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镇安府任上的赵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辙经年到,邮签万里修。 地当中国尽,官改土司流。 这是赵翼在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1770)出守广西镇安府(府治天保,即今德保县)时所写《镇安土风诗》的开头几句。诗中洋溢着他对“乾隆盛世”时期国家空前统一的自豪感和自己要“勉修循吏绩,抚字辑遐陬”的积极进取精神。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是清代中叶的诗人兼史学家。他在诗坛上与袁枚、蒋士铨齐名,被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瓯北诗集》和《瓯北诗话》行世。他论诗特别强调诗歌的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荣古虐今”的社会偏见。其《论诗绝句》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相似文献   

2.
清乾隆三十一至三十五年(1766-1770),赵翼从翰林院编修调任广西镇安(今德保县)知府。这段经历对他人生思想及诗文创作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留下为数不少的诗篇与相关杂记。本文通过赵翼镇安府风土、咏史、时政、行役四类诗文的研究,揭示其尊圣与非圣相统一的民族观、“防患于未然”的边防意识、“胸中有识”的进步史观,以及“以士理财”的吏政思想,以期增益对赵翼诗文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3.
清代镇安知府赵翼 ,视事仅一年多 ,却为镇安士民办了诸多实事 ,深得民心。他与镇安父老的亲密关系 ,景况感人 ,亘古罕见。  相似文献   

4.
一清代诗人赵翼,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绝句)他又说:“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瓯北诗话》),在清中叶能说出此话,是极有时代意义的。“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论诗》五古)确是真知卓见。当然,赵翼所讲的主要还是形式上的问题,他要求诗歌要有“新鲜”感,要“趋  相似文献   

5.
赵翼(1727——1814) 字耘菘,或作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26年恩科会试榜眼,清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长期主盟乾嘉诗坛。他在诗歌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瓯北诗话》为清人诗话名著,论诗诗更是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6.
一、九江经济的历史状况与经验 说九江古城,可以归之为一句话:立城甚早,发展极其缓慢。从汉初立镇(约公元前196年)到晋代为城,一直到九江开埠通商(1861年)之前,经历了二千多年,尽管城址从未迁徙,却仍然是一座弹丸小城。九江的地理优势与人文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明显的经济优势。按照明清时期的标准,九江府与德化县(今九江县)仅仅是“次繁”级,而邻近的饶州府与鄱阳县(今波阳县)、南昌府与南昌县却是“繁级”。(见明人赵秉忠《江西舆地图说》与王世懋《饶南九三府图说》)九江古城的市面冷落,商业清淡,手工业无特色可言。人所夸口的九江米市与茶市尚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7.
早在宋徽宗即位之初,都城附近的河南府(今洛阳市)地区,有些地方已经“贼盗公行,杀人无忌”(《谠论集》卷三《上徽宗奏论永安县强盗》),建中靖国(1101年)后,京东、河北、河东、荆湖、两浙、福建等地,都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数千人、他们“白昼出剽,吏畏不敢问”(《宋史·石公弼传》)。宣和(1119年)以后,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更广,次数更多,规模也更大了。两浙等地有方腊、吕师囊、仇  相似文献   

8.
沈勖是创撰贵州地方志书的人。他原籍扬州府高邮州(今江苏省高邮),明初洪武年间跟随父亲到普安屯戍,遂隶普安军籍并寓终于普安(今贵州省盘县)。史志只说他“通经史,喜诗文”,其生平别无可考。在明代建置行省之初,他最早草创成贵州省的第一部地方郡县志。明清以来通称为“普安州志”(治所在今盘县)。人们常常盛称他撰著地方文献的功绩,可是对于他所创作的诗文,却有不少的讹传。今据明代较早的普安地志书予以辨证。  相似文献   

9.
12 6 2年南宋改归化州为来安州 ,让岑从毅任知州并准予世袭。不久 ,来安州改镇安州 ,治所在今那坡县。 1 2 88年元设来安路 ,明初改为来安府 ,1 372年岑伯颜将田州府从今田东县迁来安府。来安府于 1 384年废、并入田州府 ,治所在今田阳县境内。“来安路总管”、“沿边溪洞安抚使”与壮族岑氏土司起家密切相关。岑世兴在桂西岑氏壮族土司的历史上地位特殊 ,后来他的众多头衔被无限放大和移位 ,甚至被戴到了在他之前的几个桂西岑氏祖宗的头上。  相似文献   

10.
周实(1885—1911)年,字实丹,号无尽.又号无劲,原名桂生.字剑灵,清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车桥镇人。他自幼就读于家塾“无尽庵”。13岁读美国独立史、法国革命史,萌发民族思想,18岁入县学为  相似文献   

11.
李白这首七绝诗,是他开元十四年(726)出蜀以前之作。李白青年时代,访道任侠,游览蜀中名山胜迹,蛾眉山特别吸引他的兴趣。他曾两次登临徘徊于峨山峨水之间,唱出“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的赞美诗句。在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前夕,峨眉的秀丽的山景和清新皎洁的月色,仍然使他萦纡于怀,充满着无限依恋之情,写下这首意境深曲、辞句清朗的七言绝句。李白写诗的地方,据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说:“成都府路嘉定府:太白亭在平羌镇,锦江禅寺有重云阁、太白亭,亭与峨眉相直,即太白题诗处。”按平羌镇是宋龙  相似文献   

12.
陆游于一一七○年(南宋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两年后到南郑抗金前线,不久“细雨骑驴入剑门”,先后作过蜀州(今崇庆)、嘉州(今乐山)、荣州(今荣县)地方官,其间至少“四到锦城”。一一七五年(淳熙二年)后,陆游定居成都,任他的诗友、成都府路安抚使兼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的参议官,一一七八年暮春东归江南,前后在成都住过六年。这一时期,正是他“四十从戎驻南郑”,获得诗家“三昧”后,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也是他“画策虽工不见用”“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比较颓放,自号“放翁”的时期。他写了不少爱国  相似文献   

13.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登进士第一。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对外,面对当时强大的敌兵,他主张:“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积极抗战。对内,他看到“奸臣憸士设为虚议,迷国误军”,故力主清除腐朽的官僚集团。但却因此受到贾似道、沈炎等人的谗毁,在景定元年(1260)被罢相,贬建昌军(治所在今江西南城),又窜潮州(治所在今广东潮安)、循州(治所在今广东惠阳),并死在那里。  相似文献   

14.
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唐王朝军队屡败安、史叛军,收复河南、河北(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763年(广德元年),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势穷自缢。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即将告一段落。此时杜甫正客居梓州,他流离入蜀已有四年光景了。“鸟雀各夜归,中原杳茫茫”(《成都府》),他深深怀念那欲归不得的中原故国,朝夕期盼着战乱平息。  相似文献   

15.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晋时山东琅琊(今临沂)人。历任会稽内史、右将军,所以又称他为“王右军”。他于兰亭聚会后两年之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去郡”,①“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②他住过会稽,“徙居剡县(今嵊县)之金庭”。③关于他的墓地,至今持论不一。《嵊县志》记载:墓在古剡之金庭;《诸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元代著名四大山水画家之一的倪瓒,原名倪珽,字元镇,号云林。生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殁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元代常州府无锡县梅里祗陀村(今无锡县东亭乡长大厦村)人。他以诗、书、画之绝而闻名于大江南北,和当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齐名于世,并称为“四大家”。倪云林绘画艺术素以平远山水,古朴天真,有意无意,若淡若疏,构成一种特殊的意境,而影响后世,明清两代文人画家则对他推崇备至。在民间,尤其是在画家的故乡江南一带,把他们的作品视为珍宝,“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1962年,世界科教文组织将他列为是年选定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加以纪念。  相似文献   

17.
《左传·秦晋殽之战》中涉及到一个滑国。华东师大出版,徐中玉主编第的《大学语文》第九页注解(31)是这样说的:“滑: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滑县。”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1957年版及1977年重印版)一书第167页注解⑧也是这样解释:“滑:原为姬姓小国,鲁僖公三十三年被秦所灭。后因不能守其地,终为晋所得,沦为县邑。其地在今河南滑县。”  相似文献   

18.
1.《通典》卷十《食货十》漕运篇(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后魏)孝文太和七年,薄骨律镇将刁雍上表曰:奉诏高平、安定、统万及臣所守四镇……又不废田。”(第219页)案:《魏书》卷三十八《刁雍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下同)有:“七年,雍表曰:奉诏高平、安定、  相似文献   

19.
《陔余丛考》是清代学者赵翼的考据类学术笔记,全书共43卷,蕴含着丰富的训诂材料。文章选取《陔余丛考》前4卷经学部分的8则训诂材料进行考辨和补正,对赵翼将“洪惟”释作“汉代已有的句首连读语气词”、将“陟方”释作“巡守”、将《吕氏春秋》曹翙与《史记》曹沬判定为一人等考释结论表示认可,并对其将名物词“聚鹬冠”称作“鹬冠”、将“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断作“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将《诗经·权舆》中“夏屋”释作“大具”的考释结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补正。  相似文献   

20.
<正> 王缙(700—781),字夏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其父迁居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县)。“少好学,与兄维早以文翰著名”(《旧唐书·王缙传》)。因此,“缙连应草泽及文辞清丽举”,累授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安史之乱后,晋升为太原少尹,与李光弼同守太原,因以谋略过人、战功卓著,又加宪部侍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