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毛泽东是在19世纪末中国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在他以后革命生涯中打下了常常的烙印,正是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把握使他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和合理成份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已经成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具有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2.
青年毛泽东在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探索历程中,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在中西合璧的知识基础上,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继而经过不断的文化探索,毛泽东做出了最终的文化抉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趋势,杨昌济开始了融合中西文明,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提出了“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合冶”思想。杨昌济的“合冶”思想是以王夫之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朱子百家、宋明理学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主要包括,融合中西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本体论”;引进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实现”说,来诠释王夫之哲学中的“造命论”;引进培根认识论中实验科学,来改造王夫之哲学的“知行观”;比较中印哲学,吸取佛学精华等具体内容。杨昌济提出的对东西两洋之文明的“舍冶”思想及具体的重建工作,为青年毛泽东形成“先中后西,先内后外”、对中西文化有选择吸收的文化观,并为他后来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借鉴和思想起点,也是毛泽东后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4.
杨昌济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西文化观上,杨昌济是持"中西融合论"的,主张融东西文化于一炉,冶出一种崭新的中国文化.杨昌济的这种中西文化观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青年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杨昌济的中西文化观,并成为他日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日益紧迫的中国近代文化危机以及中西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文化纷争是毛泽东建构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的文化背景。为此,毛泽东建构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之“三位一体”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具有反帝反封建、科学审视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情境。同时还完成了准确定位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创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确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基本纲领的理论建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不仅破解了中国近代文化危机,也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永续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近年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出现了“以儒代马论”和“以马废儒论”的错误倾向。研究认为,“以儒代马论”企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去“儒化”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倾向; “以马废儒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割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脉; 两者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都是根本错误的。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对“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对全球性的现代性文明危机提出得以解决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才能使中华文化实现现代化,真正复兴到世界文化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是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的现实需要。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和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入手,深入解析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件、内容、启示。毛泽东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科学认知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从早年知识启蒙和世界观型塑的时期,到长沙求学思想转变和各种主义选择的时期,最后是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并实践积累的时期,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反思的自发性,发展为冷静思考的自发性,最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下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自觉性。基于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科学认知的历史考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视角,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维度具体展开,最终理清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科学认知的历史和逻辑。这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科学认知的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以及具体文化建设的展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年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养成,经历了由不反对帝制到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激进的民主主义等的大杂烩,到最终信仰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引导及朋友间的相互砥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湖湘文化的影响成为他马克思主义观的养成的三大动因。青年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养成对当代青年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1956年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具体论述了艺术要有民族风格与民族形式,强调中国的东西有自己的规律,并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和革命表现形式的讨论,在哲学高度上重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系列关于“中国化”基本原则的重要论断,内蕴普遍原理与民族形式(共性与个性)、中国化与国际化、传统性与现代化等多对哲学辩证关系,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其二,中西文化要从两个“半瓶醋”“有机结合”为“一瓶醋”;其三,批判性吸收和借鉴西方“织帽子”的方法来织好“中国帽子”。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早期革命实践中,在宇宙观、历史观、社会观、伦理观、群众观、阶级观上体现出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是青年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前提。第二次进京,毛泽东“读了许多俄国情况的书”,“热心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震撼着青年毛泽东;世界观上的“顿悟”,使青年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理论上的完备性使青年毛泽东在思想上找到自己的归宿。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观,其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回顾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形成轨迹,我们可以总结出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精神实质,即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传统文化”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这为新时代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启示,即固本培元,坚持正确方向,巩固和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人民至上,把握历史主动,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自信自立,坚定文化自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与考据学的实事求是不同,在湘学传统中,由于其强烈的经世务实精神,实事求是成为一种注重现实实际的学风;这种学风对青年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这种文化性格使得毛泽东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并独具卓识地提出和阐释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为重要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的趋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原理与历史批判方法,在“用”和“体”的层面推动了关于孔子思想的哲学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辨识、批判、重释、改造儒学的重要论断和哲学成果。毛泽东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做出的历史处置和辩证思考,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结合”在辩证生成、曲折发展中发挥科学理论与文化传统双重效用的内在逻辑,为新时代纵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一个农民国度里进行的,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中国农民文化传统中的反抗精神、农民均平思想作了透彻分析,吸取了正确部分,批判了错误部分,对农民封建宗法迷信心理采取了既有马克思主义坚定原则又富有灵活性的态度,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农民文化传统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青年毛泽东对于调查研究的理性认知,为其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确定了逻辑起点,也为其日后解答“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问题提供了行动方案。从理论渊源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多种社会思潮的碰撞、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等,是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形成的丰富精神源泉;从实践基础看,湖南一师求学经历、组建新民学会、创建党团组织等大量的实践活动是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形成的现实动力;从主体解析看,青年毛泽东自身所具备的外向健谈的性格特点、力行务实的处事风格、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心系人民的深厚情感等个人特质是青年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具有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批判反省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建构两面性,这表明以现代的方式批判传统与以中国化的立场阐释西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统一的过程,从而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一面回眸、一面前瞻的双重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选择上既接纳移植西学同时也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当代重构,以诠释传统的方式接纳现代理念旨在为之探索更为方便快捷的思想通道,激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文化之根,为它中国式的当代拓展提供更加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经典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对于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实践的角度而言,实践的现实需要是区别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根本标准,传统文化不存在抽象意义上的好与坏,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建构起文化自觉前提下的“文化免疫”。从矛盾的角度而言,应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性是矛盾主要方面,对立性是矛盾次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应努力超越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殊性”界限,建构具有世界“普遍性”意义的新生活样态,以此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在场”。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同时它又深深地植根于传统的中国文化这丰富的土壤里.前者体现了同一思想的继续,后者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全面理解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既不能简单地强调前者否定后者,也不能强调后者否定前者,而应当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本文拟就此提出探讨.勿容置疑,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然而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著述中,却没有明确提出过实事求是概念,但作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马克思始终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实事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