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奚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大族。它前后存在于中国历史舞台上长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原王朝及东北各族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奚族却于元代后销声匿迹,它去向何方,起源何处,便成为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对奚族的源流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奚族与突厥族都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公元6世纪,突厥族建立了盛极一时的政权,统治大漠南北,奚族曾役属于突厥政权.隋唐时期,双方关系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变化过程.隋唐王朝对奚族与突厥族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是影响奚族与突厥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奚族在突厥族与隋唐之间依附不定,以求得自保.探讨奚族与突厥族的关系,对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古代北方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契丹部落的崛起,肇始于鲜质可汗在位的9世纪中叶。契丹部落对奚族的征服活动,则始于9世纪末期。鲜质可汗的继承者耶澜可汗在位时期,奚族分裂为山北奚(即西部奚)和从属于契丹部落的奚族战俘(即辽太祖组建的奚迭剌迭达部)。至辽太祖时期,乌马山奚与奚族本部分离。辽朝初期,以保留奚族原有统治方式的基本形式,实现了契丹贵族集团与奚族贵族阶层的政治联合。辽朝中期,随着封建化程度的加深,奚族原有的一切贵族特权遭到剥夺,奚族大王府也正式成为辽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之一。  相似文献   

4.
8-9世纪是奚族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元744年,回纥建立了强大的汗国。奚族曾羁属于回纥,成为回纥的附属,也曾与唐朝建立联系,在回纥与唐之间依附不定。至公元840年回纥汗国灭亡,奚族与回纥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探讨奚族与回纥的关系对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三次大融合的时期①。在东蒙古地区②,经过辽金元时期几百年的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民族融合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其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受统治民族强制性的影响而少数民族化趋势,一种是汉化趋势。(一)少数民族化趋势一、辽代的契丹化趋势在辽代,契丹族是统治民族。契丹族对以奚族为首的游牧民族和以汉人、渤海人等为首的农业定居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民族融合方式,以达到契丹化的目的。首先是对与契丹族经济类型相同的游牧民族,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奚族与契丹族同属游牧狩猎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6.
刘一 《学术探索》2013,(8):54-59
奚族是我国东北古代民族之一,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北魏时见于史籍,历经隋唐、辽金等朝,至元代方彻底消失。但是由于奚人没有建立独立的政权,故一直没有受到学界的重视,近年来随着辽金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学界对奚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出现了一系列研究相关问题的文章,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尽管如此,还是应认识到学界对于奚族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大不足,尚有很多问题有待相关研究者今后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7.
<正>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一个转捩点,关于这场战乱的起因,学术界有种种不同的分析,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则特别强调与河朔胡化的关系。①陈先生认为安史之徒乃自成一系统最善战之民族,这一善战民族的组织成份有高丽、突厥、回纥、奚、契丹等,其中尤有不少中亚昭武九姓种人。从当时各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来看,高丽、突厥、回纥、奚、契丹部族邻近河朔地区,其被安史吸收自然是可能的,而远在数千里之外中亚的昭武九姓为何能辗转移入河朔?其性质如何?陈先生虽有分析,尚有未谛之处。另外,记载安史之乱的文献中“羯胡”、“柘羯”、“杂种胡”诸名词与昭武九姓种人的关系如何?②河朔地区是否全然胡化的地区?也是一些值得再作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史家认为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唐玄宗从开元后期起沉溺声色, 倦怠国政, 因而任用非人。这一从君主个人行为模式转换进行历史阐释的视角, 虽然受到当代史家的批评,但仍然有进一步分析的价值。玄宗是一位具有丰富情感而又多才多艺的帝王。从开元后期起,由于玄宗的诸兄弟和宠妃武惠妃的相继去世, 使玄宗产生生命短促、及时行乐的观念, 同时随着天下大治, 使他在开元前期无暇顾及的对音乐舞蹈艺术的酷爱重新显露, 而且日益成为其主要兴趣。而此时杨玉环以她的善解人意和音乐舞蹈造诣, 促成了玄宗对她的专宠和爱情。玄宗个人行为和心理模式的转变,最终导致他倦怠政事,以声色自娱,成为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唐朝末年,在北方诸族争雄的过程中,契丹族越战越强,它朝气蓬勃,充满了 希望和未来。于是统一北方重任自然地落在这个民族的肩上。历届契丹族的军政领 袖均采取行之有效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因此与它毗邻的奚族,首先成为统一和兼并的对象。契丹族实权人物撒刺的(德祖)及其子耶律阿保机在九至十世纪之交,对奚族连续发动五次兼并性的战争,越来越多的奚族人口被俘虏,土地被蚕食。  相似文献   

10.
对于唐代历史和文学的研究始终绕不过对于"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对于唐代儒学发展的研究也是如此。"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对唐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对思想领域造成的动荡也是空前的。随着战乱之后社会的动荡、人心的不安,儒家思想急需对自身的理论进行重建以期适应时代的需求。本文即是在详细考察史料的基础上,对"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进行层递的分析,由此对唐代后期出现的儒学复兴运动之原因进行详实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安史之乱与盛中唐诗坛递变的关系,是唐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安史之乱前,诗坛在长安的集中使长安风气成为盛唐一代士人精神面貌和诗歌创作风气的主导;而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风气遭到瓦解,随之而来的是一批新的诗人的崛起。这些诗人原本受到长安风气沾溉,又在安史之乱的打破与释放中,回归到自己的艺术个性,使乱后诗坛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他们的艺术继而影响到大历诗坛的创作风貌,并为元和诗坛的中兴积蓄了力量。  相似文献   

12.
奚人萧裕与海陵王的关系——兼释复辟辽朝活动的失败王淑英奚族萧裕是海陵王身边的重要人物,对该帝王的影响时间较长而且深刻。二者结成“生死与共”的关系。其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后来萧裕复辟辽朝的活动,可从一个侧面反映这段历史某些变化之大端。对此,学术界始终没有专...  相似文献   

13.
唐朝与东北少数民族契丹、奚的和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西汉对边疆少数民族推行和亲政策以来,到了唐代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整个唐代,以公主身份出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皇室、贵族女儿达23位之多,其中嫁给东北契丹族首领的有4位,嫁与奚族首领的有3位,共计7位.这个数字占唐朝出嫁公主总数约1/3.这说明唐朝与契丹、奚的和亲在其民族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唐人传奇在德宗——敬宗朝(780—826)达到鼎盛,除了技巧方面已有必要的准备,除了实用性对作家的鼓励,除了士大夫爱谈说奇闻异事的社交风气的影响,还与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士大夫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这是一个不能令人振奋但也并不会使人顿足捶胸的时代。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早已平定,士大夫在经历了一场剧烈的震荡后,已不再如李白等人那样,把建功立业作为首要的追求;他们不再有那种天真烂漫的憧憬。与其关注广阔而虚渺的外在功业,不如退回到个人生活、自我心灵的一隅,品味日常的平凡的失意与玫瑰色的凄艳的爱情。他们较少愤怒,更多的是叹惋,甚至当回首安史之乱时,他们也只是叹惋,而并不严厉地斥责谁;他们摆脱了对功业的沉醉与迷恋,但并没有厌倦人生,因为这毕竟还是一个承平的时  相似文献   

15.
史学界常以“安史之乱”作为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分水岭,乱前是贞观到开元的盛世,乱后则一蹶不振,直到黄巢农民大起义,唐祚寿终正寝。不过“安史之乱” 以后,有一事实却不容忽视。即唐代的历史仍然延续了近一个半世纪,而且到宪宗的元和、长庆间还出现了一段时期的中兴。从天宝年间即进入仕途的理财家刘晏在此期间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刘晏(公元715年~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县人,幼年时就以神童之名闻于远近,甚至受到玄宗皇帝的青睐。8岁时被破格授予“太子正字”。10岁时,在长安兴庆宫勤政楼的一次盛大游艺会上,受到玄  相似文献   

16.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日益衰败。其原因不仅由于藩镇林立割据,更重要的是兵变迭起。唐朝后期兵变对于继盾之后的五代十国和赵宋王朝的政治结构,影响很大。本文仅就唐末兵变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唐末兵变频繁唐朝的同势在玄宗统治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即史书所称的“开元盛世。”但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动摇了唐的统沿基础,使唐王朝开始衰败.在唐朝后期的150多年的政治局势中,落镇林立和藩镇割据是其突出待点。有论“天下尽裂于藩镇。”其实,也不尽然。藩镇内部后期也动荡不安。频繁兵变即是一大特色。据《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7.
唐玄宗与开天盛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开元、天宝时期,是唐代,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这个中国古代史上灿烂辉煌的太平盛世,却以一场巨大的战乱——安史之乱——宣告终结,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开天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安史之乱是怎样发生的?应该如何评价唐玄宗在其中的功过?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略抒已见。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吐鲁番出土文书及相关史料的对勘、考证,认为赵崇玭就是安史之乱前主政北庭的末世都护,并非参加入关勤王,而是殉职任上,进而考证赵崇玭与赵光烈等亦非同一人.  相似文献   

19.
唐代粟特人聚落六胡州的性质及始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粟特人是原居于中亚的古代民族 ,在突厥兴起之后 ,由于突厥对粟特地区的占领 ,粟特人大量进入突厥部落 ,因而唐初为安置突厥降户在鄂尔多斯地区所设立的六胡州中 ,其主要居民就是粟特人。由于六胡州属于羁糜府州的性质 ,粟特人在这里保持了较为巩固的部落组织 ,并未完成部落民向唐之编民的转变。六胡州之乱 ,完全是民族矛盾的结果。这次叛乱平定后 ,六胡州的部落组织开始逐渐被打破 ,加之此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 ,聚落中之粟特人分散迁徙 ,六胡州的粟特聚落也就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20.
对李白从璘一事,论者的态度从来就不相同。有的责难,有的辩护。责难者,说他从逆失节,甚至说他怂恿李璘兴兵;辩护者则说他是胁迫所致,其内心是要驱敌报国的。有的说永王非逆,李白更谈不到从逆;甚至有人说永王东下金陵、扬都,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李白从璘是无可非议的等等。 乔象钟先生在《李白从璘事辩》一文中(载《文学遗产》增刊第七辑),评述了各种有代表性的看法,论证了有关的主要问题。对李璘称兵的性质,引用确凿史料指出:“不是一般的王位继承权的争夺,”而是“称兵割据,对当时千百万受难人民和整个民族国家来说,是不利的”。乔文还引了李白自安史之乱起,到入永王幕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