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前曾参与《苏州之路》一书的撰写,有机会对苏州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番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思考。但即使作为苏州改革开放实践的亲历亲为者之一,要想客观系统地反映这段历史还是相当困难的。现设想建立一个三维坐标系,以便用科学发展观审视苏州的发展实践并指导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5年底。苏州全面达到了江苏省小康社会指标,在全省首批六个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中,苏州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占得五席。这标志着苏州在整体推进“第一个率先”中走在全省的前列。苏州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苏州的发展经验给人启迪,苏州的发展前景催人奋进。下一步,苏州如何在巩固小康成果、提升小康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三大法宝”、拓展“苏州之路”,促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继续争当全省“两个率先”的先行军,现实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3.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的十六大后江苏省委对全省在21世纪头20年发展的总定位,争当江苏“两个率先”先行军则是苏州自觉担当的光荣重任。总结苏州四年来的“两个率先”的成功实践,一个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在率先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苏州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使广大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人民竞相“创业、创新、创优”的坚强堡垒和政治核心,不仅强有力地保证了“第一个率先”的顺利实现和强有力地推进了“两个率先”重任的顺利转换,而且还强有力地引领了苏州“第二个率先”,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苏州的同志更早更深地领会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这条最朴素、最深刻的道理。苏州的率先是理性的率先,“苏州之路”是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与本地发展实际进行理性结合后选择的一条高能、高效的发展道路。显著特征有二:一是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后,苏州市委、市政府站在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及时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并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苏州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从苏州的实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遵循科技规律、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苏州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注意和把握以下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袁杰 《决策》2023,(4):64-66
<正>在江苏,常州只是经济总量“第五城”,城市辨识度也不如同处苏南板块的苏州和无锡,但在新能源的关键赛道上,为何能领跑全国?需要强大到何种程度,才敢称自己是产业之“都”?相信这是很多人看到江苏常州正在打造“新能源之都”时的第一反应。事实上,常州经济总量尚未突破万亿,只是江苏经济总量“第五城”,城市辨识度也不如同处苏南的苏州和无锡,但在新能源这个全新的关键赛道上,为何能领跑?  相似文献   

7.
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了“环保优先”的口号。并且把环保优先与富民优先、科教优先和节约优先一起列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方针。2007年5月。太湖蓝藻引发江苏无锡200万人口饮用水危机。震动全国。痛定思痛,江苏省提出要从多年的重点发展整体上转入优化发展的战略抉择,彻底摆脱旧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江苏特点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8.
苏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矛盾和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基础,而且同乡镇和农村经济联系紧密,对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苏州的县域经济是苏州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具有鲜明特点的发展优势,不仅在推进苏州整个区域经济的工业化、国际化和市场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且在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等多个方面引领江苏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苏州的五个市(县)都进入了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的前十强,形成了影响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苏州现象”。  相似文献   

9.
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标志,苏州进入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新的时期,我们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以提升区域竞争力,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而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从“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的重要抓手,是苏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和新增长点。我们必须从解放思想的高度,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机遇来抓,努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公认,“苏州现象”也被国人广泛关注。苏州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城市成为了我国的一个工业大市,2006年的工业产值突破了1.5万亿,仅次于我国的上海市。苏州已经从一个内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成为了外贸外资和外经“三外齐上”的开放型城市,2006年苏州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700亿美元,占江苏外贸的50%以上,约占全国外贸进出口的10%;  相似文献   

11.
《领导理论与实践》2008,(6):F0003-F0003
苏州力康皮肤药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苏州力康皮肤性疾病研究所(创建于2000年10月)于2002年成立,由留美博士后全面技术指导,是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2005年又成立了苏州洋博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如今,力康企业在苏州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苏州高新区投资建设一家占地49亩,并通过GMP认证的江苏奇力康皮肤药业有限公司,即将竣工投产。力康人将继续用诚信和汗水努力打造出契合国际化的,集研发、生产、销售卫生消毒产品、化妆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皮肤外用药等产品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相似文献   

12.
《领导理论与实践》2008,(2):F0002-F0002
中国移动江苏公司苏州分公司是江苏移动最大的市级分公司,公司收入总量在全国地市级公司排名第四,业务收入连续多年保持超过20%的复合增长,诞生了全国知名的“苏州现象”和“张闻明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三区三城”是明确苏州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苏州发展的实际出发,科技创新是苏州产业发展走向高端化跨越的必由之路。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城市建设,着力把苏州总量规模优势、对外开放优势和产业全球化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的优势,优化未来发展取向,不失时机地把政府对科技创新推动的主导力量转化为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动力,聚合高端科技资源,吸引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向苏州集聚,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高端化跨越。形成借助外源,壮大内源,创新成果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在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瓶颈性制约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苏州未来的发展,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本文围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目标提出相应的法律举措。  相似文献   

15.
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活跃、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但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30年来最困难的时期。面对危机,很多浙江民营以此为挑战和契机,把转型升级作为其摆脱危机、继续成长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总结了天能集团26年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企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浙江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杜琼 《秘书之友》2011,(12):2-F0002
杜琼(1396~1471年),字用嘉,号鹿冠道人。世称东原先生,江苏苏州人。少孤贫,刻苦力学,明经博识。  相似文献   

17.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和,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衡量城市发展的标尺,更是城市文化底蕴的具体反映和广大市民精神的生动写照。2006年12月11日,我市确定“崇文、融和、创新、致远”为苏州的城市精神,这八个字准确而又凝炼地勾勒出了苏州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城市特色,它成为了苏州人文精神的坐标。目前,全市上下正在认真学习和宣传苏州的城市精神,本刊组织我校教师撰写了一组稿件,拟就苏州的城市精神予以解读,以达到学习和宣传的目的,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致力于我市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给苏州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古城人口膨胀与交通不便成了制约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古城居中,东园西区”的城市开发目标,并于本世纪初将原苏州下辖的吴县撤县建区,设置了吴中区与相城区。之后,又几经修订苏州城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商业街区发展规划。这样既完整地维持了苏州古城的规划布局,又为苏州城市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个保持完好的古城与一片欣欣向荣的现代苏州城区,相辉交映,相得益彰地得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秘书之友》2011,(4):F0002-F0002
周臣,字舜卿,号东村,姑苏(今江苏苏州)人。生卒不详,活动于正德年间,约卒于嘉靖中期。他是吴门画派中的重要画家,但其身份学养、传统师承和艺术风格与沈周等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徐一 《管理科学文摘》2010,(29):104-104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内外部环境的变革,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越来越多,如何通过质量提升之路来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二次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出路和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难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