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鄂伦春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拥有三千二百余人口,大部分聚居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地区和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境内。这个民族是从原始狩猎生产向社会主义多种经济飞跃的一个新例。从史料得知,鄂伦春族在十七世纪中叶还处在“阿库那千乌力邻”(家庭公社)阶段。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个体劳动的出现以及同外界商品交换的发生和发展,由血族为团体的“阿库那千乌力邻”向地域性组织“乌力楞”(林社)公社过渡。一直到解放前,整个鄂伦春族生活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说明党的民族政策及改革开放政策正确,使那些以“人权”为幌子诬蔑我残酷“压迫”、“剥削”少数民族,使其深陷“水火”的无耻滥言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3.
列宁晚年多次谈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直接和彻底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以便代之以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意义上说,是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的一种革命的办法。1921年春以来,苏俄政权制定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用一种完全不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办法来代替原先行动的方法、方案和制度。可见,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至1921年春,经过短短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列宁形成了他的关于“小农结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的理论。什么是“小农结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改良主义道路呢?列宁告诉我们:“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民族理论非常精炼,切中要害,特点鲜明。“观察、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发展经济”是小平民族理论的精髓,可从他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实践操作、民族区域自治、态度措施的讲话中得出。“要发展经济必须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任何民族、任何国家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经济规律,是永恒的主题,作为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要管一百年。民族地区要富起来也必须走这条路。改革开放在民族地区表现出“过程的边缘性”与“帮助的服从性”,实质内容中物质经济上“政策的特殊性”和社会精神上“问题的复杂性”等总体特点  相似文献   

5.
“蕃汉不同法”是封建羁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宋初,周边民族地区形成了以“和断”为原则的各类专法,之后随着边区的开拓与经营,部分地区的专法逐渐向汉法过渡或转变。为恰当处理日益突出的蕃汉关系问题,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蕃汉关系法规。文章认为,这些有别于内地的边区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充分显示出宋代民族关系的进步,以及作为多民族封建国家整体的有机联系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我国民族地区实现特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升民俗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实施本地区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是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的现实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国家政权建设正逐步深入到乡村社会内部,但在民族地区,乡村政权结构有其特殊性,因此了解民族地区乡村政权结构对我国现阶段的国家政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权力的文化网络”的角度探析甘肃省肃南县大草滩村这一民族地区乡村政权结构从传统时期到现代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乡村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影响着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对甘孜藏族自治州177名乡村青年教师调研发现,该地区乡村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职业认同发展面临着一些因素的阻碍,包括“教非所学”,乡村学校布局的调整,职称评定难度大,社会地位不高,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等。未来需要优化民族地区乡村青年教师从业环境,完善符合民族地区乡村青年教师的政策保障体系;优化民族地区乡村青年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民族地区乡村青年教师社会尊重认可度;促进民族地区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民族地区乡村青年教师对乡土文化的感知力等,全面提升民族地区乡村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度。  相似文献   

9.
打开“山门”,融进全国范围的大生产、大流通,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因此民族地区必须推广普通话。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就是鉴于普通话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定地位,是推进我国经济生产和科技文化现代化所必具的工具。这是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最直接、现实的社会原因。但本文所提的“深层思考”,是指超越单纯的语音现象,而探讨推普工作对于改变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现状的深层意义。黔东南汉语方言是一种隐性的夹苗夹侗汉语,正是方言习惯的顽固性构成了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过程中强大的负面影响。只有认识到一点,我们才能把握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过程中语言混乱的症结,才能理解大力推广普通话对于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实践社会主义的艰难过程中,经历了四大理论观点的变化:社会革命理论从“共同胜利”到“一国胜利”;过渡时期学说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设道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政治建设从“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他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理论与实践、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维汉对我国少数民族社会改革道路进行了不断探索,提出了和平改革的方针,主张在民族地区建立和发展包括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在内的统一战线。他还把自己提出的而得到毛泽东、周恩来肯定的“和平赎买”民族资产阶级思想进一步引入到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改革中,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都丰富了毛泽东统一战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落后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百色学院学报》2007,20(5):F0002-F0002,F0003
2007年5月,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主办的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评优活动中,本刊又获佳绩,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同时“民族学人类学”栏目被评为“优秀栏目”。学报的专职副主编韦国友副教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优秀主编”,李萍讲师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学报(期刊)优秀编辑”。本刊喜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  相似文献   

13.
马曜是集战士、诗人、学者、教育家于一身的世纪学人,是白族文化名人的一面旗帜,也是云南以至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一座丰碑。他在民族学方面,首倡云南边疆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直接过渡”,并成为党的方针、政策;在历史学方面,首创“三重证评价”法,为解决我国古代史分期找到一把钥匙;在教育学方面,提出“枳过江亦可为橘”的民族教育思想。马曜是一位“道德文章并重”的世纪学人。  相似文献   

14.
清朝对滇川黔交界的彝族地区所进行强制性“改土归流”,引起了该地区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表现在政治上,土司土目势力的衰落和新兴彝族地主的出现;经济上,领主经济逐渐缓慢地向地主经济过渡;文化上,汉文化不断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发展变化与该地区民国年间彝族地方势力的崛起有直接的关联。所以这个问题的探讨,在西南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反贫困的主战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我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而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现实障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邓小平同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等一系列理论指导下,我国的反贫困斗争进入了攻坚战阶段,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为各少数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共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的脆弱性、政治环境的复杂性、经济环境的差异性和民族环境的多元性,造就了民族地区社区治理的复杂情境。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X社区通过空间、制度、经济、文化、认知、精神互嵌打造出民族地区社区治理新模式。民族地区社区治理应当以浅表层互嵌夯实社区治理基础、过渡层互嵌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以及深层互嵌形成社区治理原动力,重视网格化管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推进民族浅表层互嵌向深层互嵌转变,积极探索实践社区情感治理,推动社区民族关系从“嵌入”向“融入”转变。  相似文献   

17.
清代冕宁县作为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国家治理开始深入基层社会,为了适应当地民族社会管理的特别需要,当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夷兵换班制。“夷兵换班制”是通过招募当地“夷民”到流官衙署中充当“夷兵”,作为地方流官处理涉及少数民族内部事务的辅助人员,保证国家在处理当地少数民族民政、治安、司法等事务时有熟悉当地“夷俗”的衙吏。由于“夷兵”实行定期轮换,所以称为“夷兵换班制”。“夷兵换班制”的核心是“夷兵”,“夷兵”从职能上看,最初是作为地方治安保安人员,但在现实中往往成为流官和夷民之间在民政、治安、司法事务管理中的中介,具有沟通官方与民间信息、促进国家法与民族习惯融合与互动、弥补外来官吏地方民族事务管理能力不足等功能。总之,“夷兵换班制”是清代地方流官衙署在西南地区治理时针对特定地区设置的一种变通制度,这种制度对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的治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与稳定的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导我们搞好我国民族工作的思想武器了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扎扎实实地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做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民族问题的工作;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做好民族地区的稳定工作,为全国的发展创造更稳定的社会环境;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加上敌对势力的破坏利用,要特别注意,并及时处理好民族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民族地区社会再生产的经济过程中,“交换”的职能是通过民族贸易来实现的。由此决定了民族贸易在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针对民族地区的社会与经济的落后状况,采取了较大优惠性的民族贸易政策。从民族地区实施民族贸易政策几十年来的实践来看,民族贸易政策对于解脱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发展民族  相似文献   

20.
论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研究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传播和创新环境知识和文化,尤其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成为时代赋予民族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意识,对于减少可能形成新的“环境盲点”和“环境盲点控制区”,促进民族地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