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进程历经四个不同阶段,总体上“走出去”的步伐显得迟缓,既受制于各个时期特殊的历史境遇,也折射出迥然有别的驱动因素及文化心态。在解放前,中国电影输出海外仅有零散个案;解放后17年,国产电影具有计划经济时代“内向型”特征;在新时期,中国影片频频亮相国际影坛,却陷入“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处境。抚今追昔,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史机遇和历史担当,已经降临在当代电影人跟前,我们不是应该而是必须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在梳理主旋律电影海外传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五部国产主旋律电影的海外票房以及豆瓣、爱影库、烂番茄网三个知名电影平台的评分及评论,探讨了主旋律电影海外传播效果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提升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效果的路径,即夯实电影产业,加强国际合作;建立电影海外发行渠道,创新电影推广方式等,从而实现主旋律电影对内提升民族自信、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地球是平的》为中国电影事业全球化创造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瓶颈并不仅仅是产业化程度不够、影片内容表达狭隘、缺乏专门的译制机构和标准、版权发行不畅等问题,还在于思维上的偏差。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扬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和"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要恪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两个策略和观念上的悖论,因为对民族性的执意坚守有可能造成人为的壁垒,使地球变得不平起来。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向世界,就要把民族文化转化为世界文化,在电影创作中倡导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普世价值的传达。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海外学者围绕中国电影的研究存在着东方主义惯性思维。理解这个问题的前奏可以联系到海外电影关于中国(华人)形象塑造的认知理解偏差。作为例证,海外学者针对谢晋电影研究的部分文章著述在文献学使用方面,常常出现片段化引注、遮蔽式文献转引与互文本选择的单向度等问题,其共性根源可以借助萨义德针对东方学的分析和批判理论加以反思。 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借助海外图书馆及数据库资源,通过梳理丁玲作品政府机构译介和国际学者译介情况,以及各译本在Goodreads、Amazon、StoryGraph等网站上的读者综合评价情况,对英语世界丁玲作品的接受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丁玲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效果差强人意,存在不少进步空间。中国文学作品要真正走向世界,在翻译层面,应坚持“常译常新”。在传播层面,应注重“平靓正”,重视“粉丝翻译”的影响力,通过与其他传播形式跨界合作努力为自身“引流”;同时,还要重视译作的本土化。在接受层面,应思考如何实现接受效果从“Chinajoy”到“Globaljoy”,让中国文学作品凭借自身的魅力,赢得海外读者的衷心喜爱。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好莱坞电影恰当运用中国元素以及中国文化借助于好莱坞电影得到广泛的海外传播问题,通过案例进行论证。研究认为,好莱坞电影要肯定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需要观察者站在理性的立场去尊重、描述差异;中国电影要建立文化自信,重新审视电影的基本理念,借鉴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运作模式,立足本土现实和民族情感,发掘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优势,对制作和传播具有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国内外电影进行积极正面引导,实现中国形象的良好建构与正面传播。  相似文献   

7.
1979-2005年中国城市电影研究主要以综合论述、个案分析的方式展开,对城市电影创作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折射出中国当代电影理论与批评曲折发展的进程;海外相关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如何在中国电影文本与西方文化资源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是研究能否真正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市场的“现象消费”、“喜剧消费”与北美市场的“西方转向”、“剧情片转向”形成相反的消费倾向,如此,当下中国电影在北美乃至整个海外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折扣现象。在电影语言现代性已经实现的情况下,减低甚或消除文化折扣的关键就在于故事。作为艺术媒介,当下中国电影更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作为认知媒介,在现代性反思、后发现代性国家的价值迷惘等全球性议题中,应当表现出思想的现代性、精神的现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渔船和渔民在海外的安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国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渔船和渔民走向世界各地,但同时中国远洋渔船和渔民在安全方面也面临许多问题,对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做出许多努力,今后还需要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障中国渔船和渔民在海外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
新的全球化、逆全球化浪潮在当下再度成为一个讨论得最为热烈并且不断引发争议的理论话题。如果以中国在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电影经历了整整四十年走向世界的全球化之旅。那么全球化又是如何在中国电影文化语境中得到实现的?作为经历、见证和参与改革开放的第五代电影人,其走向世界的全球化之路更是跌宕起伏,而作为主将之一的张艺谋更是一直致力于中国电影创作的全球化思考与实践。基于此,我们提炼出本土创作·天下意识·全球经验这几个关键词,并借助张艺谋创作个案以点带面,管中窥豹来梳理或勾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创作的全球化路径是:故事的讲述,从"有中国特点的故事"到"牵涉他国的故事"到与"与人类相关的故事";空间视域的建构,从本土到天下到世界;主题的表达,从生命意识到和平意识到信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