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分析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与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异同点的基础上,提出吸取两种教育模式的优点,采取各个学历教育阶段相互补充、分周期和分阶段的培养方法,以改进名中医的培养模式,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临床教学中学生综合智力培养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与国外教学相衔接是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国内外教学方式的不同点,来源于它们所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历史背景。本文通过国内外医学临床教学过程的比较和对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分析,探讨其不同点及对国内现代临床教学有价值之处,以期促进临床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1中医师承教育与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实践 1.1导师队伍管理 为更好地实现师承教育与院校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采取师承导师指导与学位导师指导两者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能够切实有效地规避师承制专业学位教育中导师指导方面出现的问题,以便建立行之有效的新型师承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师承导师绝大部分为研究生导师,同时针对少数校外名老中医的实际情况,学校特别颁发导师聘书,并辅以校内有经验的研究生导师协助指导,从制度上保证师承专家指导学生的主体性及指导过程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4.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培养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综合素质,并与科技素质教育相融通的促使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突出情感、道德、责任感和价值观教育对人文素质培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必须突出应用性,注重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医临床教学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资源库实现方法来看,通常有基于文件和基于数据库两类,缺点是不方便资料的交流和重用,整体性较差。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医学临床病例教学资源平台,其优势在于资源的优化,加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体现学科要求。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要注意加强学习、培养;要善于精心选择素材做好教学设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中医师承模式演变的视角,对近代以来的中医发展史进行了考察?百余年来,中医教育从传统的师承?家传,发展到院校教育占绝对的垄断地位,并通过院校统一的办学模式,以及市场准入制度限制其他中医教育模式,构筑了一个一元化?封闭?教条的中医教育体系?这一封闭的体系成了统一中医思想的工具,使中医院校教育模式缺乏有效竞争,限制了中医知识传播的渠道,传授的中医知识是标准化的,中医思想失去了多元性,从而使中医学术缺乏活力,相对西医更加缺乏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临床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的重要环节,而传统教学模式囿于观念陈旧、资源不足、患者维权意识等因素,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缓慢。临床模拟教学有利于实现临床教学目标,有利于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有利于患者得到最佳治疗,也是临床教学适应法律、道德和伦理学的要求,促使临床教学走出困境。比较分析中美临床模拟医学教学,中国确实存在不足与差距,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型、培训场地、师资水平、标准化病人等各方面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努力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与素质。  相似文献   

8.
中医传承班的成立将传统的师承教育有机地融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之中,为了确保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开展了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并重评价传承班学生学业成绩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分析课程结构确定研究科目,依据教学进度设计考核方案,梳理反馈信息调整实施步骤等探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状况,优化学业考核评价效果,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有效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为使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适应水产养殖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课题组通过分析目前学院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问题,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构建了“课堂-基地-企业-体化”水产养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模式,加强学生科研创新创业教育,使理论教学与学生专业实践、企业实训和顶岗实训相融通,从而提高学生生产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与就业上岗的零对接。  相似文献   

10.
院校教育包括古代官办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是中医药学术传承的两种主要模式,院校教育目前占居主导地位。中医药院校的青年教师作为中医药继承与传播的主体,对他们的培养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未来;中医药学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院校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还需与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有机结合,采用两种模式的合理内涵培养优秀的青年中医药学继承者。师承教育将在培养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中医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905份,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毕业生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搜集对本科教学工作改进方面的建议。通过调研发现中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据此,对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行院校教育和师承模式相结合的中医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符合岗位胜任力目标、具有中医思维的合格中医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公立医院临床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学校需要,整合优质非公立医院参与培养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医科大学将非公立医院转化为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并创新管理新模式,对非公立医院附属医院分别从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内涵、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建设,成效显著。非公立附属医院的建设充实了学校临床教学资源,促进了临床提升战略,也大大提高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医教研水平,走出了一条医科大学助力非公立医院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的中医妇科临床教学中,笔者发现具有扎实的妇科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根据这一学科临床特点,提高学生保护患者隐私意识尤为重要,现就对中医妇科临床教学中保护患者隐私意识的培养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卓越中医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卓越中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是"衷中参西,脑手结合,紧贴临床,注重人文",以其为指导并渗透到实践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1建立先进的中医临床实验教学中心我校针对卓越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了中医临床教学实验中心,设有基本技能教学平台、专科技能教  相似文献   

15.
医学生从基础理论教育转入临床教学与实践面临着角色转换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角色的转换,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工作兴趣,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很值得广大从事临床教学工作者去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中医妇科学的教学效果,对传统中医妇科教学特点进行总结和反思,探讨了对比启发法、类推启发法、提问启发法、病例启发法、自学启发法等不同模式启发式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认为在中医妇科的带教过程中,可以根据中医妇科课程的内容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辅助下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临床教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严格教师的教学上岗培训、授课前的备课试讲以及教学的考核评比等工作来切实做好临床理论教学,通过各类见习管理工作的综合开展切实把好见习质量关,重视临床实习计划、培训与考核、落实临床创新能力培养等三个方面提高临床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8.
关于当前高等中医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当前高等中医教育在师资培养、中医基础学科建设、西医基础课程建设、学术氛围营造方面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要加快中医教学的改革,关键是要加强中医教师临床素质的培养;中医基础学科的发展要处理好学科与课程的关系、长远与当前的关系、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学科的分化应当是自然而然的,而不能依赖行政行为。要加强西医基础课程教学,以提高中医人才的科学素养。要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张扬学术个性的环境,重视中医流派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德国教育改革家洪堡在19世纪初提出了大学“教育与科研合一”的原则,这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何谓一流人才、怎样培养一流人才”的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思路,即通过具体的科研(教学)活动培养富有“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是“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通过考察科学活动的各主要环节,认为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批判精神、求真精神、求实精神、竞争协作和创新超越精神。培养科学精神需要提高广大师生对科学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搭建更为广阔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通的育人平台,开展求真、求实与求新相结合的科研(教学)活动,实施面向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是学习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付之临床实践.为时一年的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走上独立工作的阶梯,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等医学人才的需求,扩大医学教育规模,建立医院临床教学基地十分必要.作者在执行"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审"工作中,结合临床实习教学特点,制定若干临床教学制度,以临床教研室为核心,使教学工作制度化与规范化,形成综合医院人人参与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