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二曲提出的悔过自新学说,把儒家“反省内求”的自我教育原则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要坚持悔过自新应做到在日用常行中躬行实践;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做到慎独和不断修养。“悔过自新”说继承了孟子“求其放心”、朱熹的“革欲复理”、王阳明的“致良知”等思想。悔过自新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常所说的“悔过自新”难以有效地发挥修身的功能。明末清初的著名儒者李颐将“悔过自新”改造为一种积极而简捷的修身思想与方法。通过汲取其中的精华并加以适时改造,“悔过自新”可以成为一种适合在当前社会进行倡导的修身思想。“悔过自新”的修身思想兼有理论性、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它在推动个人复归其善良本性从而实现“人与自身”和谐的基础上,能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二、以“悔过自新”标宗的心性修养论李顒亲自写作了《悔过自新说》,标出了他的心性修养论的宗旨。他说,“古今名儒,倡道救世者非一。或以主敬穷理标宗(按指朱熹),或以先立乎大标宗(按指陆九渊),或以心之精神为圣标宗(按指杨简),或以自然标宗(按指陈献章),或以复性标宗(按指李翱),或以致良知标宗(按指王守仁),或以随处体认标宗(按指湛若水)……虽各家宗旨不同,要之总不出悔过自新四字,总是开人以悔过自新的门路。但不曾揭出此四字,所以当  相似文献   

4.
李(禺页)吸收了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以“致良知” 为本体,并以朱子“主敬穷理存养去欲”的工夫对其加以补救,但他所谓的朱子的工夫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王学化了的。在以“致良知” 为本的基础上,李(禺页)提出了“悔过自新”说,更进一步体现了其以王学为本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5.
李二曲悔过自新说之诠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大儒李二曲为了对治时代之“过”,在反思理学及整个传统学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悔过自新”说。该学说以人性本善和“人皆有过”作为“悔过自新”之可能和必要的形上根据,赋予了“过”以普遍和形上的内涵,并将消极意义上的“悔”改造为积极的修养方法。在工夫路径上他强调自策自励,要求从转念做起,将慎独、静坐的工夫与人伦日用中的磨炼合为一体。经由悔过的工夫,二曲要实现一种“新”的成己成物打通、内圣外王合一的理想的社会人生图景。这是该学说的终极人文关切。  相似文献   

6.
在清初学术界中,李二曲以思想上兼收并蓄著称,在继承陆王“先立其大”、“致良知”的本体论思想的同时,更注重从工夫论上融合程朱、陆王,不仅体现在学界多关注的“悔过自新说”上,还在于“慎独”、“静坐”、“主敬”等工夫修养方法,有助于调和或平息宋明以来的学派论辩,在清初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于思想文化方面的第二篇文章,就是邱汉生先生的《关中大儒李颙思想再探》。李颙是明末清初关中著名学者。他的思想,以“躬身实践”“悔过自新”为宗旨,在当时独具特色。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学髓》、《反身悔过说》、《观感录》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李氏思想,比较了明末清初三大儒的异同,揭示了李颙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李二曲先生是关学的继承者,他批判了“游学无根”、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崇尚实务。他一生清贫,拒荐不仕,终生讲学,传播其以“悔过自新”、“明体适用”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人人修养自我,注重实践,不务空谈。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教育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二曲的思想研究一直是一个不太被学术界重视的领域。一直以来,学术界不仅以“陆王”心学说,“程朱”理学说,兼采“程朱”、“陆王”说和“王学”、“庄”学说等多个不同的视角对二曲思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析,同时在二曲学的学术宗旨上也观点不一。此外,学术界认为二曲思想的内涵和特色主要表现在“悔过自新”说、“明体适用”说以及教育哲学思想等方面,由此而孕育的二曲思想以启蒙和经世致用指向昭示出鲜明的的时代特色。在此基础上,学术界一致认为二曲思想不仅与关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与实学以及西方文化(天主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曲思想对我们的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面准确地把握“求女”喻意,对于了解屈原《离骚》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求女”喻指什么?众说纷坛,其中“求贤说”与“求君说”最有代表性。本文评述二者的偏颇性后指出:“求女”即为追求“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正确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审美原理。长期来,学界对该说的解释或“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或“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皆失之于片面。本文试以西方读者学之基本观点,作一新的解释,把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统一起来,强调了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与作品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万物一体说”是王阳明哲学体系的核心,是贯穿其思想始终的一条主线。“万物一体说”思想的提出,在当时和后来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心即理”是陆九渊提出来的,王阳明对这个命题作了新的发挥,成了他“万物一体说”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基石。他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由于“心”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是“天下之大本”,所以,世界的一切,离开了“心’就不复存在。因此,王阳明指出:”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王阳明的“心”即是“良知”。他用“良知”把心…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的“说”描写丰富多彩,是对先秦史传文学“说”描写的继承与发展;而从先秦以降我国史传性文学作品代代相承的说境和说辞描写,实是民族的重说文化传统的文学表现。史传性文学作品的说描写,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功能,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认知功能:重说文化实即求真、求各、求美的文化,体现着我们民族对真、善、美至高境界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李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对近期刊行的《李颙评传》的评论,就李颙思想研究中几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迄今未予纠正的史料讹误做了澄请.作者认为,“悔过自新”说只是李颙的早期思想,用以概括其全部学术主张是不妥当的;在李颙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明体适用”学说才是真正成熟的、最有历史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身处战国中期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正人心,息邪说,距盶行,放淫词”为己任,“讲道德,说仁义”,建立起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这个体系以“性善论”为其思想基础、以在“民本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政”说为其主要内容,以“反省内求”为其入德之方,把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声”论诗是明清的诗学热点。在声义与辞义离合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声辨体、以声论诗、无声不成诗等言论,以及反对以义学蔽声教、以义夺声等主张。近现代以来对“格调说”的研究多从其与“神韵”“性灵”“肌理”的关系出发,或从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层面展开。这些研究比较多地强调格调的辞义而忽视声义,特别是对声音的在场性关注不够。明代赵宧光提出“诗以声为命”“以声为体”的“声教”理念,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郑樵“诗以声为用”的观点,清代沈德潜接续明代七子派“格调”观,在阐发“以声求义”时突出“格调”的“温柔敦厚”诗教思想,强调控制声音以达到国家治理的诗学意图,此二种观念极大地促进了诗学中的“声学转向”。  相似文献   

17.
李颙的"悔过自新"说是在明清易代的背景下对儒家"反省内求"功夫的一种新解释。它以性二重论为理论基础,赋予"过"以普遍和形上的内涵,通过"动念-转念"、"慎独"、"静坐"、"日用常行"等路径积极主动地"悔",达到回归至善人性的目标,开通了常人成圣成贤的简捷通道,从而将儒家"内圣"的功夫论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正> 训诂的条例分为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和据文证义三方面。这是传统的训释手段。段玉裁说:“凡文字有义、有形、有音。”“一字必兼三者,三者必互相求。万字皆兼三者,万字必以三者彼此交错互求。”此只说明训诂条例的组成与互求,但未明在这三者的关系与地位中,应以声音为先。以“声”统“形”,公认是研究文献语言的重要方法,也是汉语研究史上最宝贵的经验。黄侃说得更为具体:“详考吾国文  相似文献   

19.
金洁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77-78,111
以英语习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作为人的审美选择结果的英语习语如何按照结构求美、音韵求美来构造语言的形式美特征,以及在形式美特征隐退的情况下,通过偏离和以“象”追“意”的求美策略给说话人(听话人)带来审美心理的满足,产生无尽的审美情趣。形式求美和内容求美这两种求美策略的运用,使得大多数的英语习语不仅具备生动的形象、深刻的寓意,而且还拥有朗朗上口的音韵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使习语成为英语语言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100万元存款     
胤凌 《社区》2008,(13):54-55
那天,我的哥们儿宋宏找到我,苦着脸说:“老兄,求你给我帮个忙吧。”说罢他便瞅着我,却不往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