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政策衔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搞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对实现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是当前扶贫  相似文献   

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以及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结合起来,深入探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在宏观层面上,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数据,计算出低保补贴前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以及均等指数,并比较三种指数在低保补贴前后的变化;在微观层面上,则根据课题组所获得的农村实地调研数据,构建计量模型,深入探讨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提升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发挥收入再分配效应,减小贫富差距;(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发挥收入再分配效应,但影响程度有限,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要想缩减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就必须聚焦于贫困群众,提升救助水平,真正缩小与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使得低保发挥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趋于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多年以来,在缓解贫困、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以收入为基础的现金和财务补贴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而无法摆脱贫困,并且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资产建设已经成为扶贫政策新的走向,通过资产视角分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弊端,探讨在巩固收入补贴政策基础上,将资产建设嵌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该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体制转轨期的扶贫工作李敏贫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社会经济生活的均衡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扶贫工作由单纯的生活救济转入扶贫开发后,贫困面貌有了极大改变,目前全国农村没有完全解决温抱的贫困人口已由1985年的1.2...  相似文献   

5.
管向梅 《社会工作》2011,(18):77-80
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多年以来,在缓解贫困、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以收入为基础的现金和财务补贴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而无法摆脱贫困,并且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资产建设已经成为扶贫政策新的走向,通过资产视角分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弊端,探讨在巩固收入补贴政策基础上,将资产建设嵌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该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王甫 《社会福利》2008,(10):43-44
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河南省焦作市将农村低保作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认真实施农村低保“四大工程”,较好地保障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7.
韩君玲 《学术交流》2012,(3):108-111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早实行立法化的一项制度,具有社会救助或最低生活保障的性质。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作为一种时常的社会救助制度,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仅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且二者的统合具有可行的实践基础。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政府责任原则的确立,目前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终将被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烟台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民政部、山东省民政厅的具体指导下,通过深入调研、精心试点,在全市建立并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长期、有效、稳定的保障,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自1996年10月份以来,本市12个县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先后有19034名保障对象领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创新》2009,3(5):13-1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并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效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既是农民增收的需要,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应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起由农民个人、集体、国家共同负担、共尽责任的多主体、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强化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机制,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欣广 《创新》2013,(5):32-35
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目标一致,任务不同,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成为扶贫开发的基础工作与重要导向。扶贫.Y-作具有跨越经济、生态、社会三维系统的综合性,因此,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互不干扰、长远有利、相互融合四种关系,针对不同关系其处理对策亦不同。通过实施科学选择产业、产品类别、重视智力指导、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解决生活用能、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战略措施,将扶贫开发置于生态文明建设约束下。  相似文献   

11.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己经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贫困人口(指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25元人民币)已经由1994年的8000万人降低到2000年底的3000万人,扶贫取得明显成果。在2001年5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中国农村扶贫  相似文献   

12.
经济调查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华锋 《社会》2003,(11):34-37
在党的十六大决议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朱镕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社会保障的部分决议和报告都同时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从根本上检点和  相似文献   

13.
扶贫开发,扶助农村贫困户摆脱贫困,不仅是群众的普遍愿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次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扶贫工作使成千上万贫困户解决了温饱,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农村中仍有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而尚未脱离贫困圈,其中半数以上是因为家中有残疾人而难于脱贫。因此,扶贫最后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较为集中地落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上。这时的扶贫就几乎等于扶残了。这是整个扶贫工  相似文献   

14.
关键之一一立足实际,确立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思路青岛市从实际出发,经过学习试点经验,反复调查研究,明确提出建立全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思路:在业已普遍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全社会初步开展城乡社会互助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规范、提高。建立和完善“政府倡导,民政主导,社会参与,救助并举”的运作机制,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以社会互助互济活动为辅助、以各项配套优惠政策为补充,三位一体、救助结合、城乡联动、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羊键>二——一]实现…  相似文献   

1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江西的试验基地之一,选择在反“围剿”时期活捉张辉瓒的永丰县龙冈镇。一年多来在县民政局精心策划运作和县、镇、村三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试点工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虽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其他一些省份的一些县已经建立起来了,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地区显然是不能照搬的。在试点工作中,永丰县民政局的同志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较科学地解决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要面临的几个重大中题:1、制定合理的标准什么样收入水平的农户可以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护?这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  相似文献   

16.
甘肃信贷扶贫运作的观察与思考李文光,苟崇廉,赵志波“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出台和全省“四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标志着甘肃扶贫开发工作开始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到2000年,用不足7年的时间,解决全省427万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力争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  相似文献   

17.
沙占华 《创新》2021,15(3):11-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百年努力取得了减贫的伟大胜利.中国的减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减贫经历了废除封建生产关系缓解贫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救济式扶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的摆脱贫困、专项减贫计划下的消除区域性贫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下的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阶段转换,不同阶段的减贫政策依据贫困范围和贫困程度进行了适时调整.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消除农村贫困当作全党全社会的重要工作;不断深化改革,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调整农村减贫政策;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程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注重加强减贫的国际合作,共享先进减贫理念和经验.我国减贫的成功,引领了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促进了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建党百年来,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经历了战争时期的"均分式"贫困治理、建国后的"合作式"扶贫救济、改革开放后的"普及式"扶贫开发及新时期的"靶向式"精准扶贫四个发展阶段,蕴含着从身份管理到情感治理的嬗变逻辑.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情感治理方式,以高质量发展寻求获得感;完善情感评价体系,建立提升获得感的长效机制;啮合民众内生动力与外部助推力量.当前,要积极构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具有主动性、多元性和可持续性的后扶贫攻坚时代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程萍 《社会工作》2016,(5):15-23
阿马蒂亚?森的权力贫困观和能力贫困观,为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基本伦理——赋权增能。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实践经验,与扶贫、赋权增能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在赋权增能的视角下,研究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设想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四条路径:第一,从“外力推动模式”,渐次推进到“内力推动模式”;第二,以精准识别主体需求为起点,定制增权计划;第三,以文化教育服务为基点,推升贫困农民综合素养;第四,以自治经济组织为依托,挖掘脱贫的内生动力。然而,社会工作有效介入农村精准扶贫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主要包括:在扶贫体系中的定位和分工尚不清晰,农村社会工作队伍的规模化、专业化、职业化严重滞后,实践中易出现专业融合和文化识盲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层的呼声     
截止到1999年9月底,全国668年城市和1638个有建制镇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已全部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前三个月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工作目标。城市“低保”建制的提前竣工,标志着我国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网已初步形成,在千禧年即将来临之际,构筑这一“保障网”的人们,有何喜?又有何忧?更有何盼呢?请看国办赴四川调研组发回的报告《基层的呼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1997年国务院29号文件下发后,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摆上了重要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