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饮酒》诗主旨新探郭满禄《饮酒》诗二十首在陶集里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历来论家不穷,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亦有不少论者仅仅据二十首中若干首诗或若干词句,便给《饮酒》诗下这样那样的结论,这就未免失之于偏颇与武断。本文拟就对陶渊明二十首《...  相似文献   

2.
周振甫先生的《谈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载《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四年十一期),认为《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三十九岁时作。此说虽有旧说作依据,但从这组诗的内容、风格来考察,从对第十九首和第十六首的诗意来分析,我们认为此说不能成立。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是出仕时期。他在《归园田居》诗中说:“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陶渊明虽然不是毫无间断地一直出仕,但是,在这十三年中,他基本上是在出仕,即使闲居在家时也存在着出仕的愿望。只有到了四十一  相似文献   

3.
《饮酒》诗是陶渊明的名作,这组诗共二十首。其中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写得最为出色。全诗是这样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代表作《饮酒其五》这首诗,在文学方面,它的哪一部分是如何表现出它的内涵及其丰富性的呢?二十年前,我在题为《论陶渊明的“欲辨已忘言”》的论考中,以最后一句“忘言”为中心,对其表现手法的思想性进行了探讨.(《东书国语》153号,1976年6月)另外,在《试解<饮酒其五>》(上)(下)一文中,通过注释的形式对诗中使用的语言进行了探讨,从而我确立了理解陶渊明的观点和问题点.(《东书国语》169号,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五 ,作为中学语文教材 ,虽不是讲读篇目 ,但我们仍然没有理由忽视它。因为这首诗作 ,不仅诗意盎然 ,而且从中可探寻陶氏的人生旨趣 ,要把它讲得比较透彻 ,也不是十分容易。选择什么样的解读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诗的解读在方法上可以有多种 ,因人而异。此诗若从关键词上入手 ,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我们先从诗中选出四个词作为关键词 :心远、悠然、真意、忘言。这种选择当然只代表了我们的理解。它似乎比划层次的方式更能直接地达于诗的内部。先说“心远”。《饮酒》组诗 ,根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约作于陶渊明四十多…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与《饮酒诗二十首》,各家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前一首诗,从曲阿的地理位置看,一般认为的乃诗人赴京口任职途中经曲阿作的说法欠妥,其它说法更是难圆其说。从种种迹象及诗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此诗乃是诗人初任镇军参军时因王事而奉命之曲阿时作。而《饮酒》诗中的“一纪”,应解为12年,乃指始仕后的一纪,句指从始仕至自彭泽今还归时适一纪。而诗之作又在此后之一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包含了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内容,它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生命、对于社会、对于理想的感悟。生死的幻灭与荣枯的悲凉,是非的叩问与仕隐的矛盾,都在二十首《饮酒》诗中得以体现。诗歌从更深的层面展现了诗人壮志难伸、理想破灭的悲愤,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世风的靡丧,同时,也向我们勾勒了他从出仕到归隐之间的艰难复杂的心路历程。饮酒只不过是他的一种疏解忧愁烦恼,暂时忘却世事人生的方法,然而,陶渊明却在这种方法之中,找到了更多的关于人生问题的解答,完成了多少人一直梦寐以求的终极追求——达观的超脱。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曾指出:“被论客赞赏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我每见近人的称引陶渊明,往往不禁为古人惋惜”,他为此提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以上均见《题未定草》)。细细咀嚼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客观和全面地评价陶渊明,还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即对陶渊明思想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少年时期的诗文创作及其审美特性,我们所知不多。他的少年窗课,如骈、散文、古今体诗等,都没留下来。今天略可考见王氏少年时期审美观点的,只有他的《咏史》诗二十首。这二十首诗不载于《静安诗稿》(刊于1905年,均为“戊戌四月”以后的诗作),只在王氏逝世后,由《学衡》主编吴宓从罗  相似文献   

10.
从归鸟意象与《易经》之关系释陶渊明《饮酒》(其五)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于中国晋末宋初的诗人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中的其五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围绕着这首诗的解释,即使是其中的一字一句,历来的看法也是颇为不同的。依笔者愚见,《饮酒》诗的诗题实际上包含有两种不同的典证,其中的差异表现了不同的寓义,但却并没有表现出复杂的方法。其中的详细论述限于篇幅的关系,笔者另有论文进行研究①,现在所谈的内容则是其它的一些问题。义熙五年(409年)至义熙十四年(418年)间,刘裕在灭掉鲜卑族慕容氏的南燕国之后,又扫平了由南面向都城建  相似文献   

11.
《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的名篇。笔者此文试图从组诗思想层次入手,发掘其作品的审美价值,探索陶公从出仕到归田思想发展的历程。我们知道,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时间的推移,对社会现实和自身生活作出敏感的反映而产生的,作品也正是通过咏叹和悲哀的方式寄托其深沉的思想感情的。那么,作为组诗,《饮酒》是以怎样的艺术结构手段来完整而和谐地展示这种思想感情的呢?考究《饮酒》,其深于布置的章法与诗人思想心理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归隐,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而是一个经过长时间酝酿产生的行为。从陶渊明的三首诗即《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咏二疏》、《饮酒》其五,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归隐历程分为初隐、再隐和彻底归隐这样三段。  相似文献   

13.
关于酒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大雅)中的《既醉》。这是一首祈祷规劝为内容的四言诗。“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这几句大意是说酒儿喝个够,饱受大恩惠。 中国文人有饮酒的传统,特别是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了曹操、阮籍、陶渊明以及李白、杜甫等众多嗜酒、善饮的文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在这首《短歌行》中,正是通过酒,唱出了积久的忧思。阮籍的饮酒在当时更是有名,传说他“……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感叹“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他专门写了《饮酒》二十首。李白更是长醉不愿醒,这位酒仙号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杜甫也有“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此身醒复醉,不拟哭途穷”(《陪章留后待御宴南楼”的诗句。  相似文献   

14.
一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曾说:“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所谓苏轼“晚喜陶渊明”主要是指他晚年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广东海南岛儋县)期间特别喜好陶诗。实际上,苏轼喜好陶诗,早在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就开始了。当时他就把自己躬耕的东坡,比为陶潜游过的斜川,把陶潜的《归去来辞》隐括为《哨遍》。苏轼写作和陶诗,也是从元祐七年(1092)知扬州时就开始了,曾和陶潜《饮酒》诗二十首。不过,苏轼大量写作和陶诗确是在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到达惠州以后,这同他在政治上的失意是分不开的。苏轼认为自己同陶潜的性格和遭遇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复杂的,否则不可能造成其诗歌之丰富与深厚。但陶渊明基本性情却是风流飘逸的,多情敏感的。即使于矛盾痛苦中,也常露其本性。所以施德操论云:“人见陶渊明自放于田园诗酒中,谓是一疏赖人耳,不知其平生乐道至苦……”但他“既有会意处,便一时放下。”①是说陶渊明只要一有机会便意驰神往的飘飘然了。鲁迅先生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塔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多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③这里提示给我们两个问题:一是陶渊明先生一直以飘逸的形象活现在后人心目中的;一是鲁迅…  相似文献   

16.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轼效应"首先在诗学批评领域和校勘学领域迅速体现出来,同时,呈现出由文学领域向建筑领域渗透的倾向,受苏轼解读的影响,以"悠然见南山"意境命名的建筑景观相继出现。更为重要的是,经苏轼阐释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陶渊明形象的独特标志而演示着一种潇洒、自由的生活状态,继而表征一种独立、高洁的人格范式,得到后世文人的普遍认可与积极效仿。  相似文献   

17.
一、陶渊明给我们的启示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大家已非常熟悉了,诗共分三层.在第一层里作者告诉我们:我也是一个尘世之人,房屋也建在人世之中,但我却两耳不闻外界车马的喧闹.如果你非要问我这是为什么,那么我就告诉你,这是因为我“心’离尘世远了,“物”也就随之偏了。在第二层的四句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在“心远”的作用下,诗人主体的行为以及客体的景物,给我们轻轻地弹拨出一曲美妙的田园小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诗中所歌吟的柳树 ,从《诗经》到唐诗一直带有着其极明显的形象。这就是说“别离”和“春景”的象征含义。这样的情况下 ,陶渊明自号为“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和具有传统性柳树的形象有什么关系呢 ?或者 ,陶渊明他的心目中怀有特殊的“柳树”形象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要探讨陶渊明自号 ,“五柳先生”的来由和时代背景。  一、为何陶渊明独爱柳树陶渊明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说 ,他家旁边有五棵柳树 ,因此取号为“五柳先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 ,因此为号焉。然而 ,陶渊明诗中提及了他家附近…  相似文献   

19.
<正>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历来编在一起.这十二首诗是否同时所作,其说不一.清人温汝能说:“年谱义熙十年甲寅,公年五十.此诗(按;指‘昔闻长老言’一诗)是年所作,故云‘奈何五十年’也.计其弃官归来,至是得十年,故下章又云‘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也.”(《陶诗汇评》卷四)他以为属同时之作.与他同时的蒋薰则提出了不同意见:“《杂诗》十二首,前七首皆是‘岁月不待人’意;‘代谢’以后,却有谋生羁役之感.至末‘袅袅’六句,恐非《杂诗》,或《拟古》之十,亦缺落不全者.”(《陶渊明诗集》卷四)到王瑶先生则首次将其析而为二,以前八首为一组,系于晋安帝义熙十年甲寅(公元414)年,后四首为一组,系于晋安帝隆安五年辛酉(公元401年)并指出最后一首“诗意隐晦,无从确定年代”,但从编次顺序看可能与前面的三首“为  相似文献   

20.
苏武和金时习的和陶诗《和饮酒二十首》在同题、同形式的和作中所写的内容大部分是不同的。苏武的和陶诸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自己丰富的情感,社会化的印记较浓,体现了借和渊明《饮酒》诗之形式,烧自我块垒的特色;而金时司因为是一个隐返多年的迫民.故在他的《和陶诗饮酒二十首》中,体现了他隐退山林的生活内容以及坚定的归隐决心,因此个人化的特色较鲜。从艺术上来说,两人的和饮酒诗也各呈自己的特点,苏武的和陶诗在质朴平淡的形式之下,蕴含着无比丰富和意味深长的情意;而金时习则以古朴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隐迪生活,努力使诗表现出一种闲静清淡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