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2021年,拜登总统入主白宫后,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主基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拜登政府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战略竞争对手”定位,在经贸、高科技、地缘战略领域对中国发起了新一轮战略竞争。中国对此进行了有力回击,中美双方力量相对持平,中美战略竞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过渡到战略相持阶段。拜登政府在经贸领域实行“选择性脱钩”策略,对中美经贸关系和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在高科技领域,美国升级对华打压制裁举措,以此维持其世界霸权地位,中美竞争加剧。在美国加紧全面推进“印太战略”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围绕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的较量不断升级。在中美战略竞争新时期,中美战略相持将长期持续。同时,管控分歧避免双方关系继续下滑仍将是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2.
李春霞 《国际论坛》2016,(4):1-6,79
越共"十一大"以来,越南与美国关系发展迅速。越南调整对美政策是其"融入国际"总战略的需要,也是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回应,同时是越南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原则,在新形势下以新思维布局国家外交战略的体现。尽管经贸投资是越美关系发展的推动力,但在双边与多边机制下加强与美国的国防安全合作则是提升越美关系的重要领域。南海问题无疑是越美两国近期合作的战略聚合点,但越美之间存在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分歧,则是两国关系长期发展需要面临的挑战。越美关系未来会继续深化,但既合作又斗争特点将愈发突出。  相似文献   

3.
中美战略竞争缘起于小布什政府时期,形成于奥巴马政府时期,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走向激化。但是,全球化时代的中美战略竞争与历史上大国战略竞争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竞争的非对称性、非零和性和非对抗性。中美战略竞争是由美国通过不断调整其外交战略的方式而产生的,未来中美在经贸、人文和科技领域的“脱钩”可能趋于常态化,在国际规则和全球治理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军事安全领域突发高危事件的可能性也将增大。  相似文献   

4.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新的外交战略和对世界发展前景的一种主张。由于中美石油安全观念的矛盾和石油对外战略的差异,近期两国在国际石油安全领域的关系并不和谐。美国往往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找油”活动感到疑虑,并视之为对美国石油安全的威胁。然而,国际能源安全既不是绝对安全,也不是某个国家的单独安全问题,而是一个相对安全和共同安全问题。中美只有在国际石油领域平等合作与和谐共处,才能形成两国石油安全良性互动与互利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的韩美关系变化特点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 ,韩美关系在军事、外交和经济等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军事安全领域 ,韩国自卫力进一步提高 ;在外交领域 ,韩国由“唯美国是从”转向“重美”、“多元” ;在经济领域 ,韩国对美竞争力增强。今后 ,由于韩美在东北亚和平、安全及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战略问题上仍需要合作 ,将使韩美同盟关系在较长时间里呈现相对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中亚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在中亚的战略目标是使该地区成为美国在 2 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和遏制俄罗斯扩大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支点 ;抵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中亚的渗透 ,把中亚纳入美国的国际战略框架之中。美国全方位介入中亚事务 ,积极推行“新中亚战略”:发展同中亚各国的政治关系 ,向其灌输西方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 ;不断扩大投资规模 ,拓展经济合作的领域 ,力图控制开采中亚油气资源的主导权 ;通过与中亚国家开展军事领域的合作 ,加紧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渗透 ,为建立自己的欧亚大陆安全体系构筑战略通道。美国与俄罗斯在里海石油资源争夺的焦点体现在对该地区的经济控制权和战略主导权上 ,既存在竞争 ,也有妥协与让步。但是 ,由于该地区形势错综复杂 ,带有不确定性 ,大国的争夺和角逐会继续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印新兴经济体崛起、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印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为了主导印太地区事务、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美国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之后提出了“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拜登总统上台后,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华竞争的思维,将中国视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首要战略挑战。考虑到印度是“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中的薄弱环节且中印两国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拜登政府将印度视为推进“印太战略”的关键,加强同印度在政治、经贸和安全领域的合作,试图拉拢印度加入制衡中国的阵营。在此背景下,中印关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包括经贸合作受阻、边境问题突出和印度洋矛盾凸显等。对此,中国应积极应对美国地缘战略挑战,推动中印关系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晓文  国艺莹 《国际论坛》2023,(3):52-76+157-158
在欧盟推进“印太战略”的背景下,欧印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动向:欧盟将印度视为重要支点国家,欧印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再定位”;安全合作实现重大突破,合作的领域和平台大为拓宽;重启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加强数字与技术领域的合作;加强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合作,构建可持续的现代化伙伴关系。欧印强化战略互动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印太和欧洲地缘政治变化推动欧盟将印度作为其重要战略支点;强化与欧盟的战略互动是印度对外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重塑全球供应链是欧盟与印度战略互动的重要驱动力;双方在“规则塑造”与“多边主义”价值观理念上愈加契合。欧印未来战略关系发展的潜力与阻力并存:在互联互通领域合作的趋势将持续加强,安全防务合作短期难以继续取得实质性进展,经贸合作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面临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欧印在人权方面仍存在较大分歧。美国欲将欧盟与印度纳入其对华战略竞争的框架中,长期来看,欧印战略互动将在安全和供应链方面带给中国较大压力。中国可以利用当前的窗口期在对欧与对印外交战略中争取一些回旋的余地,尽最大可能降低欧印战略互动针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之初,印度就对其形成了基本认知,即在客观上承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和人文属性的同时,担忧其对印度周边安全环境构成冲击并对印度未来地区影响力的拓展造成阻碍。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出台与持续推进,印度试图抓住美国“拉印制华”的契机以争取改变中印之间力量不对称的现状。于是,在应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时,印度采取了更为强硬的举措,包括与美国加强战略与安全协作、与日本在战略经济方面携手共建、持续深化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争取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等。印度的系列举措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冲击和影响,如阻滞中国在南亚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对中印脆弱的战略互信基础造成伤害、恶化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等。如何应对这一态势并改善中印关系是中国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随即开始了由全面“遏制”向“威慑”战略的演进,新世纪初又借“9.11”之机直接出台“先发制人”战略并加以实施。这一“由守转攻”的演进并没有改变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一贯所追求的美国主导全球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手段。尽管“先发制人”战略在短期内强化了美国控制世界权力资源的能力和单极主导地位,但从长远上将削弱美国的世界影响力,也会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先发制人”战略挑战现有国际机制,将加剧单边主义,刺激军备竞赛,加大国际安全困境。“先发制人”的战略必遭国际社会的反对而终将难以维系。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只有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协商与对话的机制来应对全球化中的争端,才是确保和实现国家安全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体现为从军事、政治、经济到环境气候等诸多方面,其中在环境气候方面的行动似乎较少得到重视。为什么美国选择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了积极的合作?这样做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认为,环境和气候问题是湄公河地区面临的重要安全和战略问题,与本地区面临的水资源分配、减贫、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密切相关。与此相关的政治信任问题也是涉及制约中国与本地区经贸关系升华的瓶颈。美国选择在这一议题上重返亚太,正好切中了中国在本地区影响力的软肋,迎合了本地区在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安全需要,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软实力。而且美国也利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规范话语,以履行自身作为发达国家的气候资金援助承诺的行动。美国的做法表面上对中国不构成威胁和挑战,实际上相比军事和经济战略方面,却更加明显地存在针对中国以及平衡中国影响力的意图,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战略态势的变化和亚太经济的崛起,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开始东移,提出了所谓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从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东盟地区论坛上高调宣称美国要“重返亚洲”到2012年6月帕内塔正式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从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动,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和新做法,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其目的在于确立美国在亚太的主导地位,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将对世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博弈论为理论依据,对中美两国的不同贸易政策所产生的收益进行量化评估,以此为依据建立中美贸易政策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在中美贸易政策博弈中,对美国而言,收益最大的情况是美国对中国单方面发起贸易战,但是中国保持全面克制,不采用对抗策略;对中国而言,最大收益的情况是中美之间没有贸易战,但如果在被迫面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时,采用理智的对抗策略才会使收益最大化;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总是趋向于紧张的方向发展是此模型的博弈困境。中国如果想走出博弈困境,将战略压力转化为战略机遇,应有自己的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从短期来看,其占优策略是非对称性的对抗策略。从长期来看,中国应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和鼓励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在稳定出口的前提下,转向内需驱动和科技创新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经济重建的重要内容,是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和重要转向的标志。长期“去工业化”导致美国经济上的过度虚拟化、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对立、政治上的两极化和意识形态上的“美国梦”危机,对美国国家实力造成了系统性的损害,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了全局性、结构性的挑战,威胁到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制造业问题,这是奥巴马政府推动“再工业化”战略的深层次原因。“再工业化”远不止是一项经济战略,同时还是一项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具体体现,蕴含着对华战略冲突的性质和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意味。“再工业化”也不仅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种权宜之计,还是一次兼具长远意义的战略转折。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政府一定会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目标,是否去做与能否实现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15.
中亚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中亚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堪称世界的聚宝盆.中亚地区是多种文明的交汇地,因此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大.美国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依据形势的变化适时的调整对中亚的战略.美国的战略调整对中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不利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欧盟大举对华反倾销措施并未完全达到其贸易保护目的,也未能遏制其经济发展的大幅度减缓。美国、欧盟的各个产业通过在华投资建厂已经逐步形成规模,其真正意图是借以逐步占领、垄断中国出口生产贸易市场。这应当是美国、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旗帜下对华反倾销的另一潜藏的战略目的。我国应当高度警觉,并迅速采取相关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1999年欧元问世并在2002年实现全流通,给包括东亚在内的有意联合自强的区域和发行区域货币提供了示范。东亚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洗礼后,各国已经有意在货币领域进行合作,但东亚是否适宜于组建货币区呢?本文借鉴有关最优货币区的贸易理论,对东亚的国际贸易地位、贸易依存度、区域内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得出东亚适宜于组建货币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美贸易摩擦是由于中美双方的贸易差额状况及价值观念等差异所引起的贸易问题。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美国曾多次宣称美中贸易逆差导致美国就业形势恶化。文章将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贸易收支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并选取1993—2018年美中两国贸易逆差额、美国失业人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中美贸易失衡并不是美国失业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美国劳动生产率及国内生产总值对其影响效应更大;从短期来看,美中贸易逆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美国就业机会。因此,将美国就业问题归结于中国对美长期贸易顺差是不合理、不客观的。  相似文献   

19.
中美经贸关系影响因素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和"建设性合作关系"框架下,进一步发展中美经贸关系越来越具有安全和外交战略层面的意义。交替出现的各种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当中美政治关系好转时,经济因素的作用就会加强;当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激烈时,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就会凸显。当积极的经济因素占主导时,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便会一帆风顺;当消极经济因素出现时,中美经贸摩擦便会明显增多。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将有利于推动中美经贸关系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为维护自身国家利益,主要采取粮食"和平计划"战略、粮食垄断化战略、粮食能源化战略、粮食金融化战略、粮食转基因化战略等手段来攫取大量经济利益、遏制战略对手。在此背景下,中国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美国全球粮食安全战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