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永贵 《南都学坛》1999,19(2):40-46
蚕女故事作为一则寓言体民间传说,是一篇根据经验联想和视觉联想而虚构的文学文本,它包含着故事创作时代的文化因子。从生活层面、文学层面和道德层面看,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个文学母题:即对征夫和思妇感情世界进行探索的动机。这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式“原罪”的原型:蚕女因犯有居家不织、因情而动、背信弃义三大罪行,从而导致了“女化为蚕”、永远纺织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2.
"期待视野"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是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运用接受理论的核心观点 ,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期待视野”造成“文化误读”的理据 ;从译者的角度 ,分析了“期待视野”中文化意象、语言的文化内涵对文学翻译造成的影响 ;从译文读者的角度 ,分析了同一时代的读者和不同时代的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文章最后指出文学翻译中出现的“文化误读”有着消极的作用 ,但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据养蚕专业户介绍,防止蚕病的发生,可采取如下的“十看”法。一看群体发育。收蚁时,如孵化不齐,蚁蚕大小不匀,头大尾小,吐丝多,向蚕座四周乱爬,表明体质虚弱;饲养过程中,甩手触蚕体或把蚕提起,如蚕立即收缩,有反抗作用的为健康蚕;无感觉的表明体质虚弱,  相似文献   

4.
文献记载“蜀先称王者为‘蚕丛’”,但考古发现却证明,与蜀王有关的是“蟾”,而不是“蚕”。巴蜀文字中常见的“手心”文所表达的其实是“蟾丛”,并非“蚕丛”。之所以“蟾“演变为“蚕”,首先是二者的谐音;其次是后世蜀地丝织业的发达;最后则离不开文人的想像和渲染。  相似文献   

5.
"傻子"的智慧--论中外民间故事中的傻子母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傻子故事一直是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内容。傻子故事作为聪明智慧故事的反向类型,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态,有着深刻的哲理精神、文学的反讽意义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现代中国的传统价值信仰体系溃散历程和现代作家的“故事新编“为背景,通过对叙事诗《蚕马》的故事渊源追溯和详细分析,展现冯至独特“故事新编“的创作手法,以及隐藏“新编“之中的隐秘结构:试图重新回到传统经典寻找支撑自己灵魂的“少女“,而这种努力最终不过仅仅成为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相似文献   

7.
一、导  言对使用同一语系语言的蒙古人和朝鲜人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可为各国在文学研究方法方面开辟一片新天地。这不但可以进一步弄清楚在蒙古文化的历史性影响下的阿尔泰文化圈中各国文学的特征 ,也可发展亚洲文学理论以相应于西方文学理论之发展 ,并终将对世界文学理论之建设作出贡献。二、从“葫芦和富人”这一传说看蒙古和朝鲜民间故事之同样性和多样性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属于含有“葫芦和富人”核心传说的故事类型。我们可以在朝鲜和日本找到含有相似核心传说的民间故事。这些在蒙古大陆、朝鲜半岛和日本岛流传的故事都使用着相…  相似文献   

8.
最近,日本东京国立学艺大学汉文学教授高桥稔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说话文学之诞生》一书中,就中国小说的起源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读来很受启发,摘述如下。日语中的“说话”即现代汉语中的“传说”、“民间故事”,“说话文学”就是“传说文学”或“民间故事文学”之意。作者认为,民间产生的故事、传说由口传相承发展到形成文字,并单独被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记录下来,就产生了最初的小说。但是作者尽量避免使用“小说”一词,他认为“小说”一词在古汉语中意义几经转变,容易误解,在讨论研究古小  相似文献   

9.
蜀地是中国最早植桑饲蚕的地区之一,蜀地蚕业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在全国蚕业中都占据领先地位。蜀锦历代都是皇室贡品,闻名天下,也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蜀地丝绸质量上乘,鹅溪绢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蜀地蚕业延伸出的农桑文化、丝绸文化等更是成为蜀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其他地区,蜀地蚕神具有地位高、数量多、信仰程度高的特点。蜀地蚕业对中国的文化、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以及审美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蜀地蚕神值得引起学术界更高的关注,而至今尚未有关于蜀地蚕神的研究综述问世。在此将前人对蜀地蚕神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再思考,以反映蜀地蚕神研究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身体在中国当代“红色经典”中经历了从“在场”到“不在场”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在新中国建立后,文学作为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力量,逐步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亵渎的意识形态形式。  相似文献   

11.
田时铭 《小康生活》1997,(10):38-39
小蚕笼箱密闭育是根据小蚕喜高温多湿环境和对二氧化碳抵抗力强的生理特点,研究出的一种简易养蚕方法,。即将蚕饲养在专用的笼箱内,给桑叶后即把笼箱密闭起来,使蚕与外界环境隔离,在笼箱内形成一个微气环境,桑叶在饲养笼箱内经8小时后的保持新鲜,蚕儿食入量和消化量高,生  相似文献   

12.
佛经是东方文学的一座宝库,它对东方文化乃至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朝鲜众多的民间故事以及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与佛经有关联。朝鲜的民间故事、小说受佛经影响有些是直接通过印度接受的,但更多的是通过中国间接接受的。特别是《百喻经》,作为汉译大藏经中的百媚,被誉为东方的“伊索寓言”,对朝鲜民间故事的产生给予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小蚕片叶立体饲育技术,是近三年来科研与生产结合进行试验示范的一种养蚕技术新方法。它改变原平面饲育为立体饲育,桑叶新鲜,蚕座呈立体状态,蚕娄和饲料分开,有利蚕的健康,能取得“四省两高”的成效,即(1—3龄)省工30-40%,省叶30%左右,省蚕座面积40—50%,省成本40%左右;单产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到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新繁荣,正是肇始于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热”。但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热度却逐渐冷却,以至于到了左翼文学被忽略的程度,其中当然有着历史、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原因。新世纪以来,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仅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就有“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11)和“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1)在北京和汕头相继召开。但被冷落的研究重新趋热,并不意味着以往文学史观和研究范式的“死灰复燃”,这个领域可能存在着太多未解的命题和问题,需要借助新的历史视野和研究范式予以面对和处理。本刊在上述两个会议之间组织的这组笔谈,就部分涉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到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新繁荣,正是肇始于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热”。但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热度却逐渐冷却,以至于到了左翼文学被忽略的程度,其中当然有着历史、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原因。新世纪以来,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仅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就有“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11)和“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1)在北京和汕头相继召开。但被冷落的研究重新趋热,并不意味着以往文学史观和研究范式的“死灰复燃”,这个领域可能存在着太多未解的命题和问题,需要借助新的历史视野和研究范式予以面对和处理。本刊在上述两个会议之间组织的这组笔谈,就部分涉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学中的"渔夫"(或渔父)形象产生于不同的土壤,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原因、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大致而言,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士的特征,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智者.他们身上,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意蕴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小雨点     
我是一只蚕,是二年级小主人马艺田把我装到盒子里的。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生”作家在 2 0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上刮起了名副其实的文学旋风。丁天、周洁茹、卫慧、棉棉、朱文颖、金仁顺………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制造着中国文学的“喧哗与骚动”。作为面孔独特、才华横溢的一代作家 ,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热点”和英雄。他们对于世界的感知与表述方式迥然有别于前人 ,也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写作者。其独特性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他们有着自由、放松、无所顾忌的写作心态。他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文学语境里 ,在这里 ,他们目睹了意识形态以及其他各种文学禁忌被一个个打破的过…  相似文献   

19.
一般而言,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文学,我们很容易看出这样一种现象: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的文学,多多少少都表现出一种与它共存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不相融的倾向性,或者说一种与当时社会现存体制的悖反趋势;这实际上就是文学的“反体制”特性。探讨文学的“反体制”特性的二重特征和根本成因,并把它放到文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中进行考察,有益于我们对文学本质的深入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20.
现实生活中,鲁迅对猫头鹰的钟爱,在绘画与文学文本中获得了多层次的延展性呼应,从而构成了他独特的“猫头鹰情结”。其意义不仅在于充分表现了鲁迅“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的批判意识,还在于强烈地显示出鲁迅与黑暗捣乱的幽默精神和能飞鸣就偏要飞鸣的叛逆性格。其产生与绍兴这一“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地”的特殊文化传统和吴越地区的鸟图腾崇拜有着密切联系。周作人也热爱猫头鹰,但却是借替猫头鹰翻案为自己的汉奸罪行作开脱,其卑劣与鲁迅的伟大存在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