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家人文思想精华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 ,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管如此 ,儒家文化精华对高校人文素质的提高仍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当前高校教育偏于重视科技素质的提高 ,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高校要引导学生汲取儒家文化精华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独特标志。在传承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明晰中华民族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脉络、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凝聚纽带、“天下观念”对民族国家建设的积极作用等。在创新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重视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在传承与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视二者的互动作用,平衡和协调二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红色旅游纪念地是以满足游客学习、游览,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培 育新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场所。弄懂红色旅游纪念地在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措施,促使红色旅游纪念地在文物 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努力推进红色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 等方面创新,逐步繁荣中国文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的复兴在今天被频繁提起,乃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亟需获得一种持续支持的精神支柱,以凝聚整个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凝炼成为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也由此构成中华民族民族性的核心要素。重拾文化传统是儒学复兴的现实诉求;新教伦理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为重新认识儒家文化和复兴儒学提供了外在推动力;而儒家文化本身,也具有解决现代社会病的良方妙药。复兴儒学与其说是对文化传统的复兴,还不如说是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民族精神的复兴,其根本意义在于寻回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5.
“和谐”在中国文化史上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谐思想是其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所提倡的修身为本促进身心和谐,推崇忠恕仁爱追求人际和谐,重视群己之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提倡“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等和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凝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理解民族精神问题时,有这样几个层次的概念和问题需要厘清:1.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至今仍有借鉴价值;2.民族意识是民族作为客观存在的历史的、现实的全部内容的反映的总和;3.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范畴中积极的、起肯定作用的思想精粹;4.中华民族精神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之精神的融合和升华。中华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并和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民族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遵循着既适应又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又相对独立的基本规律,其具体规律则表现为适应超越规律、内生外取规律、聚合创新规律。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发展中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同时也在这些成果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世界精神殿堂的瑰宝和中华文化的结晶,它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强调完善人格的身心之和、人我之和的人际和谐,人之善群的群己之和、均无贫、和无寡的仁心相感,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启示和谐文化建设要注重个人的内在精神和心理境界的平和稳定;要着力培育全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建设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之路;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之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德育,其德育思想深刻而丰富,对于我们加强当代青年道德建设,为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做好青年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和理论基对。  相似文献   

9.
在界定“中国历史文化”、“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等概念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等特征,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试图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求能够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文化因其特质蕴含与内在张力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要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和凝聚的儒家文化,对当代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要的和无法替代的意义。不仅因为其丰富的关于社会和谐的内涵,在内容和要求上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一致性,而且由于它浸润中国社会几千年,成为一种社会取向和价值认同,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民众基础。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儒家文化中社会和谐的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构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我国大学在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底线,大学精神衰微、迷失、变味甚至"变态"、"虚脱"了。据此认为,实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让大学精神"回归"是眼下的当务之急。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国内外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大学精神的形成规律充分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越来越融入社会而并非独立于社会,再者我国后发外生型的发展特点也决定了中国大学无法走精神"回归"之路。只有重新定位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才是拯救我国大学精神的务实之举。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传统文化从"天下为公"的政治维度、"重义轻利"的利益维度和"公善私恶"的道德维度提出了"崇公抑私"的思想,在道德意识和政治理念上要求人们"大公无私",使得"崇公抑私"构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儒家传统的"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天下为公"导致"天下为私";抑制个人私欲的"以公灭私"导致"假公济私";将公私等同善恶的"公私对立"导致"公私两无"。在时空变迁和语境置换之下,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重视"私"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为了构建公民社会,儒家传统的公私观需要转化为"尚公重私",以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杜崙 《东方论坛》2010,(4):35-39,53
处于现代社会的要求,中国人不仅要保持"推己及人"的儒家传统,还要注意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对等"和"平等"的关系。我们在保持和发扬"尊老爱幼"这一儒家传统的同时,也要提倡"爱老尊幼",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返本开新"地创造出儒家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社会管理除了需要从社会外部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与制度建设,还必须从社会内部增强社会各阶层自我教育意识,从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外在社会制度管理与内在自我道德教育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管理长期和谐稳定的理想目标。自我教育意识的增强可以从儒家伦理精神中汲取其注重仁义、自觉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精华,为现代社会成员自觉贯彻执行社会管理制度提供道德保障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世纪末欧美文学被引进中国文坛之日起,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外来基因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是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步的,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氛围中和与中国文学的比较中发展起来的,从而使中国的一些固有的文学观念、艺术话语与西方的观念和话语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式的理解。由此,依据今天中国发展的需求和文化建设的需求,围绕科学、民主和人文精神提升的基点,全方位地建设中国欧美文学的新形态,就构成了今天中国的欧美文学引进、研究和传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国家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归因,过多地注重西方法治理念与制度的学习与移植不利于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构中国的法治社会需要吸纳现代法治观念和先进的法律文化,同时也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以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切合中国人习惯特点、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新的中国现代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艺术教育转型中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艺术教育开始进入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时期。教育理念的相对片面、教育受众群体的意识误差等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生态式文化传承"这一文化范式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意在强调对传统文化进行清晰的脉络梳理,注重中国艺术精神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独特意蕴的再释。在文化的继承与教育方式问题上,以多元维度与块面结合的方式,探寻一条具有中国本真特色的艺术教育文化新路。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转型过程,边际化是它的特征之一、边际化特征决定了转型期中国教育现代化既要借鉴外域先进的教育现代化模式,又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了保证中国教育现代化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对其进行价值取向定位,即侧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促使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在韩国一直保持了很好的传承,形成了近现代儒家刑事司法模式.尽管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新近韩国刑事司法模式融入了大量英美法元素,但儒家文化色彩的淡化并不意味着退出,相反,儒家文化引领着韩国稳步地实现了刑事司法模式的现代化转型.我国应重新审视儒家文化的社会主导地位,以儒家文化为立场与方法,将完善司法制度同社会转型结合起来,以创建社会和谐为最终司法目标,以主体视角审视自我需要和其他刑事司法模式,注重局部法律功能与整体法律功能的协调一致,采取适时局部调整与系统整合相结合的立法方法,不断促进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与世纪之交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的层面出发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与西方文化特点的比较中 ,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定位作如下构想 :解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传统 ,还道德以科学的基础 ;正确认识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的辩证关系 ,树立以超越传统道德为基础的新世纪的新道德教育观 ,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基础 ,加强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