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和东南亚地区国家对于南海争夺的不断加剧,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南海争端逐渐成为了双方关系发展中的重要障碍。尤其是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国家更是不断地挑衅和侵犯中国南海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造成双方之间的关系不断紧张。本文主要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南海争端的历史与现状出发,论述南海争端的特点以及中菲双方对于南海仲裁的态度、立场和依据,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法律角度分析中国的应对之策,并对中菲南海仲裁问题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与判断。  相似文献   

2.
在规则驱动的全球海洋治理模式下,构建以国际规则为核心的区域海上搜救国际合作发展方式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实践。20世纪末以来,南海国家积极构建区域搜救合作机制,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仍存在临时性强、规范性缺乏的问题。面临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海上安全威胁,南海国家需要逐步推动搜救国际合作的制度化建构。一方面,围绕南海搜救新问题,需抓住强化内部成员联系、弥合搜救能力差异、明确救援责任、关注战时搜救四个方面的建构内容;另一方面,参考其他国际海域搜救国际合作的制度化做法,选择适宜于南海的建构模式。综合考量南海搜救国际合作发展环境,采取“双边推动多边”的制度化建构模式是更为理性的选择。作为有能力且有责任的南海国家,中国应当从广泛建立双边搜救合作关系、激发国内立法对国际合作的推进效用以及完善自身南海搜救行动能力三个维度入手,积极发挥推进南海搜救国际合作制度化建设的中国能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美国—新加坡的海洋安全合作不断升温。两国在新加坡军事基地的使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断朝短期军事力量部署以及全面防卫和战略对话的方向发展。美国和新加坡加强海上安全合作的动机完全不同,不过,美国亚洲战略的海洋属性和新加坡的海洋国家属性,决定了海洋安全合作成为美新军事合作的主要内容。美国和新加坡推进海洋安全合作不可避免会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和维护南海主权产生影响。中国应该合理看待美新加强海洋安全合作的做法,同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致力于共同努力构建地区规则的阶段性成果和首份政治文件,自签署以来对中国与有关声索国管控海上分歧、增进彼此互信及推进海上务实合作等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维持了二十年来南海地区局势的总体和平稳定。但同时《宣言》作为一份政治性文件,其落实并非一帆风顺,既受到争端国之间海上主张和利益诉求冲突带来的掣肘,又面临一些域外国家的干扰。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积极推进《宣言》落实的同时,也在加快“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程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探索构建地区海上规则、实现南海长治久安做出了有益尝试。通过梳理《宣言》谈判过程,可以发现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为“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提供参考,并为南海海上安全秩序构建、国家间海洋争端管控等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岛国,海洋在其国家战略中居于特殊地位。受到西方“海洋国家”理论的影响,日本在二战之后逐渐形成其海上安全政策,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和基础。在近年来的南海争端问题上,日本依据它的海上安全政策,以日美同盟为基础,以与东盟国家的密切关系为依托,矛头直指中国,充分重视并介入到南海事务当中,同时策应钓鱼岛争端。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外的新形势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和建设对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
义。中国与东盟加强油气合作,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开发的重要内容。中国与东盟的油气合作已经有一定的历史,
当前双方对马六甲海峡和南海油气通道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加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东盟国家油气产量下降
及消费量上升、中国政府重视与周边国家油气合作等,都为未来双方的油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中国与东
盟开展深度油气合作的挑战主要源自双方政治互信不够、领土争端以及美日对亚太事务的干预。为了推进中国与东
盟的油气合作,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保持高层密切交往,扩大政府合作;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加大对东盟国
家的油气投资;继续探索南海油气合作新途径、新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积极参与南海安全合作机制建设,既是中国捍卫南海正当权益、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在新时期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必然选择.中国参与南海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的基本目标既包括低层次的消极安全合作,即被动应对安全威胁的现状,也包括高层次的积极安全合作,即主动谋划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中国参与南海安全合作机制建设应坚持基本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具有地区特色的"亚洲安全观",坚持合理预期、循序渐进、协商一致、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中国参与南海安全合作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安全合作机制的形式之争让位于功能作用,机制的主导权之争让位于共同主导,基本路径包括培育南海安全共识、打造南海安全共同体,研究现有合作方案并借鉴其他合作案例,重视双边合作机制,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整合现有安全合作机制,注重国内立法并推动区域规则建设.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自20世纪末冷战时代结束以来修正和调整了外交政策和海洋战略.近期马来西亚革新了海洋安全观念,在继续重视海上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要素以外,根据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政策,特别是中国与东盟经济迅速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和对海上能源运输通道的关切,注入了诸多新的海洋安全元素.马来西亚在其倡导的新海洋安全概念中着重强调中国的经济增长、海洋权益主张、能源进口、能源海上运输安全等因素,反映了它对待中国崛起的矛盾心态:希望加强与中国的海上安全合作的同时却又担心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制衡美国的影响力,使马来西亚的安全感削弱.中国应当及时追踪研究马来西亚的海洋政策走向与动态,适时调整与马来西亚的外交关系,努力维持共同合作、互利共赢的南海局势.  相似文献   

9.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对接。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此后不久上任的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则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5年来,双方积极对接发展战略,全面深化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尽管"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印尼合作还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但两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努力,为"一带一路"对接"全球海洋支点"以及两国经济合作缔造良好氛围,经济合作展现良好前景。中国与印尼的战略对接实践,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美国和印度开展了越来越多的海上合作,对印度洋地区甚至亚太地区海洋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印海上合作主要是出于双方战略需求、防范中国的影响、双方海上共同利益需求和印度“搭便车”的动机。美印海洋战略根本目标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长期来看合作难以持久。美国霸权政策、中美印关系的互动和美印之间其他矛盾都将影响美印海上合作。  相似文献   

11.
2018年4月中印领导人的武汉非正式会晤推动了中印关系的回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印度靠近“印太战略”的步伐,也为中印海洋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中国和印度的海洋地缘态势与海洋地缘认知为中印两国的海洋合作实践提供支撑。当前,中印两国相似的发展定位、实现海洋政治目标的“借力”诉求以及应对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需要为双方海洋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不过,中印双方脆弱的政治关系、海洋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威胁以及美国和其主导的“印太战略”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印海洋合作。未来,中印海洋合作将呈现出持续深化并逐渐丰富合作层次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一方面印太地区将成为全球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下一个中心地带,中印海洋合作的开展会使印太地区态势更为复杂;但另一方面中国未来的发展将面临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海上非传统安全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在海洋空间上的体现,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维护海上非传统安全越来越成为国际安全领域的重要议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当前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其发展面临着海上恐怖主义、海上非法活动、公共卫生安全、海洋自然灾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明确海上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主要内容,针对其突发性、跨国性、复杂性特性,中国应承担好大国责任,加强与沿线各国的合作,实现共同安全,为新海上丝绸之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和东盟已就"南海行为准则"的框架和单一磋商文本达成一致,正稳步推进案文磋商。2002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实施过程中各声索国间争议最大的地理范围、法律地位、争端解决以及合作义务等成为"南海行为准则"案文磋商的争议焦点。从东盟与中国协商南海问题20年态度的变化来看,其立场受南海域外大国影响明显。目前,东盟各国态度虽逐渐明晰,但以东盟"协商一致"为原则基础的磋商机制折射出其对南海问题态度的不断微调;同时,部分东盟国家不断以国家站位单独提出谈判细则与条款,看似统一的整体又混入微小杂音。在中国倡导的"双轨思路"指导下,运用外交谈判与完善区域法律机制相结合的方法,恪守双边平等协商具体争端的原则,中国与东盟及相关国家就南海区域开发合作、法律制度构建以及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等问题,依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习惯法以及双方认可并承诺遵守的其他法律规范,继续深入探讨并磋商议定"南海行为准则"案文的具体内容、范围、效力、争端解决方式并由此推进南海地区规则体系的构建,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区域性海上执法协作机制作为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形式,其构建呈现出公共性、层次性和作用领域多元性等不同以往的特点.中国正通过参与和构建不同的区域性海上执法协作机制,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未来中国在参与和构建区域性海上执法协作机制过程中,要注重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包括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保障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路径选择上,应积极加强与各类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与周边国家加强执法协作,进一步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中国海警局应在中国区域性海上执法协作机制构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洋公园具备海洋保护和面向公众开展生态旅游的特性。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海洋旅游业等海洋产业是南海周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论题从介绍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出发,论述建立南海海洋公园的意义。通过分析南海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提出南海旅游共同合作的展望。以"海洋公园模式"的南海旅游共同合作,不影响南海争端国在争端中的各自立场,是南海共同合作由"务虚"到"务实"的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6.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提出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和全球安全倡议,积极促进全球安全合作协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发展中形成了习近平全球安全治理观。其科学内涵包括四重意蕴:在时代意蕴上,维护中国发展与国际和平的全球安全秩序;在理论意蕴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世界观;在实践意蕴上,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公道正派的中国方案;在价值意蕴上,推动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全球安全治理观不仅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保驾护航,也反映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全球担当,积极引领和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为推动解决全球安全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美国一步步推行其"亚太再平衡"战略、更多地卷入南海之争,与中国有着领海之争的菲律宾和越南不仅与美国进行战略互动,而且还借此机会相互间在外交、军事、海上安全等领域进行着密集的区域互动。由于菲律宾是一个军事弱国,越南更多地则选择在政治层面及外交上与菲律宾进行着互动,剑指南海问题,而双方同为东盟成员国则为他们的互动提供了难得的便利条件。在海上争端愈演愈烈之际,他们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频繁。因此,准确判断、分析他们之间互动的特点、利弊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知己知彼,继而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非海上贸易发展迅速,但由于全球海盗活动猖獗,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安全受海盗活动影响风险加剧.运用海盗活动重心迁移模型研究中国—西非海上通道危险海域海盗活动空间演变特征,并且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海上通道海盗活动总体与局部特征.结果显示:南海海盗活动重心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马六甲海峡海盗活动重心向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移动,几内亚湾海盗活动重心主要向东南方向移动;中国—西非海上通道海盗活动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离散趋势,局部呈现H-L型集聚和L-H型集聚特征,同时海盗活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进而提出加大南海海域合作治理力度、积极参与马六甲海峡安全合作、确保西非几内亚湾海上安全等应对海盗风险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关键日期指一个时段的最后结点。在此时段内,争端有关的所有实质性事实已经发生,同时这个时期之后双方的行为已经不能够再影响到这个争端。关键日期这一概念是国际司法机构从处理领土主权争端案件发展而来的,但在海域划界问题中并未得到充分的论证。由于海洋权利不同于领土主权的属性及中国主张在海洋权利方面的模糊性,决定了在南海海域划界争端中关键日期是难以确立的。我们应将岛礁主权争端与海域划界争端分开考量,明确九段线的法律立场,制定自己的海域划界方案,同时也应加强南海共同开发方案的研究,以合作促进划界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因地缘上的临近,中国与东南亚交往密切,在此过程中,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海洋文化在双方的沟通过程中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农耕性、和平性和内向性为特征的中国南海传统海洋文化对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起到了纽带作用。以中国南海传统海洋文化为视角,从其形成、特征和内容三个层次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