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李恩富的《我在中国的童年》(1887)是华人在美国出版的第一部英文作品。该作品针对19世纪美国社会对华人形象的刻板化,以作者的生活轨迹为线索,通过西方读者喜闻乐见的写作模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富有文学趣味性的书写,并客观地重塑了正面的华人形象:注重礼节、珍惜时间、辛勤劳作。李恩富借助自传塑造华人形象的原因主要有:受...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叶,华工来到美国.为了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华工们组成会馆,修建寺庙,将佛教传播到美国.《排华法案》及其修正案的施行最终关上了华人移民美国的大门,同时也使华人佛教在美国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3.
杨儒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曾经担任过近四年的驻美公使。在此期间,杨儒一方面敦促美国政府废除排华法案、切实维护华工权益,并促成了1894年《中关华工条约》的签订,希望能部分解决美国的排华问题;另一方面又为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即从根治当地华人社会存在的恶习着手,提高华人自身素质,同时考虑转移部分华工到墨西哥。杨儒解决美国排华问题的实践和构想并未取得预想的成效,这与他的认知局限有关,同时也是清廷国力贫弱、无力对美国的排华进行有效的反击使然。  相似文献   

4.
汤亭亭的《中国佬》是早期美国华裔文学为华裔文学讨回美国公民合法性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通过对"发现"历史意义的反思,用虚构叙事的真实抵制历史叙事的虚构性,对美国主流历史提出质疑,解构美国排华法所代表的美国历史的基础。同时,作者着力追溯被美国主流历史遗忘了的华裔美国创业史,对他们创建美国家园的经历进行史诗化处理,使他们成为美国历史的英雄,从而达到把华人写回美国历史并为他们讨回美国公民合法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中国佬》(Chinago)中,中国劳工被描写为一种受歧视、胆小怕事、麻木不仁、逆来顺受、任人宰割的奴隶形象。杰克.伦敦用黑色幽默的手法从人物的语言、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方面来表现歧视,而这种歧视则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不足和对中国人的偏见。主人公阿秋的性格特征代表了20世纪初西方主流社会和西方文化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有偏见和歧视的画面,而要改变西方文化看待中国人的主流意识,中国就必须强大,只有强大才能使歧视华人的政客文人放弃对中国人的偏见。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文学女作家汤亭亭作品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华裔文学历经了百年的发展,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汤亭亭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中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她的三部作品《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确立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她的作品既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相似文献   

7.
《天路历程》是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基督教(新教)教义的属灵著作,至今重印不断,成为《圣经》以外翻译语种最多的文学作品。通过《天路历程》和《圣经》两部作品的翻译史可以考察两者在中国的平行翻译进程及平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亚洲以外华人人口最多的地区。1980年,美国约有华人812,178人(《移民与归化署统计年鉴》,华盛顿1981年),到1990年,增加到1,645,500人。(《华南早报》1991年11月21日报导)华人是今天美国各亚裔集团中最大的一支。 美国的华人史研究始于19世纪晚期。起初,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几乎都是站在种族主义立场上研究华人问题,肆无忌惮地诬蔑和诋毁华人,明目张胆地为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进行辩护。只是到了20世纪,由于受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才有学者开始有限度地摈弃种族偏见,力图客观评价华人对美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特别到了五、六十年代以后,由于民权运动的推动,美国学者的种族观念较前有了明显变化,研究华人的  相似文献   

9.
《老人与海》和《雪国》分别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和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性作品。看似毫不相干的两部作品,实际上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这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有着曲折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并且都以非常规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两部作品都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都有着简洁的写作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象征手法的使用也使人们对这两部作品的解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汤亭亭是 2 0世纪末美国华裔文学繁荣发展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 ,她的三部作品《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确立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她的文学作品既根植于中国文学 ,又深受美国文学的影响 ,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其文学创作活动中 ,汤亭亭有一种积极为美籍华人说话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