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文婧 《现代妇女》2014,(4):313-313
2012年12月8日,作为"瓷器"代名词的景德镇市公布了其城市精神——"大器成景、厚德立镇"。作为城市精神,它是当代景德镇对自身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发展特征的概括与总结。元代是中国疆土与运河极大扩展时期,因此其大国风度和气势便淋漓尽致的映射在陶瓷艺术文化上,文章从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文化审美入手,探讨元代景德镇陶瓷文化在当代景德镇城市精神中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2.
中华经典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这一庞大人群的文化母乳,更是我们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源头。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膜的当下,年轻人因为受到源于文化母乳的深远效应——文化熏陶、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潜在影响,他们对结合了中华经典文化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现出颇为浓厚的兴趣,以及更容易信服与接受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3.
审美观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反映,北方渔猎民族共同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兽皮文化和桦皮文化,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中的奇葩,也是北方渔猎民族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工作之余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变得愈加广泛。自我发展,自娱自乐成为了普遍现象。美术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和文化审美。开展美术活动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周社会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文中从尊崇生命本体的人文主义精神,植根于农业的安土重迁文化韵味,宗法制伦理情味凝聚出的总体性意识形态.人定胜天的民族文化精神,礼乐文化向大众的泛化催生出大众文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等几个方面以现代社会的审美视角具体细致地阐释了《诗经》所包蕴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是代表中国国家艺术特征的绘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现代中国画的继承美与创造美,是现代人文精神文明责任. 现代中国画要走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优秀成分与有益的形式,融合时代审美精神的自主创新之路.优秀的现代中国画作品应反映民族和时代审美精神,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要多一份民族责任感,能体现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为当今时代创作,并打造"和谐世界"气派,以建构现当代中国画艺术.这是现代中国画艺术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7.
人们习惯上乐于将美利坚民族视为西方近代拜金主义的渊薮、资本主义腐朽社会的典型代表,认定这是个重物质轻精神、执著于感官享受而忽略了心灵需求的民族。其实,这是我们对美国文化的一种误会,一旦我们真正地深入其内核之中时,不能不被某种人类精神文化中的奇葩所打动。在此,我想着重剖析美国精神中的牛仔文化,捐赠与审美,巧克力文化以及美国大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谢馨 《现代妇女》2014,(11):408-408
新媒体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主流媒体之一,对审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消极方面看,它以其商业性和大众化让审美文化沦于世俗化;从积极方面看,它重新拓展着当代审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无论如何,都是审美文化借助新兴媒介向现代转型的必由路径,我们应理性分析对待,引导审美文化向更好的方向行进。本文将从新媒体和审美文化的概念入手,分析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其与新媒体的关系,并最终对当前的审美文化现状做出定位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鲍宗豪 《科学发展》2009,(12):68-82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赓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本质上反映的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质。对都市文化的研究,广义上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但更需要研究都市的精神文化。本文对都市精神文化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下,比较研究纽约、伦敦、巴黎等不同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特点,进而揭示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共同本质与深层价值意蕴,提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取向。  相似文献   

10.
在二十多年的城市化浪潮中,中国迎来城市建设的历史高潮,却在急切中失落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当前,城市失落传统文化主要根源于人们对现代化误读、对传统建筑文化无知和城市建设中权力审美的介入。没有历史内蕴的城市是没有灵魂,坚守城市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黎明泽 《城市观察》2014,(5):167-173
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延续和再生,既在乎历史文化自身的生命力,也有赖城市规划建设主体的"文化自觉"。徽州文化在历史传承中坚持"文化自觉"注重政府主导下的公众参与、物态和非物态传承的有机融汇、重视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工匠精神的四大精神内涵,即创新创造之开拓精神、敬业精业之钻研精神、遵规守度之法治精神、教化育人之传承精神,传统文化是工匠精神的历史涵养之源,而工匠精神的重现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了现实路径,两者可以相互促进,互融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经济群众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变得更高。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无论是在职人员的工作之余还是老年人退休后休闲时间的娱乐活动,都是用文化来满足精神需求。而美术作为群众文化中的关键部分,在满足人们精神娱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项活动不仅可以满足自娱自乐,还适于群体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能够提高群众的审美。所以,为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美术活动应该更受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作为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的一个重要参与,“文化民族主义”并非一个陌生的名词。对中国而言,它是一部分国人因国家的生存困境而在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层面上所产生的文化焦虑。具体说,尊重和卫护中华文化,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审慎吸收现代西方先进文化,以重建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期望由民族文化的复兴而至民族国家的复兴,是20世纪尤其五四后中国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和演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在此无意对这一复杂的进程作全面考察,而仅对现代新儒家在其重建儒家精神背后所具有的民族国家关怀作一…  相似文献   

15.
云瑶 《老年世界》2007,(22):34-34
书法与茶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所以将两者放在一起,是因为二者有着相通之处。古往今来,谈茶论道的人很多,他们以诗会友、以茶待客、以字回赠,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修养。自古就有“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的说法。但是,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不仅需要促进师生交流学习,还承担着传播历史文化、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等责任。因此,如何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既能满足师生审美品位和精神需求,又能促进有效进行教学活动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得以健康科学发展的首要条件。本文从学校校园环境设计的必要性和影响入手,进而对学校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加以仔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韩剧流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人性化情怀、唯美主义品质、东方文明理想,不仅构成其产品的内在审美价值和民族风格特征,而且其背后有着深远的社会文化根源。人性化情怀,平民化叙述视角,是半个多世纪韩国社会言论自由斗争的结果; 唯美主义品质追求,是殖民地历史环境下民族主义理想信念的艺术体现和延伸;东方文明理想更包含着韩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 希望通过文化产业振兴民族精神、获得通往未来全球化时代的身份证明和话语权力的努力。韩剧的出现和流行,绝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是近代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大事,也是青年大学生走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青年大学生在五四运动中遵循着一定的文化逻辑,其中,文化危机是青年大学生主体的文化境遇,文化转型是青年大学生觉醒的文化机遇,文化整合是青年大学生行为的文化动力。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把握住文化发展的时代机遇,诠释与时代同向的五四精神,宣传与时代同行的五四精神,践行与时代同心的五四精神,在对五四精神真的探索、善的坚守和美的创造中肩负起文化复兴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文化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舞蹈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这篇文章即通过舞蹈这种方式来说文化——多元文化是如何互动的,以及是怎样通过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使舞蹈进行对话的。本文按照文化的传播,舞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以及舞蹈对话的思路展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通过"解释世界"的纯理论学说形成了一种具有批判性、审视性、行动性以及实践性的理论精神,这种精神旨在人的自由与解放,因此他也对毫无审美性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批判。而本雅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对于技术操作之下毫无审美意趣而仅是机械复制下进行快速传播的大众文化延续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对其进行了批判。在研究马克思和本雅明的审美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对比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