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对白居易的美学思想作了新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在李白、杜甫之后,白居易通过说诗、论诗、评诗和写诗表达了他对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鲜明地亮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美学主张。  相似文献   

2.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对自传诗进行解读时,以其擅长的“细读语义”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善于写自传诗的陶渊明与杜甫.陶、杜的自传诗写作,手法、技巧、动机以及内心隐秘各不相同.他们在自传诗中呈现给读者的角色,与诗人真正的自我和想要留给后世的印象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刘新华 《理论界》2004,(2):134-134
本文联系杜甫写作《登高》时的境遇,对诗中景物描写所表达的作者的主观感受谈一点管窥之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试论李梦阳对杜甫七律的追摹及创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七律被后世奉为法式,影响至深,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的七言律诗创作也得到明清人赞赏,但他倡言"诗必盛唐",尤其对杜甫崇奉备至,力追心摹,对杜甫七言律诗呈现出明显的继承关系,这一点却未引起学界注意.李梦阳七律对杜诗的承继与学习具体表现在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对民歌的态度等方面.当然,李梦阳在模习杜甫七言律诗的同时也在题材的扩大、艺术技巧的求新、诗歌风格的别样以及以民歌入诗等诸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怀乡诗的兴盛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有现象。本文从怀乡主题的角度入手,对杜甫人生四个阶段的怀乡诗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并进一步探讨了杜甫人生四个阶段怀乡诗的不同内涵及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6.
严铭 《兰州学刊》2013,(7):219-221
杨慎对李白、杜甫都很钦佩,其思想人格和诗歌创作受李、杜的影响较大,但笔者发现杨慎对杜甫的尊崇和追摹尤甚。文章侧重从杨慎对杜甫的诗评、诗歌创作中的模仿接受和晚年以杜甫自况等方面来说明杨慎与杜甫的独特因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去非 《云梦学刊》2002,23(3):77-78
杜甫的《双枫浦》一诗 ,素来号称难读 ,研究家们也各有不同的看法。究竟应当如何理解这首诗 ?这首诗在杜甫湖湘诗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真正理解了这首诗 ,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晚年的杜甫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潘天寿诗题材广泛,各类题材均有独出机杼的精品佳什,但最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则是创作于抗日战争前后的感怀诗.其共同特征是虽然忧伤,不失气骨;尽管彷徨,犹见伟岸.因而沁入读者心脾的不是浅栖于草间的虫鸣之音,而是深潜于潭底的龙吟之声.从艺术渊源看,这类作品较多地师法以"沉郁顿挫"著称的杜甫,因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的遭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恰与作者相仿佛,而集大成的杜诗也为作者感时伤世提供了诗史式的学习范本.  相似文献   

9.
试论王安石诗胡守仁王安石以一身而兼皙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成就是多方面的。现在我只论述他的文学,不涉及其余,而文学又只论述他的诗。王安石的诗继承了杜甫的诗歌传统。他对杜甫极端崇拜,在《杜甫画像》里,大大肯定杜甫的爱国爱民思想,说他虽遭遇坎坷,过着颠沛...  相似文献   

10.
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和亲的专著——《汉唐和亲研究》即将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崔明德同志多年采一直从事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本书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和亲的原因,背景、性质、作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和亲特点;详细论述了和亲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关系,细致考证了和亲所开辟的新的丝绸之路即从长安经甘肃转向今青海,再经今西藏到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路西运或从长安经今青海再经今西藏到印度半岛各港然后由海道西运的路线,同时对和亲公主对丝绸之路的贡献作出了公允评价;探讨了汉唐时期的和亲与西域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