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江苏省南京市失地农民为例,对土地征用所导致的就业冲击和就业分化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大约54%的被调查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就业状态,其中以征地前从事农业的农民为主,并且中老年、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受到冲击的可能性较大。受到就业冲击的失地农民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就业分化,主要表现为外出打工和陷入失业,继续从事农业的很少。计量检验显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失地农民实现各种形式的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年龄偏大的失地农民更容易失业;男性更加愿意外出打工。土地补偿金、征地的用途和生活费补助与失地农民的就业分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在改变了失地农民经济行为的同时,也将导致其生活方式的乡城变迁,其中面向城镇环境的健康生活方式转型对失地农民维系健康水平至关重要.本文从理论层面研究了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的健康生活方式转型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规范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对江苏泰州331个失地农民健康生活方式水平进行实证测度.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失地农民健康生活方式总体处于一般状况,其中运动锻炼水平显著不足.进一步运用分位数模型研究发现,相比而言,女性、文化程度较高以及患慢性病的失地农民群体更重视自我健康生活方式的塑造和提升,此外,征地满意度、医疗保险参与率和安置区公共健康服务等外部因素对促进失地农民健康生活方式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俊 《西北人口》2005,(5):58-60
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尤其是正式制度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对于从非正式制度角度提出解决措施的还较少。本文论述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并试着从非正式制度角度提出了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和采用非正式形式解决失地农民养老和就业问题。通过非正式制度的手段的补充能更好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制度安排与利益冲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失地农民问题实际暴露的是我国在土地制度、征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缺乏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以及征地过程的不合理性和非市场化是造成失地农民处境艰难的制度原因,而政府或集体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考虑不够,是导致农民失地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关键;失地农民并不仅仅是因为不合理的征地政策而成为社会边缘群体,事实上,在征地之前,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就已经将农民边缘化了。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描述了征地失业者的区域空间分布、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结构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借助重庆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系统探讨了区域分布、生活来源和个体特征对征地失业者就业意愿的影响,阐释了分析结果对提升征地失业者就业参与意愿的政策意义。总体而言,与其他主要失业群体相比,征地失业者在人力资本和年龄上都处于劣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区域发展水平越高、生活来源保障度越弱、受教育程度越低、外出经历越被动的征地失业者,其就业参与意愿的概率比更小。结合其他相关分析结果推断,失地农民的就业参与意愿或许是当前及今后征用土地都会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在人口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意愿对于土地征用的制度安排及其影响群体可持续生计获取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就业增长缓慢和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同时存在的现实,本文从就业增长与工资、劳动收入上涨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劳动收入占比的决定因素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发现:在我国,工资上涨对就业增长的抑制作用有限,劳动收入占比是影响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就业增长与劳动收入占比只是单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失地农民建立有保障的工作关系,既是确保失地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也是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根本举措。然而,文章基于宁波和周口两市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失地后普遍没有建立起稳定有保障非歧视性正式工作关系,所以无论在物质补偿较为丰腴的发达地区,还是补偿水平较低的不发达地区,失地农民对失地后建立起来的工作关系认同度普遍较低。这种情况除了与年龄、家庭成员工作关系、未来工作信心等因素有关,政府职能缺失也是各地区失地农民工作关系认同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长期以来土地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农民丧失土地以后,面对就业难、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困境,迫切需要制度性安排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本文以西安市城中村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为提高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就业或再就业问题是影响老年人生活以及老龄工作的重要方面。老年人的就业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制定有关老年人就业政策时我们应当对这些因素加以考虑。对中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首先通过交叉表描述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基本特征,然后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检验各个因素的显著性。通过Logistic回归检验,发现在影响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诸因素中,年龄的高低、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的好坏等自身因素对就业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受教育水平对就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4年的调研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学毕业生不是只关注现阶段的就业质量好坏,而是同时对就业质量有全面长远的评价;收入水平仍是大学毕业生评价就业质量的首要标准;大学毕业生开始更多地关注非收入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保障性和稳定性是大学毕业生评判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本文在如何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对大学毕业生、 企业、 政府给予了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对保障失地农民群体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南京市、阜阳市及重庆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指出了三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在保障目标、资金筹集和管理及待遇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及问题,认为目前存在的多样化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难以有效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利,可能会再生社会不平等,因此有必要完善现有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理论上说,应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障体系,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但考虑到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济落后地区将失地农民直接纳入城镇养老保障体系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经济落后地区可以实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过渡。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应着重从保障目标、筹资方式、缴费与给付标准等方面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2.
周鹏飞 《西北人口》2009,30(6):62-65,71
近年来,失地农民在重庆各地不断涌现。尤其是重庆市被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之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这个社会群体迅速膨胀。由此衍生的就业问题困难重重。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关系到社会稳定扣经济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统筹改革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将基于重庆的基本市情。结合“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建设这个重大的契机,以开放的眼光探讨其解决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大兴区北臧村镇在安置失地农民就业过程中,首先想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户妇女。镇政府成立了由镇计生、妇联牵头、计生户妇女自愿结成的手工艺品产销协会,目的在于帮助妇女在家就业增收,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使用二项Logistic方法深入探讨了家庭化流动对流动人口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其性别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化流动模式的不同对流动人口就业状况的影响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在流入地实现完整家庭流动的流动女性来说,她们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就业率低和就业不稳定的特征;与此不同的是,家庭化流动虽然对男性流动人口的就业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其对男性流动人口的就业稳定性有显著促进和提升作用.另外,个体因素、 地区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也会显著影响不同性别流动人口的就业状态.最后,本文还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浙江省2513个进城农民工样本,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进行分析,并建立有序Probit模型对新老两代农民工及不同性别农民工的城市间再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就业状况、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的城市间再流动意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家庭结构、流动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的城市间再流动意愿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与代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何圣 《南方人口》2007,22(3):53-58
本文基于对云南农村青年的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村青年外出就业的决策因素.本文认为青年是否拥有非农专业技能特长和是否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水平的教育是对农村青年外出就业状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的变量.通过加大对农村青年进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教育、培训可能是帮助其实现外出就业,乃至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应用管理统计SPSS11.0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是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决定因素分析——基于多层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山东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建立多层交叉随机效应模型,检验了个体、专业和学校等多层变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初次就业概率在学校和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学校因素对就业的作用大于专业,但学校与专业对就业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就业能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和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就业导向的实习指导和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个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和Heckman两步法,估计了个人社会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概率和初始工资的影响,并与非社会资本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尽管部分社会资本的"质"和"量"对就业有一定的显著正影响,但从总体来看,学生个人社会资本因素无助于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改进;相反,非社会资本因素,包括个人人力资本和公共信息等,是影响就业和初始工资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劳动力市场效率的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的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研究调查数据,对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进入条件、就业影响因素以及就业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相对具有更狭窄的社会资本和更少的工作初始投入;教育显著提高了农民工从事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滞后一期的市场状态对农民工非正规就业选择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就业分流并没有导致农民工就业市场出现内部分层,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存在着强的自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