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概念、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比较,提出探索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新模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高校通识教育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英美文学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通过分析高校英美文学课程现状,阐述英美文学课程对于贯彻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促进作用,提出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总结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体现文化性特征,并在确定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保持各校特色,其中的基础课程应定位为必修课.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运行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建构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课程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在教有趣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建构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中的地位,统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5.
重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深化地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应树立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观,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本依据,增强课程综合改革意识,实现对接与关联,进行综合评估,加强“隐性”课程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通识教育课程实施质量。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界是一个蕴含丰富而又极具争议的话题。它以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目的的解放性和教育内容的均衡性等核心理念而备受推崇。回顾中国通识教育2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自上而下"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自下而上"的通识教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两个阶段,前十年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而近十年通识教育渐居主流且显露出本土特色。这一变化折射出通识教育实践从"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转化,也反映出我国通识教育探索日渐深入。我国通识教育实践仍面临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难以融合的困境,为此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很大制约.论文通过调研"电力高校联盟"中8所电力特色类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剖析总结了其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不足,并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通识课程的建设及有效管理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台湾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比大陆早,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较为成熟,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评估制度等方面拥有自己的特色,对大陆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发展,对于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有着特殊意义。面对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高校应立足本质和使命,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组织机构、运行方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统一,让高等教育回归本然的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国梦积蓄动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本土化创新,作为"全人教育",除了对理解的偏颇之外,主要存在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教与学和机构设置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只有逐渐积累核心课程的教育,改进教学环节,建立管理机构,通过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才能逐步建立并完善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总结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工科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体现文化性特征,并在确定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保持各校特色,其中的基础课程应定位为必修课。  相似文献   

12.
当今美国和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的一项重要传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面对新的形势,美国和日本(二战后引进通识教育课程)的教育界对以往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做了相应的改革,许多大学相继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共同课程等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使大学课程形成一个整体.革新后的通识教育的价值得到人们重新肯定,通识教育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之际,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经验,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大学课程建设水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思想起源于柏拉图对于知识及教育本质的认识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美国现代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文理交叉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帮助学生获得宽厚全面的知识,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艺术素质培养作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想象力及学术创造力的同时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美国高校已经形成科学合理的艺术素质培养制度,在入学资格、学生社团、行政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为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已经发展了近二十年,既积累了发展的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试图认识和纠正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误区,探讨理工类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的必要性,分析了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进入通识教育的实际方式:原著阅读与讨论探究相结合;作品欣赏与网络课程相结合;教改探讨与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以期完善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科学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授课教师三个维度考察,当前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并不理想.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普法教育,更是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大学生掌握法律常识,具有法律思维和法治精神.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需要法治教育由从属走向独立,改革法治教育课程,推进法治教育教师专业化,实行法治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7.
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基础,从"女性学"课程性质、内容、教学方法及目标等方面说明高校通识教育中设立"女性学"课程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设置方案,即课程设置上要立足课程特色、变革教学过程、突出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督导、完善教学考核、增添课程延伸和建立高校课程教学合作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各级教育机构都明确提出高校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一种通过具体课程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是当代"立德树人"的有效构建途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也必须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如何在各种课程教育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我国当代高校教育参与者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本文以高职体育课为基础范例,就体育课程中构建全面的思政模式,探索"体育思政"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育人新方法,做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育人新格局的构建想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美国、加拿大两国高校在学术评价和通识教育方面最新情况的考察,对美加两国高校在学术评价和通识教育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美加两国学术评价和通识教育对中国学术评价与通识教育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源起及其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教育理念和实践充分体现了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当今我国许多高校也在实施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视野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外在化的缺失即重视“何以为生”而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育存在着谋生手段为“有限目的”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无限目的”的矛盾。本文从这一背景出发,对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及功能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