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给农民带来了看得到的经济利益;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提高民众的民主觉悟和政治参与水平;发展社会教育,提高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由此,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动员了民众并控制了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一幅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和谐局面。边区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除了进行政治经济建设外,社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党和各级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发展社会教育,把社会教育同边区的政权建设、经济生产、支前工作、拥军优抗相联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扫除了文盲,又提高了民众的抗日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实现了边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主和新民主主义的模范区,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地区.为了促进边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党和政府平衡各阶层利益间的关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际关系,促进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追求男女平等,促进区域间和民族间平衡发展.这些举措为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历史坐标,启发我们要从一种系统的、整体的、人本的和各有侧重的视角去研究和设计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注定也是两性和谐的社会。虽然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现实中还是存在一些两性不和谐的症状,它们危害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造成两性不和谐症状的原因有传统观念、政策盲区、社会规则和生育分工等四个方面,化解的途径是观念纠偏和制度纠偏,其中制度纠偏是更为根本的举措。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为了广泛动员妇女群众参加抗战建国大业,引导她们实现自身解放,中国共产党在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中,高度重视基层妇女干部的培养,创造性地从选拔任用、教育培训、工作指导与保护优待等方面对基层妇女干部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基层妇女干部培养机制,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妇女干部培养机制既遵循了一般干部的培养原则,又符合了边区的社会实际和妇女干部的性别特点,不仅对其他革命根据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也为新时期的妇女干部培养工作留下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在这里,为了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带领边区人民进行了经济文化建设,并创立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其中中小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建设,改变了陕甘宁边区落后的文化面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三重门"形成于传统社会,并在现代社会延续与变异;"三重门"阻碍现代话语背景下的两性和谐;开掘河洛文化资源,建构两性和谐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8.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抗战爆发后革命根据地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深刻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和科技人才的关键作用,并自觉将科技政策的制定列入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这不仅增强了抗战的物质力量,而且留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科技政策制定的经验.由于党准确把握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对科技事业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使边区科学和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而为巩固和发展边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合抗战需要和陕甘宁边区实际,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从而推动了边区经济发展,改善了边区的基本面貌,支援了抗日战争。在社会教育过程中,展现出社会教育与抗战、生产紧密联系,依靠群众办教育等特点,这些做法和思想对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树立和坚持人民主体的行政价值观、广泛参与的行政民主观和从严惩腐的行政廉洁观,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建立和形成了一套决策科学、执行通畅、监督有力的政府运行机制,为边区政权巩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中国共产党夺取抗战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和新中国行政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也为当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