想的表现;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则是戏剧表演本身。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戏剧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本体怀疑论、模糊界限、混杂拼贴和语言革命。后现代主义戏剧不仅标志着艺术形式脱胎换骨的改造和革新,而且也意味着戏剧创作和表演方式的极大混乱与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