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在集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两型社会建设中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模型和分类判别标准,对长株潭"3+5"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3+5"城市群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整体上不高,其不协调的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落后与环境质量较好之间的不匹配.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全面理解两型社会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含5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两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权数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值做出了合理界定。并借助这一指标体系,监测长株潭2005~2007年间的两型社会建设现状情况。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了基于粗糙集模糊聚类法的"两型社会"发展评价模型.该模型结合原始数据,通过粗糙集的可辨识矩阵挖掘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在属性重要度的基础上进行属性约简,约去冗余指标,提高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同时,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环境指标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有效地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做出评价,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两型社会"综合监测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按照系统综合评价的思路,构建了一个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4大评价模块和40个主要评价指标的"两型社会"综合监测评价体系,并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起步进行了实证综合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6.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明确要求。文章利用泰尔指数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算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1)2007—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中等水平但不稳定,均等化水平较高的是基本设施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水平较低的是就业服务;(2)"十四五"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入上升期,预计2024年达到优秀水平,但就业和教育文化的均等化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3)武汉城市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差距的贡献最大,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3+5"城市群差距最小,而长株潭"3+5"城市群与合肥都市圈差距最大。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了长株潭区域房地产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监控问题.以该区域内的房地产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信贷风险进行了评估;实证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信贷风险的评估具有80%以上的平均准确率.并就信贷风险的监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后,就准确评估和有效监控估该区域内房地产信贷风险实现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从而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城市群品牌建设是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湖南经济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湖南省及长株潭三市政府在长株潭城市群品牌建设的公关战略原则的基础上,探讨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品牌建设的政府公关战略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提高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承载能力水平的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两型社会"的消费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十七大以后新的改革试点区,其目的旨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作为一个置身其中的公民,我认为,实现这一战略部署,必须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合力方可达到.  相似文献   

11.
于洋等 《统计研究》2021,38(3):30-43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家对此出台了包括高质量发展、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健康中国等多项战略规划,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这些战略对城市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解读了城市经济发展新内涵,构建了涉及数量、质量和效率三个方面,包含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城市群支撑作用等10个维度,共44个三级指标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测度指标体系,同时就城市群支撑作用方面指标给出了融合社会网络分析的指标定量测度方法。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可全面监测我国城市在经济新战略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状况,所提出的指标测度方法可定量测度城市所属城市群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为相关战略下城市测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05—2015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域物流竞争力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在使用ESDA法分析物流竞争力空间格局演化和空间集聚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不同类型集聚区物流竞争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05—2015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域物流竞争力空间集聚在整体上有提高的趋势;不同类型集聚区的物流竞争力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水平集聚区的空间溢出效应高于其他类型集聚区。基于以上研究,从构建西北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大力培育物流产业增长极、发挥物流产业集聚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等方面提出物流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3.
江苏交通物流产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集聚效应视角构建区域交通物流产业生产函数计量经济学模型,并计算出江苏交通物流产业产业集聚效应指数.对江苏交通物流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江苏交通物流产业集聚效应指数在1995-2009年呈逐年上升趋势;交通物流产业集聚效应指数与其集聚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交通物流产业集聚所发挥的效应非常显著;交通物流产业集聚推动了江苏区域交通物流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泰尔指数法对我国研发投入要素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时空跃迁法对我国研发投入要素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区域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态势,区域间差异是导致地区总差异的主要因素,区域内中、东部地区差异最大;我国研发投入要素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且这种集聚趋势在不断增强;我国研发投入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且以低-低水平"集聚"为主要时空演化特征;我国研发投入的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强,具有高度的路径锁定特征。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度量2002-2011年中国十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收敛性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十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生态环境状况、资源供给能力方面呈现显著的差异,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没有与经济增长的大趋势保持一致;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收敛特征具有分区域特点,全国样本具有非绝对收敛但条件收敛的特征,东部地区城市群绝对收敛特征不显著,但条件收敛特征较明显,而中部与西部城市群具有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等变量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之间正向相关,但其影响程度在不同区域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9—2008年中国280个城市的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通过构建三维经济集聚指标体系,本文度量了我国地方经济的集聚特征;分别采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对工业企业的征税策略以及企业实际税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集聚形态和规模差别较大;②地方政府依据不同的经济集聚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征税策略,其税收竞争是政策引导下政府与企业的智慧博弈,而非“逐底竞争”;③东部地区企业实际税负与劳均资本、资本流动性的关系有别于中西部地区;④企业性质结构、企业规模和城市基建水平均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指标体系构建与优良性评价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传统构建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构建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几个主要原则。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构建指标体系定量方法的基本思路,从理论的角度构造了确定指标体系的定量方法,叙述了如何实现评价指标优良性的理论方法。该研究对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集聚经济与中国城市体系优化──跨省迁移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实施的中小城市偏向型城市化政策导致了扁平化的城市体系,使得经济增长无法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市体系在1990-2000年间变得更加扁平化。但随着城市化政策的调整,2000-2010年间,大城市的增长更具优势,扁平化的城市体系逐渐得到优化。使用跨省迁移人口作为城市经济集聚能力的衡量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沿海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提供的经济集聚力是中国城市体系优化的原因。依据城市体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预测中国大规模城市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城市体系将进一步优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努力降低迁移成本。  相似文献   

19.
系统评价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有助于深入把握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能力格局。基于此,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模型对上海等50座骨干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将50座城市划分为领先城市、核心城市、重要城市、节点城市与一般城市5个层次。从空间视角观察,江浙沪地区呈现以上海为引领的"多极均衡"空间模式,其余省份呈现以各自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单极突进"空间模式。一级指标方面,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与科技创新载体指标呈现高度分化特征,均倾向于向省会、直辖市以及经济发达城市集聚。在科技创新绩效方面各城市之间表现相对均衡,一些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城市,由于其产出的边际值较大而获得较为良好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