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9 毫秒
1.
国家制度是确立一国阶级统治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国体和政体的制度规范中所体现的阶级关系。毛泽东领导制定的“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其诞生奠定了新中国国家制度的基本结构和宪法的基本体系,为完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和实现依宪治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宪法思想和宪政实践是制定“五四宪法”的前提和基础,对后世宪法修订和宪法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日,会议主席团公布实施。这是继一九五四年、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八年三部宪法之后颁布的最新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一部合乎中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  相似文献   

3.
现行宪法是 1982年颁布实施的。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对宪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 ,使宪法规范反映变化了的社会现实 ,是保持宪法权威的必要之举。 2 0 0 4年的第四个宪法修正案是在遵循现行宪法原理下制定的 ,它的通过使宪法的原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正如滕云同志在《小说文化意识的觉醒》一文中指出的:小说在我们这里,“过去很多年来不被看作文化,看作社会文化现象,它只被看作政治,看作社会政治现象。小说也不被看作社会心理现象,它被看作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社会政治舆论、社会政治行为和社会政治行为的工具。有时也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讲小说,但指的不是它反映社会文化心理,而是指它反映社会政治愿望、意图”。受这种“左”的僵化思维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一九四二年前只充分肯定与推祟了与当时的革命斗争完全同步的作家和作品。而对那些虽在读者群中反响较大,但因审美趣味有异于斗  相似文献   

5.
最近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法制教育维护安定团结的决定》。决定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教育公民正确认识和行使宪法规定的自由与权利。任何一个国家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都是这个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体现着一个政权的阶级性质。因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就成为近代国家宪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稳定的一部宪法。这部制定于18世纪80年代的宪法,连同以后陆续制定的26条修正案,仍然是今天美国的“根本法”。自它问世至今的200年来,学术界对它有褒有贬,众说纷纭。正确认识1787年美国宪法,对我们研究美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近现代历史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1787年宪法的产生,它首先确定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以及1787年宪法的历史地位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当前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解析作为中共执政的阶级基础、宪法规定的领导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分化。以找准工人阶级的定位,区分泛化、笼统的"工人阶级",反映客观真实存在的不同工人群体,提出正视和协调好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巨大利益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宪法常常被看做是“全民”的创造,然而从美国宪法的诞生及其政治秩序的演进过程来看,宪法并没有超然于阶级利益之上,也不具有中立性,它不过是利益集团斗争的结果.在经久不息的利益争夺中,货币利益集团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力量.当货币利益集团试图在美国建立一家国家银行时,立即引发了深刻的宪法危机,于是在制宪者之间、在联邦和州之间、在总统和银行之间,都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这场较量主要围绕国家银行的合宪性及其存废、货币主权的归属等问题展开,并对美国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宪政制度的变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人自由,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很多表现形式。这种现象本身的一些不同方面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反映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既反映在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它的社会阶级结构方面,又反映在多种多样形式的精神生活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是一定时代、社会、阶级、历史、民族条件下人们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形式。作为作家(主体)和社会现实生活(客体)的中介,它一方面是客体的反映,但另一方面又是主体的反映。它反映着以作家为代表的主体的表现力、创造力、审美力,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和心理氛围。可是,在我们以往的文学研究中,不少论者大都局限或停留于客体(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直观形式  相似文献   

11.
在近现代,日本有过两部宪法:《明治宪法》和《日本因宪法》。这两部宪法虽然或多或少反映了日本人民斗争的部分成果,但从总体上看是统治者强加于人民头上、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明治宪法》是明治天皇赐与并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国宪法》是美国赐与并一直沿用至今。分析这两部宪法,可以从中窥见近现代日本法制发展轨迹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是从有阶级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消灭阶级是历史赋予社会主义的光荣使命。摆在我们面前不仅有老的地主、资产阶级分子的存在,而且还有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产生和活动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已经被推翻的反动阶级,还企图复辟。在社会主义社会,还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叶剑英同志在《关于修改宪法的  相似文献   

13.
1954年宪法是一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宪法,但它确立的宪法政治架构与体制则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基本框架之基。五四宪法颁布后,其具体实施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权的机构建制依据宪法建立起来;二是全国人大依据宪法积极行使其职权,发挥其职能;三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是依宪法进行的。一部宪法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制定颁布,更重要的是在于实施。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只有切实实施宪法,才能把纸上的宪法变成现实的宪法,最终才能达致宪法政治。  相似文献   

14.
简称:IACL 或 I'AIDC国家宪法协会预备会于1981年9月28—30 日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次预备会是为将于1983年秋季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宪法研究大会而举行。它是由南斯拉夫科学学会联合会根据拉丁美州宪法学会(会长是原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授萨尔瓦德·马利亚·罗萨德)的倡议而召开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经费规范在近代中国宪法中的沉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代以来,教育经费规范逐渐浮现于中国近代宪法文本中,这一态势持续到1949年.这一现象反映了严格规则主义对中国宪法的影响,折射出围绕着教育权保障所展现的各方利益冲突.这些刚性的操作性规范力图使保障教育权的理想和现实得以统一,虽然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能在合法范围内争取教育权益;但是规范和现实的落差既暴露出以严格规则主义宪法治国的伤痛,也说明了宪法并不代表宪政.  相似文献   

16.
宪法文本是一定宪法价值的载体和外在体现,宪政逻辑是反映宪政价值的理论体系.宪法文本与宪法逻辑并不只是一种关系,这是造成宪法与宪政背离原因之一.我国现行宪法文本还不完全反映宪政逻辑,推行宪政必须有一部反映宪政理念、符合宪政逻辑的宪法文本.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必须从人权保障规范、国家权力规范、宪法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修正和完善, 宪法修改一定范围内消除宪政逻辑与宪法文本上紧张关系,调适宪政逻辑与宪法文本的关系是深化我国宪政建设的一个议题.  相似文献   

17.
从1913年《天坛宪草》至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止,中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立宪努力,但最终产生了一部"贿选宪法"。这部宪法从其产生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文本上体现了当时立宪的先进水平,具有正面意义;另一方面,在本质上不具有合法性,并对中国宪政的进程产生极坏的影响。这次立宪行为也反映出宪政文化和基础的缺乏是当时中国宪政追求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以来,迄今已六年多了。六年多的实践证明:这部宪法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合乎国情、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全国各族人民都把  相似文献   

19.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创造的一种“形象语言”。它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愿望,在人们的语言实践中广泛应用。 不同阶级的人利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宣传和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藏族谚语不仅具备谚语的这些性质,而且还具有藏族历史和社会生活所赋予的特色。例如旧社会贫苦牧民和牧主头人在述说各自的身世、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时,就分别采用不同的谚语。贫苦牧民说:  相似文献   

20.
现行中国宪法存在着审查,它表现为多种主体和多种形式,但并不令人满意。因此,一方面必须借鉴西方宪法审查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必须洞悉中国现有宪法审查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中国宪法才会在宪法审查的角色、体制和实施等方面寻找到出路。但是,我们不可过分迷信宪法审查,它不过是要告诉人民:当宪法正确的时候,我们应该维护和尊重它;当宪法出错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崇拜和捍卫它。宪法必须成为共和国的“国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