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上海通过全球城市建设,应逐渐将吸引国外跨国公司转变为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上海发展跨国公司应站在全球城市的高度,以总部经济为抓手,以国家战略和制度创新为契机,以服务和满足于跨国公司内生性需求为重点,逐步提升跨国公司总部在上海的能级,注重构建跨国公司发展的软环境,不断优化跨国公司总部结构,充分发挥上海跨国公司总部的辐射效应,最终实现跨国公司可持续发展与上海全球城市建设之间的互助互动.  相似文献   

2.
中小型民营企业"走出去",可以发挥其机制灵活的优势,更好地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上海急需培育一批本土中小企业跨国公司,以形成上海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为此,上海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走出去"的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做好中小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范工作;引导企业实施商标国际化战略;强化金融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实施降低中小企业税负的政策;创新贸易便利性政策,提高境外投资通关服务水平;提升国家形象和外交水平,为中小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服务和保障;加大"走出去"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强化中国在认证体系上的话语权和公信力;完善政府"走出去"服务体系政策。  相似文献   

3.
万亮斌  沈柏民  周彦兵 《职业》2017,(15):24-26
本文以合作创新理念统领校企合作,系统分析与研究了校企合作创新体的功能定位、合作平台、共同要素和内涵特征,从校企合作创新体功能定位框架设计、合作平台框架设计、构建措施创新设计、校企合作路径设计、合作运行机制设计等5个方面探究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模式.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资源,基于学校内涵发展与专业发展需求,通过合作主体选择创新、合作运行机制创新、合作育人机制创新等创新实践来构建校企合作创新体,即实施名企驻校、项目管理、企师引领,极大地激发了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助推了校企共生共长;探索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的发展路径,即开展从育人联盟、研发联盟到文化联盟三个合作层次的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从单向变成多向、从浅层迈向深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行轨道走向螺旋上升,形成了"三层次合作?双螺旋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路径,有效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内生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文化共融.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引发了教学组织方式、育人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增加了教学选择性,构建了"四段四步、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五多"教学体系和"六双"育人机制,使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对专业认同度显著提升,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科技合作,上海应充分借鉴日本国际科技合作经验、美国国防科技部门国际科技合作经验以及国际虚拟组织创新合作经验,积极探索国际科技合作新路径、新模式,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级与效率,努力占据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核心地位,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创新策源能力的科创中心.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时代,凭借跨国资本的进入,上海成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但总体说,上海以接受跨国资本的辐射为主,对外经济影响能力薄弱.为提升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一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以提升上海在世界体系网络中的连接性.二要加大改革力度,大幅度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混合经济、民营企业发展.三要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大力扶持小微型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四要扩大对内经济合作,依托长三角、长江流域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来上海设立地区总部是上海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影响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市场、基础设施、人才、商业环境等主要因素出发,分析了上海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障碍,研究提出梳理聚焦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重点目标、制定“跨国公司总部促进计划”、建立完善管理协调机制、着力改善跨国公司高管生活工作环境、努力降低跨国公司企业税负和营运成本等增强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吸引力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政策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机制创新,重点围绕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企业活力激活机制、市场价值实现机制、技术空间扩散机制和科技统筹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文化凸现、企业主体明确、市场导向突出、转化机制顺畅、扩散服务优化的技术创新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上海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在资源、市场、人才、运营模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服务经济与平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十二五"期间上海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发展应由行业内"零和"竞争逐步发展为行业内外的"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的竞合形态,充分巩固和深化产业发展优势,在市场细分领域打造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整合优质第三方电子支付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用竞争性合作策略打造产业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上海应以"十四五"规划为抓手,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特殊功能区",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庞大的市场、丰富的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优越的营商环境,把这一区域打造成为外资企业高端产品的生产地、创新产品的最终消费地,甚至是其未来产品的研发、成长、成熟的最佳"主产区",成为跨国公司二次创业、二次腾飞的根据地,由此来"锚定"外资企业,使其牢牢根植于长三角区域.  相似文献   

10.
贾红霞  宋婷 《职业》2017,(3):70-71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及"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已与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改进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辅导员工作机制是大势所趋,本文将引入协同理论对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态势,而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区域性合作势头增强,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并形成多向特点;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其全球拓展的组织形态尤其是总部形态呈现多样化。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关注开放性和拓展国际视野应采取6项举措,即: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中,促进产业增量升级;在国际购并中推进产业升级;在优化出口结构中带动产业升级;在创造跨国公司总部、地区分部以及功能性组织发展环境中优化产业升级;在帮助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扶持产业升级;在融入区域合作经济发展中支撑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2.
汤汇浩  高平 《科学发展》2014,(10):68-73
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应有之义,也是履行"科学发展先行者、改革开放排头兵"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已有较好基础,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和制约。上海可在完善规划、创新资源、成果转化、支撑体系、创新文化和合作网络等方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十二五”时期上海发展面临的背景和要求,提出阶段性特征、发展主线和关键抓手。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和发展格局加速调整,中国地位快速崛起,提高了上海集聚全球资源的能力;从国内来看,经济向内转和自主创新模式初现,要求上海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从上海自身来看,“十二五”期间上海进入“四个中心”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突破期,是集聚全球资源和区域联动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也是社会转型和城市软环境提升的重要实现期。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推动城市全面创新——思想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社会创新和文化创新,凸显战略转型、求新求变和思想大解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上海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外面;头脑在上海,身体在外面;关键制造在上海,一般产业链在周边"的发展思路,结合控制"四条底线",逐步将不符合上海城市的部分功能和产业向周边地区及内地有机疏解,减少经济增长"四个依赖",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增强上海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能力,带动大上海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朋 《科学发展》2013,(2):34-44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网络虚拟社会正以其信息多元性、交互性和去中心化等特点,使社区治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基于上海市6区15个街道(镇)39个社区(居委会)的实证调研表明,虚拟社会在丰富上海社区治理资源的同时,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这主要表现在:虚拟社会的"参与式社区自治"难敌现实社会的"任务型社区自治";虚拟社会呼唤社区治理"崇尚自由"与现实社区治理强调"建构秩序"难以实现有机均衡;虚拟社会期待社区治理实现"多元共治"却遭遇了现实社区推行"自上而下"的治理。为此,网络虚拟社会背景下的上海社区治理创新需要明确的思路是:坚定一个模式——协商合作而不是"独自打保龄球";明确一个原则——强化政府对社区的有效治权而不是无原则的屈从"民意";正视一个态度:积极正视而不是有意回避网络社会给社区治理带来的风险。要做好"顶层设计",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尊重居民情感和地位,畅通网络民意渠道,保障居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形成自觉、自主、自治的网络舆论平台;提升网络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完善社区网络预警及保障体系;重心下沉,努力探索社区公共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马静 《科学发展》2012,(9):40-45
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覆盖全社会各行业的多层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呈现出研发机构的创新投入、人才资源、创新成果相对集聚的总体特征,但是对照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和承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任,还存在一定差距。上海应聚焦政策资源,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重点新产品、引进培养技术领军人才等,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盛久元 《科学发展》2011,(11):31-35
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以其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上海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重要载体和桥梁,促进了上海产业调整、结构升级,在上海城市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上海在长三角地区、海西地区和成渝经济区吸引台商竞争中既占有独特优势,也面临不可回避的挑战。上海应采取优化两岸金融合作政策和人才政策、完善项目扶持制度和服务台商的工作机制、设立专项引导基金和加强对台交流的机制性平台等措施来优化台商投资环境、把握对台经贸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上海意义重大,上海机器人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战略定位须着眼于上海的转型发展和自身的基础。为此,应加强战略引导和资源整合,制定上海机器人产业与技术整体规划和路线图;加强需求的政策引导,发挥本土市场的拉动作用,促进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吸引大型企业参加应用开发,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型企业加速发展,在细分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完善机器人产业园区,提高政策优惠力度;协调整合产、学、研、用和跨学科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中枢的研发体系,以促进产业集聚和创新行业。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人力资源是上海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因素,其规模、质量、结构和趋势对上海经济发展方式选择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的影响。上海要积极推进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加快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进一步提高人口和人力资源的宏观管理能力和绩效,为上海经济发展转型创造有利的核心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