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与一向强调斗争的辩证法有无矛盾?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文章认为同一性即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事物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它为对立面的斗争设定界限,因而具有制约和调节对立面斗争的作用。对立面之间何以能有和谐?就是靠同一性的这个作用来维持,因此,辩证法与和谐社会不仅不矛盾,而且是改革开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哲学基石之一,要搞好改革开放、建设好和谐社会就应掌握好同一性制约和调节对立面斗争的作用,而其关键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掌握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立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容,是辩证法关于发展的理论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往往片面地把对立面的斗争看作发展的唯一动力,而把同一性排斥在外。林彪、“四人帮”进一步把这种观点推向极端,所谓抛出“斗争哲学”,作为他们推行极左路线的理论基础。人们经历了一段十分痛苦的过程,看到这种“斗争哲学”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的空前浩劫之后,才醒悟过来,重新思考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现在,承认同一性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的思想已经日益普遍了;认为同一性也包含在事物发展动力之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还有一些理论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准备就其中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用较大篇幅论述了中国和平统一问题,并且从理论和实践中深刻阐述了按照“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这一理论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对立面协调、和谐”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产生、变化、发展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引的联系。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的属性,两者共同作用,促进事物不断变化发展。但是人们是否也曾想到两个对立面之间在特定的状况、条件下的协调,和谐也可以成为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强大力量呢当然,这种对立面之间在特定条件下是能够起到“协调、和谐”积极作用的。报告中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基本方针充分体现了这一辩证原理。古代辩证法家认为,所谓的“协调、和谐”决不是后代人误解的那样,是对立面双方的“等同”,或是对立面双方的“合并”,而是对立面双方,在特定条件下,因特性上的“契合”、“匹配”和“对路”而造成的“协同共进”。这种情形是在对立基础上出现的,是“对立造成和谐”。就是在特定条件下,中央领导们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即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但理论界有些同志却持不同看法,认为统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他们把对立和斗争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认为“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差异性和斗争性是一个意思”。我们认为,对立与同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对立与斗争是不同的概念,不容混淆。斗争不是矛盾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同一性这两种基本属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黄楠森、张星翼认为,马克思的“共存、斗争、融合”,既是对立面的统一,又是否定之否定,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到底是对立面的统一,还是否定之否定,在马克思那里还分不清。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马克思已明确看到,矛盾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为了说明这一点,必须从黑格尔那里搞清楚对立统一与否定之否定的区别与联系。黄楠森他们认为,黑格尔就没有把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区分开来。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哲学界,“斗争性”这一概念,是与同一性这个概念相对应,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而使用的一个哲学用语。我以为“斗争性”这个提法是不确切的,应以“差异性”这一科学用语取代之。今提出如下粗浅看法,请哲学界同志们指教。(一)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差异和斗争这二个概念的涵义及其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情形。所谓差异,从广义来说是事物之间的区别,从狭义来说是事物内部存在着二个互相区别的方面或因素。这里讨论的“差异”是指后者而不是前者。那么,什么是斗争呢?所谓斗争,就是对立面的相互冲突,是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它是  相似文献   

7.
资产阶级阴谋家、野心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孔老二的忠实信徒。他人肆贩卖“中庸之道”,胡说什么“中庸之道……合理”。他的用心是什么呢?就是要从根本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妄图改变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中庸之道”果真如林彪所说是“合理”的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绝对的。矛盾斗争的发展,突破了一定的限度,必然要破坏旧质的稳定性,必然要引起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对立面的统一是暂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永久的、绝对的。矛盾的对立面是不可调和的,必须通过斗争才能达到矛盾的解决。正如毛主席所说: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谁提出的?国内哲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它是列宁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有的则认为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指明的.对此,我发表一点不同的管见. 上述的两种观点都把“实质”和”核心”等同起来看待,这是不科学的.严格地说,它们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不尽相同的.“实质”和“核心”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从既有不同含义又有内在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来论述的.首先,它们含有不同的意思,前一个论断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而说明了唯物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的本质特征;后一个论断则强调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明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制约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在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时指出:“按照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面是斗争的,又是统一的,是互相排斥的,又是互相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又说:“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这就告诉我们,矛盾的  相似文献   

10.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而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又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精髓.割裂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或者只讲同一不讲斗争,或者只讲斗争不讲同一,是形而上学的要害.这本来是哲学上的普通常识,但有时候就往往在常识性问题上弄不清楚.譬如在苏联哲学界曾发生过割裂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现象;我国哲学界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五年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实质上就是如何理解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问题;我们与林彪、"四人帮"在思想路线上的主要分歧之一,也是这个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以及两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分清理论是非,胜利实现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解决了的问题。但是“四人帮”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出发,别有用心地歪曲毛主席关于“斗争哲学”的一句话,把它片面地曲解为笼统和抽象的“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在“四人帮”看来,斗争是事物发展中唯一的动因和唯一的积极因素,而统一则是阻碍事物发展  相似文献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一个还是三个?庞长富同志认为:“唯物证辩法的规律只有一个,即对立统一规律。只有这样的分析,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也才符合客观辩证法的本来面目”。(见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九日《光明日报》) 我们认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不是一个而是三个,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才符合“极其彻底而严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才符合客观辩证法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否定之否定究竟是不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是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这条规律本身是否成立、关系到它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关系到我们能否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唯物辨证法的科学体系.因此,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地研究和讨论很有必要的.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根据事物的发展过程之所以表现为否定之否定,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决定的.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不仅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而且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必然表现为否定之否定.关于对立统一(即矛盾)是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根据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哲学界深批四人帮所谓“斗争哲学”时,有人又向前走了一步,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一分为二”命题,只讲斗争,不讲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非完整表述,需要补充。对此,我们谈些不同意见。一、全面理解“一分为二”所谓全面,就是抓住命题的内在联系,它表现为命题的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作为事物的“一分为二”,是指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唯物辩证法有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三个基本规律,这是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来原无异议的。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对此却又产生了物议。特别是十多年来,就有些文章、书籍认为,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并不是通常所说的三个而是一个;认为只有对立统一规律才是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而以往素所持认的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则并不是规律;如此等等。我们认为,主张唯物辩证法只有对立统一规律一个,将对立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矛盾的斗争性有无条件性和矛盾的同一性是否贯串于矛盾过程始终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列宁所讲的“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的原意进行了辨析。文章指出,应当划清“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这两对概念的界限;作为矛盾本身两种属性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并无相对、绝对之分。  相似文献   

17.
对立统一规律的一些基本问题需要重新认识.矛盾不仅是一个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传统矛盾理论认为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统一性与斗争性,其立论基础是对立与斗争等同,而马克思、恩格斯则区分对立与斗争两个概念.传统矛盾理论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共同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直接动力.传统矛盾理论从静止与运动、有条件与无条件的角度,来理解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问题,而列宁提出这个命题则是从动力与发展过程的关系来立论的.  相似文献   

18.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指明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但是在这个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形而上学片面性的理解。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任意篡改、阉割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片面夸大矛盾的斗争性,否认矛盾的统一性,把唯物辩证法曲解为“斗、斗、斗”哲学,在我国政治和经济领域造成了严重恶果。为了拨乱反正,本文试图对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统一性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晚年毛泽东在辩证法问题上相信“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片面地夸大矛盾的斗争性,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作为科学体系的《矛盾论》的思想。但能否把整个晚年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归结为“斗争哲学”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即使仅就辩证法而言,也不能把晚年毛泽东的辩证法归结为“斗争哲学”。事实上,在晚年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不适应),由此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规律。对这个规律,我们往往作出一些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理解,禁锢自己的思想。例如,似乎只有矛盾(不适应)才能推动社会发展,适应是不能推动社会发展的。实际上,所谓适应,就是容许社会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只是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与矛盾斗争不同罢了。这个例子说明,四人帮叫嚷“对立统一规律应改为对立与斗争规律”,否认对立面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