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牧民参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意愿为研究对象,选择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为案例地区,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当地牧民参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意愿进行研究,并对影响牧民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估计.通过研究得出,当地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有着较强烈的参与意愿.家庭总收入水平、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拥有草场面积等多种因素都影响着牧民参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意愿.当地政府应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宣传推广、加强对牧民的教育培训、综合考虑牧民在生计能力方面的差异、丰富草原生态补奖的形式,从而提升牧民的参与意愿.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生态移民从游牧散居到城镇定居,其文化发生了骤然变迁,从而产生了文化震荡.本文从三个维度具体描述分析了牧民文化变迁内容及其导致的文化失调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思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青海省祁连、门源两县340份牧民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熵值法评价牧民户生计资本,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牧民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草原补奖标准明显低于牧民户期望值,草原补奖收入对牧民户家庭增收贡献有限;(2)调研区域牧民户的生计资本整体比较稀缺,且五类生计资本分布不均衡;(3)禁牧政策的实施显著影响牧民户的生计策略选择,并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4)草畜平衡政策对门源县牧民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高于祁连县;(5)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影响高原牧民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生计资本.为进一步完善草原补奖政策,建议提高草原补奖标准、重视生计资本积累、注意分区施策、强化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草原牧区环境侵权发生频繁,越来越成为阻碍牧区经济发展,影响牧民正常生活的公害,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脚步。如何预防和解决环境侵权,从而保护草原牧区环境已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环境侵权的概念、构成要件入手,对草原牧区的环境现实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造成草原牧区环境侵权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研究,以期寻找到更完善的保护草原牧区环境问题的科学措施。  相似文献   

5.
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在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1],牧业、牧区、牧民问题是"三农"问题在草原牧区的具体体现,在草原牧区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在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在草原牧区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具备与之匹配的草原法制环境,笔者就在草原牧区践行科学发展观与草原法制的关系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草原旅游与环境保护——兼论包头市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经济产业的大举扩展和社会消费结构的巨大变化,作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根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与问题逐渐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普遍化、隐形化和人为化趋势。在草原地区现代社会诸问题当中与所谓"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有关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整个地域经济社会文化大系统的影响也渐渐显现出来。在此,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包头市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业的田野调查,分析草原旅游业对环境资源的压力和破坏,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现代化、城市化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资源配置过程中发展理念的功利化、环境政策的虚拟化以及当地牧民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边缘化。因此笔者认为,一是,认识层面上,通过绿色生态环保旅游理念的确立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问题;二是,行动层面上,通过政策规划部门风险社会意识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来保持草原旅游业的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态势。三是,环境保护层面上,可以通过现代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来应对具体环境问题;四是,社会层面上,通过政府与牧民的互信合作来解决文化传承难题与居民被边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旱灾已经成为新疆阿勒泰草原气候变化的新常态,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又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在一个定居哈萨克社区中,旱灾与社会脆弱性和经济边缘化之间形成了清晰的因果关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牧民发展出了应对旱灾的多元化策略。草原地区要走出旱灾、社会脆弱性与经济边缘化困局,就必须建立一个包括政策支持、政府引导和牧民参与的有效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8.
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牧区城镇化进程中,由牧民定居而导致的草原退化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甘肃省牧民定居程度居全国领先地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调查资料表明:目前所采取的一些定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其根本原因在于牧民定居过程中,只重视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从根本上解决牧民定居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积淀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自然也会伴随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变化。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多地带有符号韵味。本文正是在符号消费的视域下解读草原文化消费的内涵与特征,梳理草原文化消费变迁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草原文化的建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草原的日益退化,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形势严峻,牧区的生态移民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并在我国许多牧区开始实践。该文对牧区生态移民的成因和途径做了初步的探索。我国牧区人口已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许多牧民已经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草原。草原封育需要牧区进行生态移民,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牧区生态移民;政府要用宏观、开放的视野指导牧区生态移民,不能局限在一时一地解决这一问题;向牧区未利用草原移民;改革牧区的第一产业,发展牧区的第二、三产业,为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减轻向系统外移民的压力;向农村和城镇转移,实现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向系统外移民。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太阳能热水采暖能有效的节约商品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本文针对草原牧区的气候、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等特点,提出了一套以太阳能集热器为主热源,生物质炉为辅助热源,混凝土蓄热地板为室内热环境控制末端的供暖集成系统,并以锡林郭勒草原一典型牧民住宅为例,对其供暖需求、采暖系统进行应用可行性和经济性分析.研究表明,太阳能热水混凝土地板蓄热系统应用在草原牧区可行性较强,是解决该地区冬季采暖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跨入崭新的 2 1世纪之际 ,如何协调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增加牧民收入是草原牧区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苏尼特右旗实施“围封转移”战略为解决这一世纪难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疆实施哈萨克游牧民定居工程过程中仍存在的牧民生态意识不强、垦草开矿、超载放牧、过度发展旅游业等现象,指出哈萨克游牧民族定居工程建设发挥着草原生产和生态的双重功能作用,提出应转变牧民传统的思想观念,激发定居牧民生态意识的自主性,为牧民定居和生态草原建设提供行动准则和法制约束等措施。旨在构建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与生态草原建设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取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积极效益。  相似文献   

14.
西部少数民族牧区面积广袤,却位于干旱、半干旱和高寒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解这一区域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生产问题,笔者对川甘青三省少数民族牧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生产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牧区草畜矛盾尖锐、草地超载严重、退化普遍,牧民生产技能缺乏、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效率低下是当前牧区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生产投入不足、经济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牧民自身素质和生产习惯是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加强草原建设,控制放牧数量;培育新型牧民,提高畜牧生产效益;增加资金投入,实施生态补偿是解决牧区发展与保护的协调措施.  相似文献   

15.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总体上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肯定,同时也出现了机制的持续性有待明确、补奖标准普遍较低、项目叠加实施现象较普遍牧民利益受损、禁牧区牧民的未来生产生活无保障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且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本文指出,补奖机制应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来进一步完善,以便实现草原牧区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因忽视干旱半干旱草原极高的资源时空异质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和畜牧业成本剧增等诸多问题。但草场承包时考虑到异质性的一些社区,也没有逃脱类似问题。究其原因,草场承包不仅不适合当地特殊的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牧区社会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长期形成的尺度匹配。案例研究表明,草场承包的社区破碎化引发了牧区社会系统管理的破碎化,再加上资源开发、气候变化等压力,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的混乱,最终出现草场退化。因此,要想恢复退化草原,需要建立社会生态系统管理的等级框架,减少社区的破碎化问题,重建社会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尺度匹配。  相似文献   

17.
藏族地区"惜杀惜售"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泛存在于藏族传统社会的"惜杀惜售"是影响牲畜出栏率低,从而导致畜牧业商品率低,草原过载和影响草原生态环境.基于此,有学者更多地将此现象归结为宗教和意识形态.本文在对上述观 点进行简单评析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与西藏农牧民群众长期接触和共同生活所积累的经验,从牧民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环境变迁等多个侧面,就这一问题进一步展开较为深入的讨论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新疆一个牧业连队的实地调查,发现导致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既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很多定居牧民因生计转型不成功而陷入贫困,牧民生计方式的转变和市场意识的增强使牧民的本土知识和护生价值观逐渐丧失。自然环境的变化,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贫困和传统生态文化的缺失这四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19.
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的人口、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人类的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其他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对草原的生态及其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两个产业结构不同的牧区县进行实地调查,希望能找出其中影响草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因素,从而能够更好的保护草原、利用草原,维护草原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20.
竞争性牧业、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维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进程在内蒙古草原的推进,使得农牧民的生计适应模式由生态适应变为市场适应。本来具有生态多样性、畜牧业生产、牧民生活、民族文化、旅游休闲、民族多样性维系、边疆稳定与国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多种功能的草原畜牧业,在食品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农牧产品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条件下,被单一化为竞争性牧业,仅仅生产功能和少部分产业化的旅游休闲功能被强调,从而使得草原牧业的其他功能被剥蚀、改造,甚至无从发挥,由此也危及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牧民的生计与文化维系。认识草原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特殊关联,并采取科学化的生计适应方案,可以缓解牧民、牧业和牧区这"三牧"问题。走出竞争性牧业,以及背后的单一市场逻辑,才有可能朝向草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边疆稳定与国防安全等多功能性持续发挥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