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宗教职业者以传播宗教知识,引领信徒践行宗教功修为己任,是解答信徒宗教信仰生活难题的知识精英。然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宗教职业者的身份得到了衍生性的拓展。宗教职业者演化成了穿梭于民间与官方的介质。通过参加官方组织的活动与履行向民间社会输送官方意识及精神的义务,宗教职业者以多位一体的角色身份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实现了推进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整合性发展的态势。回族穆斯林社会生活中的使者阿訇无疑就是这一逻辑的经验性注脚。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单一或者分散化机制,无法满足保护的要求。多元机制的构建,必须重视以民间法、宗教等为代表的传统知识,特别是传统生态知识,或者社会学所称的地方性知识、乡土知识。具体表现为国家法方面,制定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为基本法的法律体系,民族地区加强地方性立法;国家法、民间法、宗教的衔接方面,加强民间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国家法的衔接,国家法对民间法效力的确认,民间法与宗教无力解决的事项,由国家法提供支持;继续发挥民间保护机制与宗教保护机制的作用,而不应该仅仅依靠国家保护机制。从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国家保护机制、以自然圣境为代表的宗教保护机制、主要规范为世俗意义上的民间法的民间保护机制等多元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系统回顾了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中的社会学与人类学传统,并提出了未来民间宗教在社会学领域内的三个发展方向。具体而言,将人类学的民间宗教研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分别探讨了其特征。之后,阐释了杨庆堃及其后的宗教社会学者们对于社区性民间宗教的分析。最后从民间宗教概念的扩展、民间宗教与主流社会学理论的结合以及民间宗教的跨地区跨文化研究三个方面论述了未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甲马信仰为例,辨析了民间信仰与道教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云南甲马的民俗功能、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艺术造型视角来讲,甲马是一种单色的黑白木刻版画,用图像的形式传达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从民俗视角来讲,甲马是民间信仰的载体,人们通过使用甲马来表达对自然不可抗力的精神依托和慰藉,是人们进行的一种民俗活动;从宗教视角来讲,云南甲马的神仙位业和仪式均以道教为主体,是一种准宗教的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5.
192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宗教经卷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历程,揭示了民间宗教经卷的重要史料价值。应组织相关人员编纂《中国民间宗教经卷总目》、《中国民间宗教经卷集成》、《中国民间宗教经卷提要》,这将是一件有功当代、造福后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简单和脆弱的。儒、释、道三教能够合三为一,共同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中国农民的思想、价值和观念。民间宗教信仰构成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民间宗教是我国社会底层人们的一种信仰方式。通过对民间宗教状况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农民的生活意义和精神世界。民间宗教在苏北的存在状况大体有佛教体系、道家体系、民俗体系和民间信仰四个方面。随着外界约束力的减少,农村民间宗教信仰中出现了管理混乱、工作网络不健全和过分夸大民间宗教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一汉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以该村的丧葬仪式和祭祖仪式出发,试图分析该传统汉族社区的民间信仰体系,以及当地汉族居民在这种信仰体系中的宗教体验和宗教心理。通过对仪式过程进行深描,解析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对当地社区的整体影响和功能。  相似文献   

8.
宗教旅游论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前,学术界对宗教旅游认识较为模糊。根据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宗教旅游应是宗教信徒和民间信众以宗教或民间信仰为主要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既包括到宗教祖庭、名山圣迹去的长途旅游活动,也包括到地方宫庙去的短距离旅游活动。国际上将旅游概括为特定目的的旅行,宗教为特定的目的之一,宗教旅行与宗教旅游的提法可通用;若从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出发,“旅游”与“旅行”有区别,判定时应就个案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19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的强劲推行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巨大变化,与全国各地的民间宗教一样,天津民间宗教也出现了复活的态势,特别是步入21世纪以后,更是呈现出日益兴盛的发展趋势。 为了掌握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的真实情况,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笔者运用宗教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活跃在天津的民间宗教,展开了田野调查。一年来,笔者走访了南开区、津南区、北辰区、西青区、东丽区、大港区、静海县、蓟县等地民间宗教活动比较盛行的七八个乡村城镇,调查了近百名男女老少信众,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并多次参加民间宗教举办的各种法会,现场观察了广大信众的信仰活动。为了调查天津民间宗教与外埠民间宗教的渊源关系,笔者还前往河北省沧县、平乡县和山东省惠民县、章丘县,调查了那里的民间宗教活动。此外,在调查过程中,笔者还采取社会学的“问卷”方法,向民间宗教信众发放了200份“问卷”。与此同时,笔者又采用宗教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天津民间宗教历史进行了简略回溯。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天津民间宗教的历史与现状、天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当代天津宗教信仰领域中的民间宗教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民间秘密宗教一般属于宗教组织中的“膜拜团体”类型。中国民闯秘密宗教可以追溯到东汉末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时期,历史上的不少民间秘密宗教与农民起义密切相关;主流社会存在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和人类认识上的局限性是民间秘密宗教产生的重要原因;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人类高度文明、高度平等的社会中民间秘密宗教才有可能彻底消失而成为一种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政治中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宗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共有或相通的宗教情感与心理 ,秘密结社是清中叶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间社会团体。它们在近代社会历史事件中有各种突出表现。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与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的关系就十分密切 ,宗教与社会政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 ,任何民间的民众的群体活动 ,尽管表现形式上有秘密结社的方式 ,但宗教无一例外不是作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载录了近200种宗教文献,涵盖了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个别中国民间宗教等教派的典籍。这些典籍是从当时众多的相关文献中选择出来的。透过《总目》提要,大体可以窥见清初正统士大夫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自清朝统一新疆以来逐渐形成满人、汉人、蒙古人与回民等人群与维吾尔人杂居的社会格局,随之带来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格局的变迁。吐鲁番非伊斯兰信仰的处所有官府坛庙和佛寺道观,其中尤以佛寺道观庙宇成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吐鲁番佛寺道观庙宇建构了信仰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桥梁,其从清代至民国前期经历了兴衰起伏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4.
以镇西汉移民社区的微观视角观照清代新疆的移民社会,考察镇西汉民族移民社区的形成、分析民间神 的构成、探讨信仰的地域性特征和多元化功能,重点揭示了镇西汉移民社区与内地同质、但又有独特需求与精神创造的民间信仰,其中驼户供奉“马祖”与“冰神”信仰带有鲜明的地域独创性.分析得出清代新疆移民社会对内地民间信仰移植的同时还进行了文化融合与创造,民间信仰作为主导民间大众思想的精神文化,是清代边疆治理移民社会的有效补充方式.  相似文献   

15.
《龙华宝经》是明末清初中国民间宗教的重要经典。本文从民间宗教或民众神学的观点,立足于当时中国民众的世界观,对该部经典的宗教思想加以深入研究,系统地分析这一文献中所蕴含的的宗教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明清时代民间宗教发展史上,黄天道的出现,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黄天道创立者李宾与其后继者构建的教义思想,以及在明末清初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政治倾向,对明末以来的民间宗教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本土道教以及产生于明清二代的民间宗教构成中国传统宗教的内容。中国传统宗教形式多样,历史久远。"敬天法祖"的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的核心。道教和民间宗教是中国自己创立的作为社会形态的教派宗教。中国传统宗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神崇拜及其互融、宗教信仰的政治化、入世情怀和天(神)合德等诸多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重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村规民约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村规民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历史上渊远流长。历史上的村规民约发轫于宋 ,推行于明清 ,清朝中期渐趋成熟 ,清末民初曾在一些地区盛极一时。它们均以封建宗法礼教为指导思想 ,以劝善惩恶、广教化而厚风俗为己任 ,以稳固乡村社会秩序为目的 ,由乡民自行制定 ,共同遵守 ,并在执行上组织化、制度化 ,民国初期的村规民约还反映出“自治”思想的萌芽。由于历代的推崇 ,村规民约不断发展完善 ,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们今天进行的现代村规民约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玛纳斯县域自清朝统一新疆以来逐渐聚居成邑,移民群体的生存活动形成地域社会。清代至民国前期的玛纳斯县域农业社会的形成蕴育了众多的庙宇,围绕庙宇广泛而多样的民间信仰活动成为当时城乡显著的社会现象,促进了移民的土著化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20.
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是古代北庭,中央王朝在北庭地区的经营和统辖,以汉、唐、元、清四代最具代表性。古代北庭石窟寺,历经唐、宋、元等时期的繁荣兴盛,入明以后,该地佛教及寺庙逐渐湮没无闻。清朝重新统一新疆后,当地百姓把唐代石窟寺遗存作为文化遗产加以利用,重构为吉木萨尔千佛寺,以六月六庙会为中心的民间宗教活动在乾隆晚期出现,嘉庆、道光年间初步形成。民国前期,吉木萨尔千佛寺的六月六庙会进入了极盛时期。吉木萨尔的千佛寺和庙会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存在的文化,反映了北庭石窟寺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