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卡奇关于人民相关问题的思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卢卡奇早期深受席美尔、狄尔泰、黑格尔等人的影响,虽思想复杂多元并存,却已开始关注人的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彷徨和迷惘中,卢卡奇转向马克思主义,在从事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同时,探讨无产阶级、工人群众及人民等相关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后,卢卡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思考现实主义理论、人民阵线、民主等问题,在反抗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等反动思想的实践中,逐步提出并确立了人民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总体性"范畴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范畴。卢卡奇把这个范畴贯穿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当中,认为它是马克思方法的本质。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主要具有整体性、现实性、具体性以及历史性等特点。卢卡奇的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恢复了"总体性"的重要地位,重新引起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背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总体”范畴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构成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的主要立脚点,而且由之引申出对马克思哲学重新加以阐释的基本路向。虽说《历史与阶级意识》对总体范畴的解说主要被理解为方法论性质的,但事实上该范畴正是将根本问题引向了存在论的深处。就此而言,卢卡奇有其独特的理论成就与贡献,但其总体范畴的存在论基础归根到底仍然是黑格尔主义的:“总体”的辩证法作为“最根本的相互作用”未能最终突破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并且仍然滞留于范畴论路向的局限性之中。  相似文献   

4.
[提要]匈牙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实践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重新提出、讨论与归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总体”范畴。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方法论层面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如果通过展开考察“总体”范畴的重要性、“时空”上的展开及其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等方面,那将有助于深化和发展卢卡奇的理论,也同时有助于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总体”范畴的现实意义就是针对形而上学化与意识形态化的各种资产阶级性质的“科学”和“社会科学”及其指导下的实践的普遍性和正当性提出质疑和批判,以及进而揭示出它们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5.
出于一种在理论上弘扬马克思主义正统,应对黑格尔无人身的抽象理性主义,并在实践上指导工人运动的立场,青年卢卡奇提出了"具体的总体性"范畴。但是,由于"总体性"一词源自黑格尔,因此卢卡奇常被认为是黑格尔主义者。但是从分析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总体性入手,在比较卢卡奇与他们的关系基础上,可以揭示出卢卡奇总体性理论的实在内涵: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其实质是历史唯物主义而非黑格尔主义。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若干范畴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文中简称《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范畴,其中最重要的是“总体性”,“物化”和‘阶级意识”。总体性是指总体对部分的优势性;物化指物的世界对人的世界的全面占有,从而使社会单面化、零碎化;阶级意识指一个阶级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即阶级主体意识。这三个范畴密切相关。总体性体现的是全部事实的有机统一性,而物化破坏了人与物,人与社会及其自身的联系,因而破坏了总体性。要返回总体性,必须有阶级意识。卢卡奇这些理论范畴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即批判资本主义反总体性的物化世界,呼唤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异化"既是卢卡奇人道主义批判理论的重要范畴,也是其艺术理论的核心话语,从这一范畴出发,卢卡奇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艺术现实进行了极具深刻性的批判,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异化理论。卢卡奇的艺术异化理论其后成为"法兰克福"学派艺术观念的直接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阶级意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揭示了从卢卡奇、葛兰西到汤普森阶级意识理论的传承关系,表明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时汤普森的阶级意识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不同,因而他们的阶级意识理论的研究视角、阶级意识的形成及其层次和内容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总体而言,他们的阶级意识理论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框架,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观以及卢卡奇的物化观的解读,论证了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同时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逻辑: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方法;二是批判资本主义。为后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先导。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发展的最大贡献,乃是创建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立足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通过汲取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变革实践相结合视域中成就了系列性的政治理论著作,进而又在政治理论著作中呈现出“阶级论—革命论—政党论—国家论”的叙述结构及其“革命话语体系”,全面而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政治学思想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推进当今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卢卡奇被公认为20世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美学家,被威克莱称为“西方四大批评家”之一。30年代流亡苏联期间,提出了他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主张。对现实主义的解释和阐发,是卢卡奇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他的现实主义的内涵包括总体性的美学观、主客体的关系、人道主义思想、真实性、典型观等,这些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其中总体性和人道主义观点是他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者的卢卡奇与作为现象学存在主义创始者海德格尔之间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首次争锋和交流.二者都反对主客二分.卢卡奇从批判康德的物自体开始,构建了自己的实践哲学;而海德格尔从颠覆笛卡尔对世界的证明开始,阐明了自己的存在哲学.基于这种共同的议题,讨论了卢卡奇的物化批判和海德格尔的具体生存论哲学,发现二者的理论有互补和交融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理论 ,即所谓“两结合”论 ,其之所以在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现实主义理论的继承中有所变异与创新 ,是因为毛泽东的精神深处存留着传统诗学“奇正”说的深刻印记。通过对“两结合”论与“奇正”说的探讨 ,认为毛泽东的“两结合”论 ,既是马克思主义诗学的现实主义理论的民族化 ,也是传统诗学的“奇正”说的现代化和革命化。  相似文献   

14.
回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发展历程,卢卡奇突破实证主义意识形态束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求索为我们昭示了创新发展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可能。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衰颓,卢卡奇试图以浪漫主义的理论姿态介入以至实现批判性的重塑,但最终难竟其志。转向马克思主义后,卢卡奇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实的可能寄托于克服实证主义意识形态之上。在卢卡奇看来,克服实证主义意识形态,关键在于“击穿”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神话”,阐明其孤立性、非历史性与意识形态性,卢卡奇给出的答案是强调“社会总体、社会历史和社会革命”的历史辩证法。通过重新发掘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较为出色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向20世纪挺进的理论任务,但对于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的偏重使得卢卡奇未能成功。回到卢卡奇处求取正反两方面的理论经验,目的在于指引我们坚定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阶级论"的文学史观一度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重要治史理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斗争学说。李大钊等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革命文学"的倡导实践者及"左翼"文学工作者均为其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毛泽东是"阶级论"文艺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参与者,促使了"阶级论"文学史观走向成熟。回顾与重审"阶级论"和"阶级论"文学领域中的流变,可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是在历史哲学语境条件下形成的一套反思性的批判话语,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变革的关系是其话语活动的直接动因,总体性辩证法理论、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是这种反思的核心主题,而意识决定历史是其反思的内在理念和逻辑归宿,这一点鲜明地凸现出卢卡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17.
]杜勃罗留波夫在唯物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形成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据此 ,他确定了判断艺术作品的真实性标准 ;强调文学参与变革现实的意义 ;指出文学的思想性应该是革命性与人民性的完美结合 ;并规定了文学人民性的内涵及达到文学人民性的道路。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相通 ,但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他遗留下的宝贵遗产 ,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8.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常用的重要方法。但是,灌输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对灌输论带来强烈冲击、开放多元的思想观念对灌输内容的多样性需求增强、不断更新的科技手段对灌输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带来严峻挑战。接受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意义在于方法论的启示,从以往的重施教者、轻受教者转变到将受教者纳入到主体的范围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应由传统的单纯灌输向灌输与接受的互动转换,凸显受教者的重要作用,将教育教学过程视为教育者传授、受教者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共同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明确报刊的党性原则的是列宁,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接受了列宁的这一思想,党性原则成为我党报刊遵循的根本原则。在马克思早期新闻实践中,"人民报刊"的思想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毛泽东从党报的立场、服务对象、办报方式等多层面论证了党报的"人民性"原则。党性和人民性原来是两个互不搭界、各有使用范围的概念,中国共产党提出党性就是人民性,将二者巧妙而精致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提升人民性的地位,将它与党性并列,这既是党的最高领导人做出的最新重大判断,又是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最新理论突破和最新理论结晶。从本质上讲,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只有坚持党性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性,只有坚定反映人民性才能更好地增强党性。党性和人民性结合得越是紧密,党性与人民性兼容得越是贯通,就越是有利于我们加快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步伐。  相似文献   

20.
总体性是贯穿卢卡奇早中期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克服资本主义物化的意义。卢卡奇在主客关系的框架内展开对总体性的思考。在早期,他接受了新康德主义主客二分的范式,只能以主观的赋形创造总体性。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凭借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客体地位,将总体性揭示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真正现实,由此为他中期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奠定了基础,现实主义必须反映现实的总体性,揭示历史的真正结构和真实动力。但卢卡奇未能超出主体优先逻辑,这使他的总体性与现实主义理论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