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抒情小说大师,更是擅讲故事的高手.他的故事观艺术性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实践中:用故事来抒发情感;"求真"与"求美"、"写实"与"写梦"相结合;长于用情节的逆转手法;象征化的叙事等等,显示了极其深厚的叙事功力.  相似文献   

2.
张永 《东方论坛》2001,(2):38-43,55
本文从民间叙事模式来探讨沈从文部分乡土小说的内在机制。民间叙事在表达作家的生命意识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然而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不可能是民间叙事模式的翻版 ,必然要根据作家独到的精神发现进行艺术创新。不可否认 ,民间叙事模式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永东 《南都学坛》2004,24(3):58-6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在对主体性的自由和人的生存本真性的追求上,达成了一致。沈从文是第一个对现代文明进程持深刻反思态度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反现代文明的现代性",其"小说精神"旨在"对抗存在的被遗忘",具体表现在对"生命的庄严"的维护、持"常"拒"变"的历史态度、乡村与都市对立的叙事模式、偏爱感性嫌恶理性的人生观念等四个方面。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他的"救世"之道,也是他的"自救"之舟。  相似文献   

4.
"讲故事人"的内与外--从左琴科幽默小说看叙述的趣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解左琴科幽默小说的真与深,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即故事的叙事主体--讲故事人的叙述方式.当左琴科刻意安排自己的讲故事人与故事人物具备最大限度的同一性时,其叙事主体变得极为自由,讲故事人的身分,无论是故事内的,还是故事外的,或又内又外的,都不再被固定在一个叙述视角上,叙述非常自如地在讲故事人和故事人物之间频频移换,诱导出被原来视角所封锁的种种可能.这样的叙述趣味成就了人物的多面和故事多层的叙事效果、创作标的.  相似文献   

5.
叙事理论的核心词汇是"故事"与"话语"。这在新文人剧中表现为"故事"及其"讲述"的视角,即男性叙事与女性叙事。这两种叙事视角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在新文人剧中,男性叙事由"隐含作者"掌控"话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男性"故事"的书写;女性叙事呈现在受众面前大多是有关女性的种种"故事",其表征之下却蕴含着创作者自觉或不自觉的"话语"掌控。本文将结合叙事理论、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新文人剧的"故事"叙事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传奇是中国小说最基本的叙事模式与传统之一,也是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生成、发展的最重要的"中国经验"之一,本文即试图据此阐明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说《边城》是一个传奇;二是《边城》作为传奇叙事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三是《边城》传奇叙事的生成背景与动因,以及其中传奇叙事传统作为"中国经验"对现代小说叙事以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徐天秀 《东方论坛》2016,(5):116-120
《记丁玲》正文本之外,还有《〈记丁玲女士〉跋》等对文本意义有建构功能的副文本.在《记丁玲》副文本中,有沈从文对创作的主观意图的说明和阐释,即《记丁玲》在文本内容上,关注日常生活的"细事"与传主"人性"的一面;在文体选择上,运用小说笔法与夹杂议论.这种叙事侧重和文体选择,反映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特点及以作品表现"人性"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沈从文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都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沈从文在表现都市情欲、乡村性爱、"诗与火"内在个人爱欲体验等性爱题材小说方面,自觉借鉴和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从而深化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但同时也给其创作带来某种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看虹录》是沈从文40年代的重要作品,因为故事中对于女性身体的刻画而在研究界产生了对于该小说是否有情色倾向的论证。本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将梳理沈从文自20年代末期以来表现都市文明的作品,从文本中发掘沈从文在40年代对于一种健康的都市文明和理想的现代人格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同步展开的时代语境下,民间文学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价值也被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们发现,新文学作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并在他们的创作中运用民间文学,沈从文也不例外。"筸人谣曲""劳动号子""小调"这三种形式的民间文学在沈从文乡的土小说中体现最为鲜明,沈从文众多文本中都对它们进行了移用,使得其乡土小说创作无论是在增添文本表现的地方性色彩还是在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两个向度上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进而鲜明地服务于其乡土小说写作的美学意蕴,体现出了"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不可忽视的深厚关系。  相似文献   

12.
师陀在其“芦焚”时期即20世纪30—40年代的小说创作,注目于现代中国城乡“生活样式”的社会生态分析,其观照乡土中国“生活样式”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反田园诗叙事”的倾向,其解剖现代都市“生活样式”的小说,则表现出一种“反摩登叙事”的倾向。如果说,前一类作品展现了师陀抒情与叙事的杰出才华,后一类作品则凝聚了师陀深入解析人性蜕变及其心理深度的过人造诣。这些独特的成就为师陀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以至文学史上赢得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末以降,苏童开始有意识地从先锋小说阵营中"撤退",小说创作上主动承袭和回归到旧有文学中完整故事情节、相对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相对明确的主题意蕴等叙事方式上来,这些转型给苏童带来广阔的创作空间。但是,长篇《河岸》和《黄雀记》缺乏对造成历史悲剧元素的深度追问,直接导致其文本主旨意蕴上的漂浮不定,简约和平面化了的历史悲剧也难以给人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同时,叙述者几近毫无价值判断尺度的心理宣泄取代了文本故事的密度,也在削弱着小说文本的厚重感。而对自我文本故事的有意戏仿,又直接导致苏童众多文本故事的类型化和模式化。而造成这些方面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苏童眷恋不舍的先锋叙事理念和创作资源的匮乏。  相似文献   

14.
时长作为小说时间艺术构建的重要一元,指的是小说故事的时间跨度。在现代小说语境下,小说故事不但需要清醒的时长意识,而且还要探求对不符合适度要求的故事时间的处理方法,从而促进小说叙事艺术的进一步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从小说因果思想的审美内涵和叙事结构模式两方面对《太平广记》"报应"类展开主题学视角下的探讨。"报应"类因果思想的审美内涵体现在故事文本中主要有两点:一是故事传达的大众化因果观念;二是因果主题体现的作者个人情感心理和引发读者美感兴趣的艺术特质。"报应"类叙事结构主要有两种:入冥结构和某人被杀而变鬼复仇的结构。"报应"类还未形成完全成熟的因果叙事结构,大部分小说事件的因果关联需要通过联想来进一步完成,但也有少量篇目在"传奇性"中较好地融入了因果思维。"报应"类因果叙事的结构模式为后世提供了小说文本艺术思维的组合经验。其类目的设置已初具小说主题学意识。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评价中,"不确定性"特征是否定派对其进行攻击的焦点之一。事实上,文本结构和故事叙事策略是作品的外部表现形式,思想内涵(即内容)则是作品的灵魂,两者只有达成统一,作品才能取得成功,而以美国当代小说为代表的欧美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恰恰体现出这种机制。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两部黑色幽默和反讽小说是对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最好注解:其小说的文本结构和叙事策略表现出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文艺美学价值追求;而在其看似轻松、滑稽、悖论式话语、碎片加拼接、非线性叙事等书写方式构成的故事表层结构之下却清晰地表达出作家的创作思想倾向,体现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政治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现代都市绘态画魂--再论"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不仅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名噪一时,而且也为今天的学术界留下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研究课题。"新感觉派"小说所展开的"有洋场气息和浓郁上海风味"的都市叙事,为中国现代都市进行了生动传神的绘态画魂,使"都市"第一次真正成为现代文学表现领域中的独立的审美对象,并由此彰显出一种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新感觉派"小说陌生奇异的审美风格和对文体形式的大胆创新,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8.
徐亚东 《南都学坛》2004,24(4):54-57
周大新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恒定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他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守护,另一方面是对女性及其命运的持久关注。它们共同构成周大新小说创作的"不变"。而他小说创作的"变"则主要表现为他吸收新的艺术因素,在叙事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艺术变革,以更好地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百年"在唐传奇中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机制,在小说理论上具有独特的叙事意蕴,表现在:服务于奇异叙事,彰显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现实人生的梦幻感与悟道的神秘感;蕴含深沉的历史感,表现出对史传文学的依赖性,彰显了"信实如史"的小说创作理念;构建整体性时间意识,形成高远视角审视大千世界,呼应天人之道的圆转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演进和新变中,唐传奇作出了它们自觉锐意的探索。其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向人物中心的逻辑衍进,标志着小说文体的走向独立和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