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的国际局势下,缅甸自独立后积极寻求外界援助,英国对此率先应允,美国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启动对缅援助计划。从1948年到1953年,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动向呈现复杂态度。一方面,鉴于自身沉重的海外领地负担及缅甸局势的失控风险,英国乐于寻求美国对缅甸事务的分担;另一方面,作为缅甸的前殖民宗主国,英国不能容忍美国向英国在缅甸事务上的主导性发起挑战。因此,针对美国援助缅甸的政策与行动,英国既提供了一定的合作与协助,亦在必要时实施了竞争乃至反制措施。尽管英国终究无法挽回其在亚洲影响力日渐衰微的整体趋势,但英国“帝国第一,冷战第二”的政策取向,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既促进又限制的双重影响,并客观上为亚洲新生民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谋求国家利益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 ,缅甸民族主义者在独立问题上采取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 ,选择了联日反英的独立道路 ,扮演了引狼入室的角色 ,英帝国在危难之机 ,仍顽固推行殖民统治和高压政策 ,酿成缅甸的陷落 ,中美英印联军和缅甸国民起义军为收复缅甸作出了贡献 ,由于英国把重返缅甸视为英帝国的延续 ,使英军参战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3.
战后初期,艾德礼政府在缅甸政策上并没有大的创新,仍然沿用了战时内阁的政策。缅甸总督史密斯由于在缅甸推行与昂山敌对的政策使得缅甸的局势恶化。艾德礼政府逐渐改变了缅甸政策并任命兰斯为新的总督。兰斯支持缅甸民族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在经过了一番迟疑后,英国政府最终同意了兰斯的建议。但是由于英国政府的迟疑不决,缅甸的局势恶化,缅甸民族主义者与英国的关系也更为疏远。这一政治局势与缅甸在英帝国战略上的次要性使得缅甸最终在英联邦外独立。  相似文献   

4.
克伦民族问题在缅甸独立前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给日后的缅甸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英国和缅族这两个因素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克伦人本身的因素则上升为主要的矛盾方面,这是由于部分克伦人(特别是其上层)顽固坚持独立建国并拒绝各方为其所做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缅甸独立前几个重大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偏激的克伦民族主义正是灾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埃德蒙·伯克是18世纪后期英国最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他主张宗教宽容、信仰自由,推崇英国国教制度、教会独立平等。他的宗教思想源于英国人崇尚自由的传统以及伯克对英国传统的推崇。但他不是为了传统而推崇传统,而是为了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6.
受到英国殖民者的怀柔统治,克伦族人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在英殖民时期得到了全面提升。克伦族的发展是基于并服务于英国殖民统治的需要,这促使克伦族与缅族的隔阂与矛盾加剧。缅甸独立前夕,在英国殖民者的诱使下,克伦族挑起了武装分离运动。昂山虽然开启了缅甸民族和解的大门,但由于昂山在民族问题上的狭隘性,克伦族民族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愈发严重,遂成为缅甸民族问题的最大难点所在。通过分析克伦族民族问题中所粘附的英国殖民统治因素,以及对昂山的民族和解思想的反思,来探究克伦族民族问题的解决途径,或可借此推动缅甸民族的和解进程。  相似文献   

7.
康拉德.拉塞尔是英国研究16世纪和17世纪的历史学家,尤其是对英国内战的研究。他认为英国内战是一次叛乱,英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短期因素,英国内战前并不存在社会分裂,查理一世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角色。他从大不列颠的角度分析英国内战,反对盎格鲁中心论,从国王查理一世试图统一大不列颠群岛的宗教角度对内战中的宗教问题做出新的解释,并认为英国内战在英国历史上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英占缅甸,威胁我国西南边疆的安全。清朝政府早就得知英要对缅发动第三次侵略战争,但它没有准备去支持缅甸反抗侵略,而是企图派人劝缅对英妥协投降;缅甸各族人民抗英游击战争开始之后,清朝政府对这一正义斗争没有给予实际的支持;英占全缅之后,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同清朝政府谈判,清朝政府对英存在幻想,致使英国殖民者让出虚名,求得实利的阴谋得逞。云南地方官关心缅甸局势的发展,在他们的奏报中保存了不少有关缅甸人民抗英斗争的重要史料。清朝政府对英国占领缅甸的反应,是由于它既害怕本国人民,又害怕外国侵略者的反动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吉田茂的皇国史观包含着皇室中心论、天皇无罪论、否定对美战争论、神道观等内容.吉田茂的这种历史观不是战前日本皇国史观的简单承继,而是有新的发展,如象征天皇制下的皇室中心论和新时代的国家神道观.战后50年代吉田茂的皇国史观成为日本政界的主流历史观,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0.
吉田茂的皇国史观包含着皇室中心论、天皇无罪论、否定对美战争论、神道观等内容.吉田茂的这种历史观不是战前日本皇国史观的简单承继,而是有新的发展,如象征天皇制下的皇室中心论和新时代的国家神道观.战后50年代吉田茂的皇国史观成为日本政界的主流历史观,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1.
现代英国的侵权归责原则不是通过立法渠道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司法判例的形式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在过失责任与严格责任原则的确立中有比较集中的体现.这种历史的、司法的确立方式,是英国乃至英美现代侵权归责原则的重要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英国没有像大陆法系国家一样,有一个统领侵权法的一般归责原则.也正因如此,使英国不受理论束缚,率先在世界上确立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多元归责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对抗制”(The adversary system)是英国民事诉讼的一个传统的基本特征。自13世纪中期以来,这一制度就一直是英国民事诉讼的传统和主要基础,现在已是根深蒂固的了。对抗制不是法律规定的产物,也不是在对其它诉讼方式从理论上进行筛选后才确立的,而是在实践中根据人们的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对抗制使英国民事诉讼制度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因为几乎所有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的全面论述,而是就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的一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即:人类社会自跨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已自然而然地成为劳动阶级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一个分别隶属于不同阶级的、特殊的社会阶层和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梁田坡战前,李克用的沙陀军驻屯乾阬(gankeng干坑),不在原同州与朝邑界,不在同州与蒲城界,也不是龙首渠之尾,而是位于靠近渭河北岸的大荔与渭南交界处的洛河古道。  相似文献   

15.
在北美殖民地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契约工不是作为奴隶来到北美的,他们在劳动市场上出卖的是劳动力而非人身.由于殖民地地广人稀,契约工被赋予了多重性功能,他们在田野是劳动力,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抵御外敌入侵方面又是雇佣兵.虽然这种多重性功能比契约工在英国单一的劳动力职能更加复杂,但在雇佣关系上,不过是英国劳动雇佣关系的延伸.在社会结构上,契约工不是来自于被奴役的单一阶层,而是除英国贵族以外所有阶层的青年群体,因而契约工制度不是奴隶制.  相似文献   

16.
古籍上有巴国、巴地,但似乎没有谈及有独立成系的巴族.古籍谈到巴民族时,多是以各部落、氏族胪列说明它.所谓巴氏或廪君务相姓巴,并不是指独立的巴民族,而只是以巴为姓氏的一个氏族分支.巴氏务相的族属并不是巴族,而是古代的越人.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散文创作个性化与社会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散文创作的多样化、个性化,是以巨大的社会变革为背景的.这种创作的个性化,不是指作者对狭小自我的渲染,而是以个性化的表述方式向读者传达其对世界、人生、自我的独立的深层思索.它往往带有明显的群体性烙印.国家的政治环境、文艺策略是散文创作个性化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张炜对精神家园苦苦寻找的一种寄托方式,在张炜的作品中,大都存在着对"家园"的守护和寻找,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要保持独立,不受侵犯,还要在现实生存中进行挣扎.张炜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俄狄浦斯情结不是偶然的,而是对人类进行道德关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延伸有两种主要机制: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方式.认为两种机制在多义词认知过程中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通过以head和hand两个人体部位词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的角度补充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20.
莫罕达斯·甘地(M.K.gandhi)为拯救印度,耗尽了精力,献出了生命。他的名字,在亚洲民族运动史上,是可以同土耳其的基马尔、缅甸的昂山相齿列的。然而,国内不少学者囿于传统,以他崇奉非暴力主义为由,把他一直作为否定的历史人物对待了。这是很不公正的。因为:〈一〉甘地对印度民族运动最重要的影响,不是非暴力主义,而是他提出的、通过群众斗争实现“自主”(Swaraj)和独立的政治主张。〈二〉印度反英斗争的实践表明,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并不是绝对的消极因素,至少在客观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三〉出于维护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