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讲究意境是我国古代艺术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地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绪,是作品中呈现的情与景的高度交融、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所诱发并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宗白华先生将其定义为:"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2]可以说在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中,对"意境"所进行的阐述、评论、探讨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诗乐同名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艺术审美的灵魂,它深刻地概括了艺术的本质、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一件艺术作品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有无意境,以及意境之深浅,这与中国艺术注重"心灵表现"的传统是分不开的,而西方的艺术理论没有将"意境"形成主题。因此,本文着重就意境的概念、意境的美学特征以及艺术意境的最终生成,来对中国艺术的意境论做一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3.
艺术整合力     
本文探讨了"艺术整合力"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意义,认为,"艺术整合力"在构思阶段表现为作家对意象、形象、细节、情节等的统摄与把握,使之成为形象系列和艺术整体;在创作过程中,则以技巧的形式──结构表现出来;"艺术整合力"与作为技巧层次的结构并不完全对峙。  相似文献   

4.
"隐秀"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其哲学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爻象的形象包孕性特点。道家哲学及魏晋玄学的"有无"和"言意"之辩也涵盖了艺术的隐秀特质。"隐秀"作为艺术形象的特点,是经过"神思"活动创造的必然结果。隐秀论的提出与刘勰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独特理解分不开,从文学的形象特征上说,"隐秀"是意境理论的核心,处理好隐、秀的关系,即能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一生,富有浓郁的田园牧歌风味,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他的诗歌表达了他的欢乐、痛苦和悲愤,有田园咏唱,也有悲慨怨歌。陶诗的风格呈现出优美与壮美的结合。 从生活的感受到艺术的创造,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托于形象、融入意境,诗歌风格就是由形象和意境呈现出来的风貌特征。我们看陶诗中塑造的飞鸟形象:  相似文献   

7.
"言尽意在"是古典诗词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意境中所蕴含的回味不尽的美的因素。留有空白、虚实相生、时空跨越等是古典诗词营造"言尽意在"艺术效果常用技法。运用这些技法,使古典诗词落笔觉来不经意,却又有着深邃婉约、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写意"为其根本特征的古典戏曲,追求意境,是其创作的核心与宗旨。古典戏曲意境的创造是"情、景、事"三者的交融统一,并通过自然明白的表达和表演,在有限的境中表现无尽的意。它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综合艺术,提出"情中出景,景复含情"的创作原则。它是再现与表现结合的艺术,创造出"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利用象征、夸张、虚拟等艺术方法写境,造境,创造形象,并追求"象外之意",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戏曲意境。从而形成与西方写实戏剧不同的东方戏剧艺术的特色,跻身于世界三大古戏。  相似文献   

9.
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层审美特征下,唐代意境理论的核心美质体现为对浑全之美的追求。浑然一体性正是庄子道论的核心特征,这一特征同时映射到了庄子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认识中。唐代意境理论中的浑全之美追求体现的是对庄子道论中浑全自然真美思想的继承。唐代意境理论对浑全之美追求具体体现为"境"概念的引入,并在唐人构设意境理论时从意境构造过程、意境的核心美质和意境的审美鉴赏的全方位思考中表现出来。司空图的"全美"观是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最高、最集中的表述。庄子道论与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的融合,得益于唐代的崇道风气和诗评家对庄子的向慕之心。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主观情思与客观景象交融互渗的艺术化境。作品的意境只有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并由此形成都市一个艺术空间,这个意境才算是成功的意境。因此,在创造意境时,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即情思与景物的关系。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用精美独到、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巧妙地借用化情为景、化实为虚的艺术手法,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迷离、令人神往的朦胧意境。  相似文献   

11.
比兴思维与意境的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意境是艺术思维的产物。作为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核心概念,它起源于道家,也受佛学的影响。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具有咀嚼不尽的美感特征。比兴思维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通过类比联想、形象拟比和情感整合促成了情与景的交融,通过化实为虚、虚实兼顾融合虚与实,从而创造了一个意兴和兴象兼具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然而,比兴思维在意境创造中的表现是极为复杂的,很难在一个规则的、程式化的游戏中作准确的、毫无遗漏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因此,翻译诗歌必须把握好艺术意境的忠实再现。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相关因素——情感、形象及韵律进行分析,并探讨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意境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不等于“形象” ,不是“典型” ,也不是“情景交融”。意境是指“意”与“境”之间的情景因果关系 ;只有当“意”与“境”的因果关系令读者全然可信 ,感到自然天成的诗歌意境 ,才是艺术至境  相似文献   

14.
庄子散文寓思想、哲理于形象体系之中,并由形象感发意境,感悟读者,这是庄子散文极高的艺术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多层次的美学命题交替、重叠、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了沈从文个性化的审美视角———忠实于"意境"的出世姿态中,却又蕴涵着重视"言志"的入世哲学。"意境美"使他的文学作品从纷纷扰扰的现实中游离和挣脱出来,在大自然犹如天籁之音的牧歌文体中获取那宁谧、优美、悠远的精神家园。"言志美"则使他凭借其自有的价值观、道德感、评判力向现实猛冲过去,直笔或曲笔地表达自己对于改造现实的真知灼见。"意境"与"言志"这两种美学命题之间的矛盾、张力内化于"道"之中,从而最终和谐统一,这是沈从文审美观的独特所在。这种多重建构的美学根基,成为一个作家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要素。  相似文献   

16.
电视艺术是美学范畴内的重要现象。电视剧作品中的意象、意境与典型的创造,也是电视批评的主要文化资源。电视剧中的意象,使荧屏形象更富有耐人寻味的理性品位;电视剧中的意境,则使电视剧在情景交融上达到理想的境界;至于电视剧中的典型,能让荧屏形象在共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并促进荧屏形象在人格的展示上显得尤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第一,诗的典型不能归结为诗人自我的典型形象,因为并非所有诗都有诗人自我形象,看不到诗人自我形象的诗,未必不具典型意义;即便部分诗确有诗人自我形象,这类形象在实体性和具体性方面,也不可等同于叙事戏剧作品的典型形象。第二,诗的典型也不能归结为意境,因为就内涵而言,意境主要是一个表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概念,与典型作为表示个性与共性关系的概念是不同的;就外延而言,意境是一个有严格的历史文化规定性,有更多与中国古典诗词相联系的特定概念,与典型作为适用于各类艺术和诗的普泛概念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诞生于中国古典诗歌领域进而延伸到绘画、园林等领域的"意境"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典小说范畴。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卧龙这一艺术形象,在作家创作命意的宏观驾驭之下,经由流动的线形形象塑造过程,在宏阔深邃的历史时空中完成了悲剧形象的塑造,描绘出浑融高远的悲质意境。  相似文献   

19.
舞蹈的意境需要借助于特定的表现形式才能展现出来。文章论述舞蹈的表现形式,具体包括舞蹈演员的外在形象及其动态的舞蹈、舞台背景等,继而阐述舞蹈意境的虚与实。舞蹈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实境,而舞蹈的内在意蕴及其引发的观众产生的想象空间是为虚境。虚境与实景交相融合,共同构成了舞蹈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20.
现代艺术,从审美和艺术与现代民主政治互动的意义上说,就是审美和艺术与现代民主政治合谋的产物。艺术民主化是通过审美和艺术的常识化或知识化而非体验化来实现艺术的可分享性,从而体现自由、民主和进步的过程。它是审美和艺术"立法者"重构的过程,即从少数人(精英)控制型"发展"到多数人(大众)控制型。值得警惕的是,在审美和艺术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