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围绕一个温馨的乡间咖啡馆讲述了一幕发生在三个畸形人物之间的爱情悲剧。作为小说中心象征,咖啡馆具有丰富的涵义。笔者结合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点和荣格的原型理论,从精神分析角度出发,探寻咖啡馆所蕴藏的丰富寓意,试图说明两性之间的和谐发展是现代人驱除精神孤独、获得协调进步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萍心 《社区》2008,(17):18-19
四年前,台北街头正进行着一场宁静的咖啡馆文化革命。就在这个时候,一本名为《打开咖啡馆的门——欧陆三百五十年的文化风云》出版了。没多久,几乎每家咖啡馆的书架都摆上了一本,每个嗜咖啡的都人手一本;而书中引用一位维也纳艺术家的自述做开场白的一句话——“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也在瞬间成为人人传颂的流行语。整个台北市,就像端进了一杯Expresso,骤然香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蒯乐昊 《21世纪》2010,(2):19-21
王学圻获颁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陈可辛的短信及时而至:“王老师,明年您是男主角!” 这是夸人,也是自夸。陈可辛的言下之意是:今年,您凭《梅兰芳》里的十三燕捧回金马男配;明年,我有自信您能凭《十月围城》里的李玉堂捧回金马影帝。王学圻说,《十月围城》还在剪辑室里的时候,他们通过电话,电话那头陈可辛用柔和的、很陶醉的香港普通话对他讲,“好好看啊,真的好好看啊!”  相似文献   

4.
新月 《社区》2012,(29):5-5
前阵子去了几间新开的餐馆。其中一问是泰式餐厅.装潢得不错,墙壁嵌了一面书架.我注意到上面摆的书。在几本英文书里,夹杂了两本红皮精装,书脊烫金字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我好奇,为什么会是这两本书呢?那顿午餐,我在意的程度,不输给月亮虾饼炸得好不好吃。  相似文献   

5.
金猴腾空去,雄鸡报晓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由《专业户》杂志改版的《小康生活》正式面世。从《专业户》到《小康生活》,我们跨越了一个时代。如春华秋实,旧雨新知如期而至,令人欢欣鼓舞,相信读者捧读之后,一定与我有同感,日“开卷有益”。  相似文献   

6.
麻雯 《北京纪事》2014,(7):39-41
即使是不了解京剧的人,想必也对《苏三起解》的唱词耳熟能详——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该段落正是京剧经典之作《玉堂春》中的一折。  相似文献   

7.
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业余作家礼平写的《晚霞消失的时候》。这篇发表于1981年1月《十月》上的长篇小说,文字优美,以其浓重的思辨色彩与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性,而在当时引起强烈争论和极大的轰动。记得我刚从师范毕业,才十七周岁,自愿到黄岐半岛海丰小学任教,当时的校长是郑祖清老师,他是从宁德师专图书馆调回来的,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学校订阅了十几种的文学刊物,如《人民文学》《收获》《十月》《钟山》《当代》等。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渐渐喜欢上了文学。在这期间,我看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和《晚霞消失的时候》同为争鸣小说也引起轰动的几…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8,(5):4-5
蓝天野并不是出生在书香门弟,家里的大人大多不看书,最早的文学方面的熏陶来自他的祖父和父亲,“祖父念过书,他每天晚上给我讲,讲的多是《西游记》,还有一些公案,但是讲得多了,就不知道再讲什么了。”于是,蓝天野上小学后不久,有一次书店拉了一车书去学校卖,蓝天野的祖父就吩咐孙子买几套书回去,“他看完给我讲,当时买了《水浒》,还有一些民间的说部,都是说书人传下来的书,有《三侠五义》、《小五义》等。”除了祖父,蓝天野的父亲也识字,“我印象中他很聪明,家里很多东西都是他自己做的。”  相似文献   

9.
快乐的收获     
十月二日,父母带我外出旅游,不知怎的。坐在自家的轿车里,心里还是空荡荡的。听爸爸说,要去一个遥远的乡村,真扫兴!绞尽脑汁也猜不出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相似文献   

10.
从汉代到当代,对于《诗经》这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就整体而言,主要是侧重文本的阅读与阐释。本文试图另觅角度,从具体诗篇出发,即《小雅》中的《正月》和《十月之交》,通过对作者、作年、主旨等方面的比较,探讨这两首诗的关系。并顺便阐述本文写作过程中发现的关于《诗经》的其他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女人信箱     
《女人世界》2007,(1):12-12
编辑你好!偶然机缘,我接连阅读了最近的两期杂志。“报纸卖新闻,杂志卖观点”,从《女人世界》里,我感到这是本观点“够分量”、“够真实”的杂志。尤其是贵刊十月期发表的封面文章《整形,美丽还是陷阱?》,看后让我明白很多问题。真的很喜欢贵杂志这种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相似文献   

12.
朱蔓蔓 《可乐》2010,(8):M0001-M0001
初次在报刊亭看到《可乐》,我以为她只是普通的娱乐读物,并没在意,她给我的感觉只是名字比较特别。再次在报刊亭邂逅《可乐》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要了一本。谁知刚刚读完《浅吟低唱》、《纯真年代》、《友谊万岁》、《浪漫青春》等栏目。我就被深深地打动了。  相似文献   

13.
李静 《社区》2014,(20):34-34
到意大利旅游,顺便去看望了在那不勒斯工作的朋友。朋友说到那不勒斯,有家咖啡馆一定要去坐坐。带着好奇的心理,我跟随朋友来到了位于那不勒斯街角的一家咖啡馆。这家咖啡馆的位置不是很显眼,厅堂面积也不大,但却门庭若市。我们走进去时,咖啡馆刚刚营业,可屋里已经有几位正在喝咖啡的顾客,而且收银处和吧台前也排起了一个小长龙。我跟随着朋友站在了收银处前,排到我们时朋友点了三杯卡布奇诺咖啡。  相似文献   

14.
胡蕾 《可乐》2010,(12):M0003-M0003
前段时间,我特别郁闷,生活上和工作上诸事不顺,经常偷偷流泪。有时我想到自己不能报答父母,男友离我而去,工作不愉快,不如找块豆腐撞死。那天下班后,翻开新买的《可乐》读了一晚上,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周建新(1963-),男,满族,辽宁兴城人,一级作家,现供职于辽宁省作家协会。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长篇小说《老滩》等8部,长篇报告文学3部。在《当代》《十月》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100余篇,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选栽。《大户人家》获第四届东北文学奖和第三届曹雪芹文学奖提名奖;短篇小说《收获》获入围第三届鲁迅文  相似文献   

16.
苏步洲 《可乐》2010,(4):M0002-M0002
我十分喜欢《可乐》,在这本杂志里找到了人生的哲理。通过《可乐》,我也有了对身边事物的新看法。杂志中各种各样的小故事,激励我更加奋进。失败沮丧时,《可乐》鼓励我,让我永不轻言放弃;郁闷时,《可乐》带给我快乐,让我重新展开笑颜。希望更多朋友跟我一样喜欢《可乐》,爱上《可乐》!  相似文献   

17.
顺口溜随想     
姜昆 《社区》2008,(35):11-11
我好编顺口溜。其实,顺口溜能编好,也必须有学习写诗歌的底子。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能背诵许多《诗经》的段子,《伐檀》、《硕鼠》、《关雎》等。但是,只是能背而已,不知道什么意思。不是我有多么的用心和少年文学潜质,那是我爸爸逼我背的,背不下来不让吃饭,不许睡觉。  相似文献   

18.
吃亏是福     
六六 《社区》2011,(5):23-23
我写《双面胶》的时候,没拿剧本费,甚至在编剧名单上,也没有出现我的名字。如果大家现在回头去查,编剧是滕华瞍和曹盾。尽管字幕上没有六六,我依旧获得了白玉兰奖最佳编剧的提名。  相似文献   

19.
白天光(1958-),男,专业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阜新市作家协会主席,《新蕾》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收获》等20多家文学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500多万字,近百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和转载,有20多万字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俄文介绍到国外。出版长篇小说《雌蝴蝶》等13部,部分作品被改编为影视。蝉  相似文献   

20.
7月,真的很热,但返校是一定要去的。想着包里那张7月8日的《中原晚报》,上面有我的文章《男孩儿写来一封信》,总算可以在同学面前露露脸了。小胖肯定一边看报纸一边不停地推眼镜,咪咪说不准又会酸溜溜地拧我一下。哈,大概又够她们羡慕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