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赫哲族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在其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历史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一书对赫哲族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本文主要从该书写作特点的角度,对该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正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繁衍生息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添了宝贵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佳木斯大学地处美丽富饶的三江平原腹地,依据地缘优势,多年来十分重视对赫哲族历史文化问题的研究。2001年6月成立了三江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所,赫哲族历史文化即是该所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为突出地方高校教学  相似文献   

3.
赫哲族鱼皮技艺及工艺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北疆有一个少数民族赫哲族,他们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仅养育了赫哲人,同时他们也独辟蹊径,创造了自己的渔猎文化。在世界众多的渔猎民族中,以鱼肉为生的并不鲜见,但以鱼皮为衣的却只有少数的几个,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比较典型的。目前有代表性的鱼皮制品不仅在样式上创新少,而且很少摆放在旅游纪念品商店内。本文对赫哲族鱼皮技艺及工艺品进行的研究,目的是各方面共同努力保护这门古老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东北少数民族赫哲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渔猎生产特色的宗教信仰,其中对鹰的崇拜十分突出。对鹰崇拜产生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赫哲族物质生产落后,对周边自然万物的认知能力所限,同时也源于赫哲族对鹰作为生产辅助工具的依赖以及内心对它所拥有的威力的折服与向往。赫哲族的鹰崇拜较多地反映在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中,而以翱翔在我国古代东北及西伯利亚一带的鹰隼——海东青为创作原型所塑造的"阔力"形象在赫哲族民族史诗——伊玛堪中比比皆是,这充分展现出赫哲族对鹰深厚的崇拜之情。通过对赫哲族鹰崇拜的研究,能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赫哲妇女用鱼皮替代纸张进行剪纸,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鱼皮剪纸艺术,是特色赫哲族服饰文化重要组成之一,是赫哲族民俗艺术的精粹。赫哲族的鱼皮剪纸是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中产生的,体现了赫哲族妇女的聪明才智,是在萨满的信仰氛围中广泛流行,将审美与信仰的完美结合。赫哲族的鱼皮剪纸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区域性经济的发展,赫哲族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鱼皮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制品在迅速消亡。因此,对赫哲族服饰文化特色及保护性开发策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对其历史遗存进行抢救、研究的任务也迫在眉睫,同时应对鱼皮剪纸这一独特样式的民间美术予以开发,使其为弘扬民族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非常少的民族之一,由于赫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目前还没有发现单纯记录赫哲族历史的文献资料,关于赫哲族的研究,只能参阅清代有关的原始文献、今人的著述及相关的考察、研究成果。本文对清代赫哲族的部分原始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了归纳整理,草就综述之文,包括原始史料、今人著述两大部分,供相关研究者鉴阅。  相似文献   

7.
赫哲族原为"通古斯的雄族"[1],但从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致使其人口锐减,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赫哲族人口约有300余人,成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综观赫哲族人口历史,探究赫哲族人口锐减原因,接受历史启示,将有助于当代赫哲族的兴旺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长期以来繁衍生息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创造了以“渔猎”为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文化。赫哲族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和文化开发中,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濒于灭绝。本文采用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综合研究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和演变现状,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探讨其历史文化价值、精神文化价值、旅游文化价值及其对赫哲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以现代化的理论和视角探索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源远流长,赫哲族的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多彩并深受渔猎文化的影响。然而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赫哲族民族体育文化产生诸多影响,赫哲族不可避免地面临传统体育文化、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被强势民族同化的命运。对赫哲族体育文化的抢救、挖掘已迫在眉睫。本文以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为切入点,对赫哲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文化内涵及传统体育中渔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力求为保护发展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伊玛堪作为赫哲族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蕴涵着赫哲族的精神文化底蕴,浓缩了赫哲族的历史文化精粹,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标志。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赫哲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变迁,伊玛堪成为"世界级濒危文化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从国家、民族、生态的角度展开对伊玛堪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郎樱 《学术探索》2006,(3):85-90
萨满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及南方少数民族巫术信仰的宗教神职人员。萨满教形成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萨满教既是一种原始宗教,又是一种文化体系,是一座保存少数民族古老文化的宝库。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神话中,有许多女神传说,这些女神既是氏族部落的首领,又是主持祭祀的萨满,她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萨满神话中塑造的各类女神形象,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存在的女性崇拜观念的体现。在萨满教中,萨满既是具有神力、通晓神谕的神职人员,同时又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许多民族史诗、歌舞、神话通过萨满而得到传承,许多萨满是著名的歌手和舞蹈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萨满及萨满仪式处于衰微之中,但萨满观念与习俗在中国少数民族群众中依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为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作家的身世经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使萨满观念渗透于<红楼梦>的创作中.萨满观念信仰在<红楼梦>中有所呈现,并被作家进行了艺术改造与升华.  相似文献   

13.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历史上他们以渔猎文化为主,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赫哲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赫哲族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影响,如何在变革中去保护和传承赫哲族社会文化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4.
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源远流长。本文从介绍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出发,阐述了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面临流变和消失的严峻现状,探索了在发展中保护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新路,以期赫哲族传统而独特的渔猎文化能健康持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5.
赫哲族的萨满神话可分为萨满来历的神话,萨满异能的神话,萨满神灵的神话等三种类型,是萨满崇拜的结果,反映了赫哲族传统文化深层的历史沉积和原始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并始终对人类文明进程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毕生关注着宗教现象。在历经前期探索基础上,恩格斯晚年更是对宗教问题给予了极大兴趣,撰写了一系列理论著作,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复杂的宗教现象:从意识形态角度论述宗教特质;基于辩证思维彰显宗教功能的双重性;立足唯物史观视野剖析宗教的历史形态变迁及其未来的自然消亡等。此外,恩格斯还对具体宗教现象或宗教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近代科学诞生时期宗教与科学张力关系以及早期基督教起源问题等,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展现成熟宗教理论的解释力,并透视出其晚年宗教研究的历史底蕴。可以说,晚年恩格斯宗教理论具有总结意味的系统化、理论化,也对我们把握当下宗教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北极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对赫哲族传统文化上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即赫哲族把一切自然万物都赋予了生命的同时,把他们提升到了与人对等的境界。这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然不分的生态观,其所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亲和性,促成了古代的赫哲族与地理环境相互和谐、统一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麻痹赫哲族的民族意识,断绝赫哲族与东北抗联军队的联系,从而加强对赫哲族的殖民统治,日伪对赫哲族实行毒化政策。日伪在赫哲族地区广泛种植鸦片,给赫哲族发放“吸烟证”,鼓励赫哲族吸食鸦片,从而达到其拉拢引诱的目的。在日伪毒化政策的实施下,赫哲族的体质受到了摧残,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民族面临濒危,同时在精神上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丧失了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三姓地区农业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北方论丛》2002,(5):27-32
三姓地区是黑龙江省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清代赫哲族农业最早兴起的地方.作为新兴的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在三姓地区获得了持续的发展,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东北边防的巩固,并对赫哲族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剖析,阐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论述了以数字化形式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性、必要性,并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