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探讨了艺术和真理的关系。建立世界和带出大地是艺术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大地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亲密的争执关系,在争执中,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之中。艺术植根于大地并且敞开了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器具是自然物和艺术作品的一个过渡形式或媒介;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是通过照亮大地而建立一个世界;真理在作品中发生作用,艺术让真理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现代技术彰显了作为存在者意义上的"有"的世界,同时,遮蔽了大地的大地性;而此一遮蔽性却充分地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在建立世界的同时制造大地。决定技术和艺术区别的关键是,是否让大地作为大地显现。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对艺术的沉思,显现被遗忘了的存在,以此,期待现代技术回到技术的本质之中。  相似文献   

4.
《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在思想上进行了多种突破尝试,其中"大地"概念的提出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个概念从根本上拓展了海德格尔思想的规模和深度.通过对农鞋、希腊神庙和艺术作品中的质料的描述,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发展了"大地"作为自然的显现与隐匿的涵义,并着重发挥了作为遮蔽者、庇护者的"大地"概念."大地"在此具...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引入作品概念,与《存在与时间》中的器具概念相对照,揭示出此在的超越性此在不仅观看着认识世界,操劳着拥有世界,而且还应和着创造世界.本文通过阐释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有关作品和器具概念的论述,表明其哲学发展的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对诗和艺术作品的思考渗透着他对于存在问题的真知灼见,他从分析作品之物性开始,进入到物与作品的中介亦即器具的分析中.然后追问那使器具之器具性敞开的东西.最后,他认为作品之创作就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创建大地.这样,世界为显为明,大地为隐为暗,两者共同构成为作品之存在.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里指出,因为艺术是真理的发生,所以能够成为人的本源。艺术中发生了真理,制造大地和建立世界。让大地成为大地,使存在者自行解蔽。在技术时代,作为技术的本质的座架,把现实当作持存物,以订造的方式解蔽物,这使人遗忘人的本质,这是对存在者自行解蔽的守护。在艺术中,艺术创作与保存让真理自行发生。作为赠予、建基、开端,标示着真理的创建,保持敞开的大地的锁闭性,使人见证人对大地的归属。艺术因而成为人的本源。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用现象学的方式来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即让事情自身显示出来。因此海德格尔将问题还原到艺术作品本身,寻找其本源即真理。海德格尔的真理是生成性的,艺术作品是真理的发生,真理是在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中产生,是人与物进入其无遮蔽状态,也是各自本性的显现,发生的真理海德格尔称之为林中空地,林中空地是黑暗与光明、遮蔽与显现生成的游戏。  相似文献   

9.
何谓世界一直是科学、哲学探究的重要问题,科学的世界图景是科学对世界的探索及其图景样式。爱因斯坦的世界图景是基于概念的有限宇宙图式,是现代科学设定的世界,而他的宇宙宗教感情在根本意义上规定了其世界图景。与爱因斯坦不同,海德格尔在存在论语境中,突破各式概念框架,经由此在的世界、与大地相争执的世界到天地人神四元的世界,让世界自身敞开并显现出来,从而为世界图景奠定一个存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哲学诠释学将海德格尔的世界发展为传统,将人类活动分为以使用为目的和不以使用为目的两种,艺术活动是不以使用为目的的人类活动。艺术经验是艺术的本质,是真理和传统变化的根本动力。艺术作品的力量,构成了哲学诠释学艺术经验理论的难点,语言与诗在本质上的含混性,使得艺术经验理论在艺术创作问题上陷入了神秘性沼泽。对开端处和形而上学的迷信,也构成了哲学诠释学艺术经验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以现象学为切入点,海德格尔对艺术的追问可以理解为三个命题:首先,艺术建立世界,此世界敞开于艺术的源初本性;其次,艺术生产大地,因为大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显现为居住之基础;最后,艺术作为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显现为无蔽的真理。以此,我们跟从思想的道路去深思当代艺术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盆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主要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和技艺,将树木花草、山石水土等物质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在盆盎之中,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彰显"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自然之勃勃生意及诗情画意的生动图景,历来享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之美誉。本文以盆景几架和盆盎为切入点,试图说明几架和盆盎在盆景审美意蕴的生发中分别起着将现实视域和艺术视域剥离开来并使艺术世界陌生化和托载"大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子并非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超验的、宗教的世界中,远离尘世。海子的诗风深受梵高的画风影响,崇尚纯粹的艺术,用生命的代价换得艺术的纯真,把对生命形而上意义的期盼作为艺术旨趣的诉求。海子是一位用生命为诗歌殉葬的诗人,他的内心世界里有着浓烈的宗教情怀,虽然,他不是一个很虔诚的宗教徒。海子的宗教情怀在他的诗歌中有着尽情的体现。在生死观问题上,海子迷恋上了藏传佛教有关人的生死轮回学说。诗人凭着满腔的宗教精神去企盼着拯救人类精神的祈望,这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宗教式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隐喻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东西方学者对艺术隐喻本质的论述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人类相似的生活环境和认知基础使得艺术隐喻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同时由于文化差异,二者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心理世界中的“恐惧”情结是连接其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 ,也是人们进入神秘的张爱玲世界的一把钥匙。张爱玲“恐惧”情结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 ,这种“恐惧”情结使得其艺术世界中充满了孤独、焦虑、残缺和破碎 ,也给其现实人生涂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 ;它既造就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又给现实世界中的张爱玲造成了心理障碍和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既是无法回避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画艺术在迎接这一挑战过程中怎样有效地把握自身的价值存在,将直接决定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前景和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全球化就是要包容差异,体现多样化、多元化,民族正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无论中国画怎样“走向世界”,必须确立一个前提——民族性。中国画传统的精髓和魅力就在于它具有的独特的东方艺术特征和独到的审美理念——写意中的“精气神”、笔墨精神、绘画语言的高度程式化与抽象化。有坚守亦有创新,我们要按照“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路寻求改革与发展。中华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中国画艺术也正是在广收博采、兼容并蓄的文化激荡中,建立起了具有东方民族特质和独特审美范式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高科技和发达的传媒作用下,当代艺术既可以借助媒体进行广泛和快捷的传播,也可以运用新媒体直接进行创作。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的互动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每一种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并不能降低或取代传统艺术形式的价值和功能。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和世界美术的发展并不是简单按照进化论模式所描述的线性发展的轨迹前进,更不是以西方艺术的发展模式为指向不断趋向统一,而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艺术家自身对当代文化语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表述。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既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其地域性的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当代性(同时代)之中。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声乐艺术呈现出的新风采和尚需澄清的某些模糊认识。重点论述了三个问题:中国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声乐艺术没有唯一科学的唱法标准;中国声乐艺术如何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在他的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文艺理论史中最具特色的艺术观念.他坚定地认为艺术是真理的经验形式;艺术只有在创作与解释者的相遇和攀谈中才能存在;原始文本与解释者之间的距离不是理解的障碍,而是使艺术现出真理本性的积极因素,作者的创作与解释者在时间距离中达成的攀谈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视域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的艺术观是惊世骇俗的,也是不无偏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