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936年在德国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是与纳粹德国的反犹政策紧密相连的.希特勒试图将这届奥运会变成炫示日尔曼种族优秀论的工具,因而竭力排斥犹太人参加;世界各界尤其是体育界为反对纳粹对犹太人的排斥,对柏林奥运会进行了抵制;国际体育界尤其是国际奥委会的压力,使希特勒不得不步步后退,采取措施减缓并暂时停止了对犹太人的迫害;犹太人的运动成就给予纳粹德国反犹政策的谬论以有力的回击.柏林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纳粹德国反犹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纳粹德国更加疯狂地推行反犹政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面对纳粹德国在保留侵略波兰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和平倡议”,美国表示了反对与拒绝。这一方面是慕尼黑会议后美国对纳粹德国政策中出现遏制因素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它当时所推行的援助英法遏制德国的政策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3.
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问题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索赔问题从政策制订、具体实施到最后结局都受到美国亚洲政策 ,尤其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严重影响。美国对日政策由惩罚转向扶持 ,为此 ,大幅度地削减日本战争赔偿额度。国民党政府受此政策走势的制约 ,对日索赔政策一步步削弱 ,最后放弃日本战争赔偿。假若离开美国的影响 ,国民党政府的对日索赔肯定不会是今天这个结局  相似文献   

4.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制定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最终援助失败。美国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的失败,是美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确定其外交政策的冷战思维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史学界开展了对30年代德国对华政策的研究。在论及这一时期纳粹德国远东及对华政策的特点时,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一时期希特勒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缺乏一贯性的状态”,30年代中期在德国的远东政策中存在某种“混乱”。笔者认为,纳粹德国内部在远东政策上的分歧,是造成这一时期德国对华政策某种“不稳定”和“混乱”的直接原因,而上述论著对这一分歧几乎没有论及或详细分析。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从另一个视角考察这一时期纳粹德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6.
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派遣占领军问题是在美国的亚洲政策及对日政策的影响下提出的,是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使此问题未果而终。这一结局影响中国战后对日处置一些问题的实施,进而影响战后一段时期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只应战,不宣战的策略是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的,客观上是由中日实力对比悬殊造成的,主观上则是基于蒋介石集团的“剿共”政策及其争取西方外援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政策奠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方针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关子关税自主政策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国民党政府在1927年定都南京后采取的关税自主政策,是一项投降卖国活动。其理由是国民党政府不能自定税率,不能支配关税税款;不能过问海关行政。这些同志的理由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了其关税自主政策必然要打上半殖民地社会的烙印。但是,我们也应该作一些具体分析,不能因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关系,就把国民党政府所进行的争取关税自主的外交活动简单地说成是投降卖国活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以孔祥熙名义与日本进行的几次秘密和谈。这些和谈是为交战双方战争的最终目的服务的,反映了日本的政战两略侵华政策和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1933至1936年纳粹德国的扩军备战,包括重整军备和重新武装莱茵兰。纳粹德国推行战争政策的目的是要在东欧夺取“生存空间”,即征服、奴役、甚至灭绝当地居民,以取得供德意志人移殖的土地。在这以前,又须征服西欧,以解除后顾之忧。进行这样的战争,必先建立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在莱茵兰重新设防。到1936年,这两点都顺利做到了。其所以能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法等西方国家对德国采取姑息纵容的政策。结果是加速战争的到来,而且是西方先受其害。  相似文献   

11.
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集团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纳粹党在寻找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时选择了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本文从纳粹德国种族主义政策的产生、阶级实质及其实施过程这一角度试图探析种族政策与法西斯战争间的内在联系。一、纳粹德国种族政策的根源与阶级实质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继承了德国早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在第三帝国那里加以拼凑、充实,形成了以希特勒为代表的种族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与通货恶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统治时期对货币制度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由银两、银元并用制改为单一银元制;第二次由银元制改为法币制。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实行的一个重要的货币金融政策,也是国民党政府放弃银本位制所建立的外汇本位制度,显示了其殖民地性质。国民党政府为了掠夺财富和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战争,经常采用滥发纸币的手段来弥补财政赤字,从而造成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加速了法币制度崩溃。  相似文献   

13.
<正>1927年国民党政权建立后,继续保持了北洋军阀政府同苏联的外交关系。尽管其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亲帝反苏,但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与苏联关系一直较好,1937年8月两者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从道义上和人力、物力上对中国抗战给予了很大支援。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后,两者关系日趋冷淡,直至恶化。本文就两者关系恶化的原因作以分析。 一、国民党政府对苏政策的不稳定性是两者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第一、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对外策略。 1932年12月12日,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恢复了外交关系。在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冷淡政策下,只好求助于苏联来援华抗日。然而,当双方于1935年准备为缔结协定而进行谈判之时,国民党政权却止步不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民党政权害怕影响同日本的关系,它既想同苏联结盟,以抗衡日本,又不想立即结盟,以免导致日苏关系紧张而刺激日本,加深中日矛盾。因而采取的是中、日、苏三角关系平衡的  相似文献   

14.
在所有的抗日盟国中,日本发动战争给我国造成的损失最大,劫掠的物资也最多。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劫物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追索工作。但是,由于负责处理赔偿和归还事物的远东委员会的议案久拖不决,进而美国改变对日政策,由严惩转向扶植;日本政府又进行抵赖;国民党政府自身影响和地位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民党政府处理此问题与实际损失相差甚多,未尽人意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政府以大西南为大后方的抗战战略的形成是基于其对内对外政策的转变。转变的原因在于:(1)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使“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基础发生动摇;(2)由于日本对华北侵略的加剧而引发了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高涨。国民党政府以大西南为大后方抗战战略的实施是在其对内对外政策逐渐转到以抗日为主后进行的。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大西南为大后方抗战的战略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6.
《绿色方案》是1937年6月24日纳粹德国针对捷克斯洛伐克制定的进攻行动代号,准备从政治、军事和宣传方面落实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方案,但实质上是一个以武力征服为主的军事方案。纳粹德国征服了奥地利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很快被提上了日程。但由于德国自身实力不足,加上德国高层的反对,《绿色方案》最终没能成功实施,可还是利用了英法的绥靖政策,采取分裂、瓦解的手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本文拟对《绿色方案》未实施的原因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派遣占领军问题是在当时美国的亚洲政策及对日政策影响下提出的,由于当时国内复杂的形势和蒋介石忙于打内战,使它未果而终,这一结果不利于中国战后对日处置构想的实现.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政府对新疆三区革命的政策随着国内外政治局势的演变在不断变化、调整,即分别采取了以军事手法抵制三区革命发展的政策、试图用《和平条款》统一三区的政策、与三区武装对峙以待时局的变化的政策、向三区让步以维持新疆现状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内蒙古的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中国,内蒙古的民族问题是中国政府必然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国民党政府在某些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曾调整某些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和了内蒙古的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但是,从总体而言,国民党政府的羁縻、笼络的办法和强迫同化政策加深了内蒙古的民族矛盾、纠纷和隔阂。在这一历史时期,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复杂化了。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上海事变,国民党正式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作为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这个政策,在华北事变后开始发生若干变化,西安事变宣告破产,“七七”事变时,仍然举棋不定,直到“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才被迫抗战。本文就“攘外必先安内”的实质,转变的原因,以及它转变的作用和意义,试作初步探讨,请教于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