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生智势力崛起的基本原因有多个方面。特定的时代、经济地理条件、大革命的高潮、中共的支持和工农运动的支援以及北伐战争的推进等因素是唐势力不断发展的客观方面。唐生智本人励精图治 ,顺应潮流 ,倾向革命则是其势力发展的主观方面。而其中 ,大革命的高潮、中共和工农的支持以及他个人的作用 ,是其势力崛起的最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1927年春夏,与两湖地区大革命高潮相呼应,大革命运动在属于国民联军势力范围内的陕西地区卷起了高潮。(下文简称陕西高潮)。正如两湖革命的产生是与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进军密切相关的一样,国民联军对陕西革命高潮的形成、发展也发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剖析国民联军与陕西高潮的关系,对于探讨国民联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大革命运动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全面、深入地研究大革命史都有较大的意义。一、国民联军为大规模革命运动在陕西地区的暴发创造了难得的稳定局面和革命环境陕西高潮是在大革命时期陕西地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该地区民主革命力量、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影响、中共力量的领导及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组织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反革命势力占据了中心城市,革命运动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成为中共四川临时省委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任务.本文就四川党组织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所制定的方针和策略谈点粗浅的看法.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的四川形势1927年“4·12”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聚集一切反动势力向共产党人和工农民众进行疯狂  相似文献   

4.
1926年,中共中央制订并实行了“扬汪批蒋”政策,这个政策是中共中央在对蒋介石反革命势力的膨胀感到不安的,扶持另一个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汪精卫上台以抑制蒋介石,从而给大革命带来了一颗苦果,并成为大革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共产国际在中共制定并实行“扬汪批蒋”政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抗战期间的中间势力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1 4年间 ,在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 ,广大中间势力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抗日民主运动 ,其主体走过了一个崛起、发展 ,逐渐成熟 ,直至建立民主政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大革命时期,中共湖南地方党组织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地方斗争实际,在湖南成功的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反帝爱国运动和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湖南大革命的斗争实践,无疑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五卅运动     
《源流》2011,(11):52-53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它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1925年1月,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决定加强党对工农群众运动的领导。四大以后,工人运动迅速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石魂是普宁人,1902年出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他是潮汕地区青年运动和工农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潮梅地区党的创建者之一。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历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南路特委书记、北江特委书记、广东省委常委。1929年2月任湖北省委常委  相似文献   

9.
1926年,中共中央制订并实行了“扬汪批蒋”政策。这个政策是中共中央在对蒋介石反革命势力的膨胀感到不安后,扶持另一个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汪精卫上台以抑制蒋介石,从而给大革命带来了一颗苦果,并成为大革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共产国际在中共制定并实行“扬汪批蒋”政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反对工农运动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反对工农运动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个人思想的局限,也有国内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导致其认识上产生了误区,认为只有靠压制工农运动来迎合大资产阶级,才能挽救国民革命。本文通过对各种原因的逐一剖析,揭示其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以前,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写下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回顾毛主席当年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光辉历程,重温毛主席揭示的伟大真理,更加激励我们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去争取更大的胜利。农民大革命的暴风骤雨翻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光辉篇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就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一九二六年冬至一九二七年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工农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工农联盟在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1954年春节前后重庆、四川、湖南等地工农之间的交往互动为主要实例,并结合1949—1954年其他地区的实践状况,可初步考察并呈现建国初期中共巩固工农联盟的具体途径、方式与策略。一方面,中共继承了革命年代的宝贵财富,将工农联盟实践与生产运动紧密结合;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推动工农互访与生产参观、工农联欢、工农座谈等工农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以及工农通信这一非面对面的互动,中共试图在巩固实践的过程中重塑工农对工农联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南满地区中共党组织勇担领导南满抗战的重任,从四个方面展开党的组织建设:扩大党员队伍,强化无产阶级基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优化领导方式;将组织工作重点转向汉族工农群众,促进党内团结;多管齐下,提高党员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建设,南满地区中共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积极发动广大群众抗日,促进人民抗日武装发展,将南满抗日斗争推向高潮。南满地区党的组织建设是中共党建史、组织史上的重要一环,对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具有多重启示。  相似文献   

14.
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丁惟汾为首的一股北方力量,借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有利形势,结成集团;利用主持北方党务、领导北方人民反军阀的运动,不断扩张势力形成了以北方青年党员为主要力量的“丁家党”,并在大革命高潮之时,沦为国民党右派。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基础的局限性、个人利害及性格的影响、丁家党自身缺乏实力的弱点,使他们最终倒向了南京政府一边。他们抓住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国民党四分五裂,蒋介石集中精力于军事方面,二陈羽毛未丰,在党内势力有限的机会,拥蒋自大,成为支撑南京政府的一支重要力量,被时人称为“蒋家天下丁家党”。   相似文献   

15.
党内合作政策是大革命失败的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俄提出中共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政策 ,是为其推行“东方战略”服务的 ,完全是为了自己利益 ,不符合中国实际 ,是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直接磋商的结果 ,中共和国民党内部都反对这一政策 ,共产国际支持国民党 ,而共产党的活动受到共产国际的强迫和国民党的严格限制 ,这是大革命失败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6.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建立国民军,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迫于军事、经济压力和政治上倾向进步,冯玉祥积极寻求苏联的支持;同时,苏联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急欲培养壮大能与奉系军阀抗衡的亲苏力量,扩大其在华的影响。于是冯苏关系迅速升温,苏联政府对国民军进行了大量武器和军队经费等方面的援助。虽然双方进行的是有条件的实用主义性质的合作,但却迅速增强了国民军的实力,有力地支援了广东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推动了大革命进程。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时期,蔡和森以鲜明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从革命领导权、农民问题、工农革命武装三个方面对党内右倾错误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蔡和森的批判为我党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七年,一场迫害、残杀中国共产党人及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在中国大地上蔓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面对乌云翻滚的现实,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政策开始了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此应作何评价?它与中共党内不久出现的“左”倾错误的关系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本文试就这些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大革命时期,随着工人运动的蓬勃高涨,工贼问题也日趋严重。中国共产党从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大局出发,对此相当重视,不仅从理论上界定了工贼的性质,分析了工贼的成因、行径与危害,也在实践中积极领导工人与工贼斗争。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堕落分子、工人运动的背叛者,工贼混迹于工人队伍中,从内部破坏工人的团结,成为工人运动最危险的敌人。而在中国革命的语境中,工贼不仅仅是资本家破坏工人罢工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军阀、封建势力、国民党右派等反动力量镇压革命的工具,以至于工贼本身亦成为反革命势力之一种。反工贼斗争之于工人、工人运动、国民革命皆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革命时期中共对工贼的认识与斗争,是其革命理论的具体化表现,也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20.
正确评价北伐战争中的唐生智,是我们全面评价、认识唐生智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将唐生智在北伐战争时期的活动情况分三个阶段进行探讨。 1 北伐战争序幕阶段(1926年3月上旬至6月上旬)。1924年1月,广州革命政府在我党大力支持下,先后肃清了广东境内的反动军阀势力。敌我双方都把进攻的,第一个目标捐向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湖南。湖南地处“绾毂西南,地当要冲,十余年来,北则常欲得湘以控制西南,西南亦欲得湘以制止北之南侵或南之企图北伐”。湖南已成为南北问题的关键,既是反动军阀围攻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前哨阵地,亦是广东革命政府北伐的军事要冲。湖南的政治形势对南北双方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