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当前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自实施五年来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今后向纵深领域迈进的过程中,区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传播与认同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发展引擎。影像作为直观的艺术形式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以现象学为理论视角来探索区域文化形象的影像塑型、传播与群体认同的建构途径,以期在影像的本质直观中打造一个活泼泼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营构一个脉脉温情的影像空间,在诗意空间中享受一个开放而自在的文化氛围。由此让我们获得京津冀区域文化形象影像传播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传播策略性叙事中,如果把与“新闻驯化”相一致的传播本土化和与“新闻反驯化”相一致的新闻全球化这一对表面上的矛盾纳入“球土化”的理论视域进行考察,则是可以调和与协商解决的,进而还可以为国际传播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中国的世界观和可资借鉴的传播方法论。在“球土化”视域下建构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对于中国的主流媒体来说既是风险挑战也是时代机遇。坚守国家宏大叙事的立场,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把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与国家形象建构勾连起来,是新时代中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发展的观测点、发力点和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跨文化传播与文化消费并存的特殊语境中,大众叙事媒介的国家形象是由于叙事信息刺激,产生关于他国的审美想象。大众叙事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建构国家形象,应当有意回避差异性的意识形态内容,注重设置相似的故事语境,减低文化折扣。叙事尤其需要关注广义论证的要求。在假定性叙事中,只有当人物行动、事件组织、故事演进等遵守故事语境所要求的文化逻辑/论证规则时,德里达意义上的“最小空间”才真正地建构起来,并通过隐喻的浓缩、叠加与放大等修辞功能,扩展成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南方“流动女性”发达史叙事及其形象的系统建构长期被忽略.梳理这一形象的发展变化,可以窥见现代女性叙事仍然存在自我意识的局限,以及现代性命题下人性的异化;而作为其中叙事的空间和背景,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国际化规划及诉求则影响且限制了文本中女性形象的整体性构建.因此,当下流动女性发达史叙事应在出离完全由资本催生的城市文化中,去寻求现代城市经济网络的有限视角与传统地域延伸无限想象的结合,才能建构起中国南方城市的文化身份和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5.
区域一体化既是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发展的内在诉求。文章从空间社会学视角审视和反思长三角的协同治理,在“时空压缩”与高频流动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存在空间规划与协同化空间实践不相匹配、行政壁垒型塑下社会空间疏离以及文化认同不足导致心理空间分化等空间困境。基于此,文章提出以长三角五大都市圈的协同治理为切入点,倡导在都市圈地理空间一体化的前提下完善多重空间的重构,将空间作为治理工具与治理资源,建构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空间治理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孟榕 《天府新论》2020,(4):150-160
本文在文化批评“空间转向”烛照下,以当代成都蜀锦展示为例,从空间叙事剖析传统技艺的当代生存样态。在区位配置、路线的身体规训、前台公开展演和后台私密生产等空间叙事策略下,“蜀锦”分别被塑造乃至强化为四类文化形象:其一是作为传统文化认同下的物类——“文化符号”;其二成为地方历史建构中的物证——“文化遗产”;其三成为官方认证、商业推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共谋下的故物——“文化资本”;其四作为传统匠人在传承自觉下的物产——“劳动产品”。由此透视资源分配不均的技艺传承生态与传统符号的失落现象。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的娱性文化逻辑建构了"狂欢中国"的形象,欲望叙事策略建构了"欲望中国"的形象,而其对民族主义情绪的生产与传播则建构了奇观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及其建构。由于将"大众"误识为"人民大众",将"欲望"等同于"民心",以及将"市场化"中性化,我们对大众文化缺乏深刻的哲学反省和有针对性的文化批判,而制度匮乏和制度剩余的状况同时并存则使大众文化生产缺少有力的体制引导。朝向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大众文化实践应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框架内进行理念和制度的规划,以建构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经验与认同符号的"和谐中国"形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8.
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关键维度,而大运河对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它历史悠久、沟通南北,蕴含联通价值、大一统意识以及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等文化内涵。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富矿促使大运河作为特殊的巨型文化符号,在当下时代精神的征召下积极建构国家文化形象,有助于我国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陷阱中寻回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进而担负起新文化使命的价值引领。符号是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大运河这个巨型文化符号进入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实践场域,可具体分类为“联通性文化符号凝聚文化认同”“凝缩性文化符号建构记忆之场”“转换性文化符号推动现代转型”三重面向,并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张力中将深刻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浸润到国家文化形象传播中。  相似文献   

9.
影视公益广告的“拟人化”传播可谓是将影视传播与修辞相互融合后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呈现。文章以一系列优秀的“拟人化”影视公益广告作为范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基于修辞学的理论视角,结合叙事学的部分理论,对影视公益广告“拟人化”传播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显示:影视公益广告的“拟人化”传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呈现主体上的“拟人化”,表现为形象拟人化和行为拟人化;二是表现形式上的“拟人化”,主要表现在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上,分别为第一人称视角下的直接拟人化和戏剧式结构下的间接拟人化;三是整体感情基调上的“拟人化”,表现为“移觉”基础上的“拟人化”和“移情”基础上的“拟人化”。  相似文献   

10.
作为媒介的电影其影像的气质、风格和深度成为民族文化性格与文化态度的标识,成为人类借助镜像发现自我与他者的独特方式,也成为民族心灵成长进程中的特殊记录者。通过考察“南京大屠杀”这一特殊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像,审视主观表达与民族记忆建构之间的关系,不失为研究影像媒介与集体意识建构的重要角度。受西方主流价值观影响的影像产品,正经历跨国界、跨区域的全球化认同的价值重构,民族电影愈发需要加强影像叙事的理论研究,从现代性中寻找自身的文化主体、寻找符合民族价值取向的历史书写视野,让民族文化形象能够通过影像面孔置于全球化复杂语境中,建构并完善民族文化的表达权与话语权,以实现文化自觉。而通过对文化权力规约的调整以塑造与引导集体记忆和民族认同观,进而逐渐形成民族的结构性集体记忆,应该是中国电影建构民族集体记忆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微改造中的文化选择是建立在文化发展内在逻辑要求上的主体自觉,要将历史文脉继承、文化资本转化、文化品牌塑造和未来文化创造有机统一于城市文化场域的建构系统中。从增强城市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传播力、塑造力五个方面,可以将激发探索、培育亲近、构建共鸣、引领风尚、创造意象作为文化场域的叙事原则。如何用多维度的叙事方式将城市内蕴的文化艺术传播给大众,有效引领人际间文化互动,形成共同体成员的价值共鸣,需要以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开拓文化场域的叙事格局,将叙事创新与文化塑造内在地结合于人的城市生活空间。从承载叙事信息的基本维度出发,城市文化艺术的叙事创新主要体现在空间叙事、符号叙事、数字叙事、集体叙事、生活叙事和成长叙事六个方面,成为城市微改造中文化场域建构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以文化融通达成文明互鉴是"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性上,空间承载、空间演进、空间叙事构成了文化融通的空间向度。其中,形式、功能、感性的文化区位,自然、人文、工程的文化景观,传染、等级、刺激、迁移的文化扩散,共同构成"一带一路"境外文化融通的空间承载;情感、利益、价值的系统结构,自然、强化、共生的层次链接,符号指称、移情导入、演绎表达的文化嵌入,共同导引"一带一路"境外文化融通的空间演进;实存管理、记忆优化、符号转码的明示符号翻新,特殊关系函项、理想状态真值、内涵同构等值的隐形承载涵化,媒介化符号、仪式化展示、情绪化体验的赛博空间展演,共同形塑"一带一路"境外文化融通的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13.
塑造“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必须基于文化基因、媒介传播与文化认同三个维度的互动.根据媒介形态,“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塑造具体表现为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和文化空间形态三种形态,此三方面互为依托、紧密联系.新时代“千年运河”国家文旅品牌形象塑造需要从形象定位、内容创新、符号编码、业态与产品、渠道融合等多层面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4.
国际传播理论与生俱来的文化帝国主义烙印在当前全球传播生态变迁和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逐渐式微。由于缺少共情话语与观念生产的能力,加之“中国威胁”话语建构日趋复杂,我国国际传播策略与效果层面的短板尚未克服。“暖实力”的提出,有利于探寻突破西方话语霸权和符号体系的方法,打造既本土化又彰显中国善意的共通话语、符号和叙事范式,亦是在全球传播语境中建构中国标识性话语的新探索。全球信息传播所遭遇的传播折扣因素、“暖实力”的价值升维要素、“暖实力”编码/解码、中国形象建构以及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宏观技术路线,构成了中国“暖实力”的国际传播框架。以战略传播理念构筑“暖实力”国际传播内核,以新技术赋能“暖实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以中国善意聚合“暖实力”国际传播内在动力,以“对话人格”形塑“暖实力”国际传播行动框架,有望成为中国“暖实力”国际传播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茅盾小说文本被大量转换成影视艺术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成就得失。认为茅盾小说的“名著效应”和由宏大叙事建构的小说史诗型格局是受到影视文学作家频频关注的重要因素 ,而在艺术转换过程中 ,由于影视作家把握名著的精髓以及艺术再创造的程度不同 ,作品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也会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国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即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作为话语建构的重要载体,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的效果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成效。当前,中国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应体现“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这一国家形象战略传播目标,采取整合策略,一以贯之地向外传播。  相似文献   

17.
朱斌  张雅清 《天府新论》2023,(3):131-137
纪实影像既是摹写记忆的载体,也是重塑记忆的场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纪实影像作品开拓了国产纪实影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呼唤民族集体记忆的精品化路径。从近年来的创作实践来看,其建构“记忆之场”的方式在于:一方面,以时间维度联通历史记忆与时代语境;另一方面,以空间维度重塑大众在地性的身份认同。非遗纪实影像的“记忆之场”除叙事的表述以外,还含纳象征性意味,是一种符号化的记忆再现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非遗纪实影像本身构成了国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在影像建构的“记忆之场”中,人们未知或误解的非遗不再是“迷思”一般的存在,而是成为其坚定身份归属、增强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国际话语权博弈是赢得人心、影响世界之争。当今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西方话语霸权体系的自我解构、新媒体的急速变革,以及中国人全球观的嬗变、知识生产的创新、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都为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国对外话语融通体系的构建逻辑是以顶层逻辑为指引、底层逻辑为实践路径,通过事实逻辑、情感逻辑实现“共情”传播。该体系以开放包容、平等理性、求同存异的态度看待多元文化,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融合”而非“分裂”、“多元互补”而非“彼此博弈”的共赢话语模式。加强顶层设计与国家战略叙事、夯实对外话语体系的基础、构建多层次对外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叙事能力、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创新传播平台和传播形态,是构建对外融通话语体系的主要路径。我们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打造“以我为主”的对外融通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数字自我意识是个体通过对数字存在的体察、对数字身份的理解及其数字行为的实践共同建构起来的。数字自我意识驱动下的数字形象消费,是“Z世代”消费者在数字虚拟空间中进行的与自我形象打造有关的一切消费活动,是消费者自我觉醒、印象整饰和行为投射的理想化反映,而这种数字形象消费最终也将实现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公共认同等多维平衡。随着元宇宙等技术的飞速迭代,数字形象消费也将成为“Z世代”甚至更广泛消费者群体接入数字虚拟空间、展现数字自我意识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重要保障。上海戏剧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末创办第一届西藏表演班开始,六十余年来持续为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输送高层次少数民族戏剧艺术人才,以民族戏剧共建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叙事,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传播、守护、培植、建构的意义,演绎着民族大家庭共同的精神记忆、文化认同这一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昭示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的精神支撑、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表演等艺术塑造,为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