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动补结构(动趋式比较典型)在西汉时期零星萌芽.研究提出了判定动补结构的新视角——成小句组合与小句内结构组合,列举了西汉时期的动补结构(动趋式),认为高频使用与边界模糊是语法化的动因,动补结构的大量使用是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双重结果  相似文献   

2.
“上去”由动词“上”和“去”复合而成,“上去”由上古到中古以至近代、现代经历了一个意义由实变虚,不断语法化的过程,文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考察“上去”的语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虚词之“虚”,表现在同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好几个语法意义,可以采用限定上下文的办法使语法意义具体化。每个由实词演变而来的虚词的意义都和它们以前的实词意义有渊源关系,利用它们由实变虚的逻辑联系,可以使虚词意义具体化或者形象化。对于没有具体实在的意义基础来类比和体会的虚词可以用“类比操练法”。虚词教学不能孤零零地讲解虚词,而必须把它放到句中与实词恰当地组合起来进行分析讲解。  相似文献   

4.
中古汉语半虚化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在中古汉语中除继承上古汉语作谓语或谓语中心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在动补式中充当补语,表趋向、结果等语法意义,成为一个半虚化的动词."去"在动趋式中非常活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在动结式中受到了一些限制,其结果补语的用法还不是十分成熟.充分发展和不够成熟两种情形影响到"去"在中古以后的演化.  相似文献   

5.
"充其量"由短语到副词,经历了四个阶段:魏晋六朝始发、宋代发展、明清壮大、民国至今鼎盛。语法属性由短语到副词,意义由实到虚,在书面语基础上向口语拓展,由中性衍生出贬义,历经词汇化和语法化,至现代汉语成为一个通过客观假设最大化折射出"轻视、不以为然"等主观最小化的三音节极量副词。语言的主观性、结构自身特点、人们的组块心理、隐喻心理等认知因素都是诱发主观向量副词"充其量"词汇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让步连词“虽”在古代汉语中具有表示实让(虽然)和虚让(即使)两种功能,汉语发展中区分和分化这两种功能涉及三种方法:复合组词、语法关联和由语用关联形成结构意义。这三种方法分别涉及实词语法化、虚词语法化和语用搭配结构意义的语法化三类演化机制。本文以对《朱子语类》中相关语法现象的定量统计为基础,讨论汉语史上通过这三种方法产生的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化理论,研究英语指示词that的语法化现象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单向性特征,从历时发展的角度研究语言形式和认知的关系。研究表明指示词that不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它和实词一样应属于人类认知的基本词汇,可以被进一步语法化为意义上更虚的词。  相似文献   

8.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语料清晰展现了表“能性”的“得”字由元代至清末逐渐语法化的过程:由实义动词到助动词,再到表能性半自由动词,最后完全虚化为能性助词,“得”经历了由实到渐虚再到虚这样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此外,该语料还表明:由元代至清末,表能性“V得/不得”式结构由盛渐衰,与此相反,“V得/不C”式能性述补结构和一些能性助动词的使用频率却逐渐增大,这种语法格式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社会属性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存垣 《老友》2008,(1):57-57
对于老年朋友来说,若属于正气不足,体质渐虚,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可选择冬季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调补。为此,我谈点人参进补常识。一、何谓"补"?中医提及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扶正祛邪"……等,均涉及到补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讲到汉语里有一种复指成分,共有三种类型,其中的一种是“重迭的复指”。它认为,这种重迭的复指是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表示相同的内容,充当句子里的同一个成分的。我们认为,重迭复指结构里的两个词语未必都指相同的内容,也未见得是作同一个句子成分的。“暂拟系统”把这种复指成分说成是和主、谓、宾、补、定、状等成分并列的另一种成分,这在目前是没有人同意这种说法了。正因为如此,目前绝大多数语法工作者都把这种重迭复指结构称为“同位词组”,而“暂拟系统”的修订要点里则称它为“复指词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里则称它为“复指短语”。对于这种所谓同位词组,语法学者的看  相似文献   

11.
一、“and”隐喻是一种虚词隐喻作为一个认知过程,隐喻不单纯是从一个域转向另一个域的单一的语义范畴的拓展,而是在其范畴之间的连接和关系中,它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或经验”[1]。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虽  相似文献   

12.
汉语无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汉语“形态”的研究形成了三种观点:(1)汉语没有形态;(2)汉语缺乏形态;(3)汉语具有广义的形态。语言事实说明:汉语没有形态,汉语语法意义的表达是通过其语法形式来表达的,这是由语言的民族性所决定的。印欧语和汉语在语法意义的表达上有本质上的差异,印欧语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而汉语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其语法形式如语序、虚词、助词、语音、实词、组合与变换、重叠、语境等来表达的。坚持汉语没有形态的观点,有利于从汉语本身的语言事实来研究汉语,从而真正搞清楚汉语的语法系统。  相似文献   

13.
凡是用声调作为手段来表示“词汇意义和词的语法意义”的语言,被称为“声调语言”;凡是不用声调作为手段来表示“词汇意义和词的语法意义”的语言,被称为“非声调语言”。中国境内有藏语、彝语、壮语、傣语、苗语、瑶语等几十种语言都属声调语言之列。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这些语言声调的起源、构成、发展、变化做过十分精辟的研究,但是也留下一些问题有待讨论。比如,声调语言的辅音有“单辅音、复辅音”之分,元音有“单元音、复元音”之分,其声调是不是也有“单声调、复声调”之分呢?这样的问题一直还没有人论证过,通过审听、实验和综合分析有关语料,所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汉语语法论的研究"、"语法理论的研究"和"语言理论的研究"等三个方面介绍和评论高名凯的语言学学术思想。作为中国理论语言学和汉语语法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高名凯为摆脱印欧语眼光,建立反映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提供了一个独立研究的典范。在高名凯的汉语语法体系中,实词的分类不是语法的重心所在,但虚词的研究却是重要的、成系统的,这是高名凯语法体系的一个鲜明特色。高名凯关于汉语实词无词类的著名观点对今天以及未来的汉语语言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沅江话中“起”的意义及语法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属新湘语的沅江话中的“起”是个意义较丰富、有多种语法功能的词。“起”可以作谓语、补语以及作为帮助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  相似文献   

16.
词的“功能义”,是指由词性或语法功能不同导致词义变化而形成的新的词义。从共时角度看,词的功能义是一种受语法语境影响的词汇语用现象,初期具有临时性、灵活性和不稳定性;从历时角度看,词的功能义从“临时义”到“常见义”再到“固定义”这一词义演变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词性和功能上的改变,导致新的兼类词的产生。在顺应理论启示下,认为词的功能义无论是共时的语境语用变化,还是历时的词性功能演变都是语言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7.
汉语虚字拼音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虚字 (词 )由实词虚化而来 ,是表达语法意义的 ,属形式范畴。可是虚词由实词借用而来的字形 ,不但不能反映出虚词的语法意义 ,反而常常因原有的实词义而对其语法意义的理解形成干扰。这不但对阅读形成障碍 ,也不利于左右脑的合理使用 ,对儿童和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是一个不算小的负担。因此 ,汉语虚词应当拼音化。文章同时试拟了一个汉语虚词拼音辅助文字草案  相似文献   

18.
江华官话“崽”字的使用分两类,一类是作实词,表示“小孩、儿子”之意;另一类是作词缀,表示小称。拿江华官话与长沙话(新派)的“崽”字作比较,无论是从使用范围看,还是从虚化程度看,江华官话都比长沙话要大要深。江华官话“崽”字的虚化既有词义引申中的联想的原因,又有语言的补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汉语动结合成词由词核V1及其结果补语V2构成,表述动作的结果。动结合成词的论元结构充分保留了自由语素V1的论元结构信息,但是能否反映V2的论元结构全貌依V2的词化程度而定。表述型、方位型以及大部分成就型结果补语V2都是词化程度较低的自由语素,在合成新词时语义不变,因此它们的论元结构与V1的论元结构一起完好无损地再现在合成动词的论元结构中;小部分成就型结果补语V2为词化程度较高的黏着根语素,在合成动结结构时语义发生较大的变化,原有论元的语义角色会部分流失,这时的动结合成词的论元结构不能真实地再现V2的论元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20.
英语傣语定中结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英语和傣语定中结构的对比,揭示了这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特点英语主要是以词形变化为主,同时借助词序和虚词表示词的语法意义,其语法手段多样化;傣语则是以词序和虚词表示词的语法意义,由量词充当结构助词,体现了傣语量词的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