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纵观萧红的一生,漂泊是她无法逃脱的命运,漂泊感也就成了她终生化解不开的情结.由此产生的漂泊意识浸润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成为她表现生活的独特视角,因而成就了萧红小说在女性文学史乃至现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恒久的艺术魅力.究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与萧红童年的生活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危机紧密相关.本文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具体阐释漂泊意识与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萧红在不过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能以小说和散文并称于中国现代文坛,重要原因就在于她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萧红的散文象她的小说一样,几乎每篇都非常鲜明地刻印着她的创作个性,表现出她那独有的艺术特色。风格体现在创作的各个环节和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请要素中,风格又根源于作家的人格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探究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不仅可以更深刻、透彻地理解她的散文作品,同时还能够了解她本人的生活道路、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时代的氛围,也有助于理解萧红的其它作品。  相似文献   

3.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独特艺术个性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与她的人生经历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个人生活经历曲折而又坎坷,也不时为人所诟病.萧红生前逝后的遭遇既有时代的普遍性,同时又具有个体的特殊性,这种现象的背后,交织着十分复杂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社会话语等多种因素,萧红形象也因此发生着历史变异.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作品,常常被称为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这是因为,她作品的题材,大都来自于她难以忘怀的故乡——东北的小城,乡村。她的小说,散文,真实地层现了这块土地上的社会风貌,人情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萧红的作品,又被归入以鲁迅的《故乡》、《社戏》为源头,以郭沫若,郁达天、庐隐、贺名、沈从文等人的小说为代表的现代抒情小说之流。这是因为,萧红的小说,具有抒情散文的笔调,洋溢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小说,不以情节叙事为重心,而是在小说创作中大胆引进抒情功能,散文化的抒情性成了她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萧红的小说创作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获得了另一种独特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创作与传统的佛学精神有很多契合之处.在她的作品中,不时闪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哲思与彻悟,主要体现在对苦难的生命体验、对生命悲剧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参悟.没有深厚学识背景的萧红在其创作中以单纯化、朴拙化的方式逼近了一个复杂深刻的哲学及宗教领域,使其作品显示出一种宽阔的哲学大气.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一位自我体验型的作家,她不幸的人生遭遇给她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根据现代心理美学中缺失性体验理论对萧红作品进行梳理,就会发现爱的缺失是萧红生命历程中独特的体验内容,这种体验是她创作的一个动因,也影响到其作品的倾向性。主要表现为:父爱的缺失,导致她对父亲的憎恨,从而上升到对统治阶级的憎恨。爱情的缺失,使她有感于女性自身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出现实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爱的缺失,使她追忆童年,寻找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论张兆和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兆和的小说创作量少质优,在现代文学史上未引起应有的关注。从细读作品入手,深入分析了张兆和独特的文学建构,论述了她在儿童形象的塑造以及心理的刻画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张兆和小说的清新素朴风格足以与沈从文媲美,她深化了五四作家对儿童的关注,真正从儿童本位出发,创作出深入呈现儿童世界的优秀作品,与后起的萧红,构成了描写儿童寂寞主题的重镇。  相似文献   

9.
萧红在其小说中关注人们普遍的精神病态和中国人最根本的生与死的问题,她的生命意识充分体现了她的人生价值观,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呈现给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一、萧红对生命冷静而悲观的思考正是自己对生命爱到极点的一种背向表示 在她的作品中经常看到她对于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珍爱。萧红笔下的花草树木都有声响,虫蝶蜂鸟都会说话,风云雷电都有颜色。她感受着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并以丰富  相似文献   

10.
“身体叙事”是萧红文本的一个潜在的内容与姿态,在文本中,女性身体不仅成为萧红作品中的“生死场”,而且更是小说获得内涵和意义的根本来源。萧红似乎对自身的情感与女性的命运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女性独有的身体经验成为她从事文本建构的基本手段。生育、病痛与死亡是作家诠释女性“身体叙事”的独特视角,女性与男权社会乃至整个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冲突成为身体的悖论。女性作家用反讽的姿态作了一次“致命的飞翔”,在语言的狂欢与回忆的空间中获得身体与性别的认同。正是用这样一种方式,萧红将自己写进了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小说学是对传统小说学的一种反拨。她弱化小说情节 ,而大张情绪 ,并且糅进了诗味 ;她间离了小说的艺术空间 ,以不完全的叙述 ,强化了艺术空白 ;她反人物的描绘转向负面的群体 ;而在追忆式的体式中 ,融化了风俗画的色彩 ,以象征的笔墨 ,增强了作品的内蕴。  相似文献   

12.
萧红对于女性生活命运的表现是独树一帜的,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在生命价值、意义层面上显现出对女性的关怀。萧红的笔触伸向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和为其提供养分的现实土壤,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化思路融入到了她对妇女命运的表现中,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主义对妇女的精神奴役,这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同类题材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萧红散文的个性风格突出地体现于她注重抒写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具有鲜明的自传色彩;对人生与人性的深切关怀与悲们情怀,以清纯透明的"平常心"感受人生,观照生活,使其散文闪耀着人道主义的理性之光;"散文的小说化"既是萧红独特的叙事策略,也是其独到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散文和小说创作方面。许多人致力于她的散文和小说研究,无暇或不屑研究她的剧本,我以为这是不公平的。为了"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文章试图对萧红剧本《突击》、《民族魂鲁迅》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作一粗浅评析。  相似文献   

15.
故园之恋--论萧红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园意识”是萧红情感链条中丰富而复杂的一环,萧红将生命中这种最深切的情感融入以家园为题材的小说中,传达出她在漂泊生涯中对童年生活的重新体会,对生命的感悟。萧红的儿童世界表现出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生命原初体验;她在固守家园的劳动身上,以土地--家园中的个人生存形式来透视人类生存处境,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在悲壮而又充实的悲喜岁月里,萧红用文字倾心地演绎自己的悲喜人生,犹如杜鹃啼血,无怨无悔地完成她那短暂的生命绝唱。如果说萧红的文字如一幅画,那么忧伤就是它的底色。萧红小说中的忧伤情感体现在流浪的坎坷中、在沉寂的土地上、在农民的苦难中、在女性的苦根里。  相似文献   

17.
冰心是初登文坛就获得巨大影响的作家,回到历史现场,会发现其世纪初的影响,主要来自人生问题小说的创作,然而,评论界和文学史对于冰心人生问题小说的评价,历来都不算高。这一世纪的隔膜,来自文化观念与文学观念的隔膜。冰心人生问题小说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问,切入到了转型时代最深层的意义虚空,呈现了小说是展示存在的文体文化本质,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纵观方方的警察故事题材的小说,可以见出其创作上的特点及变化,体现了方方对人生及历史新的思索与探讨,表明作者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寻找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鉴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试图从萧红小说的题材、人物、环境等方面分析萧红小说中的地域文化色彩,从而探索萧红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思索。  相似文献   

20.
池莉小说以表现普通人放逐理想、顺应环境的生存态度为主要内容,体现出鲜明的世俗化特征。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悟以及社会和时代对平民文学的呼唤,是其“市民化书写”特色的重要成因。作品揭示人生真相,肯定了普通市民的生存价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文批判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