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天文、朱天心是台湾文坛瞩目的两株文学姊妹花,都著有多部小说集。本文从主题、人物、艺术特色三方面对朱氏姐妹的小说集《世纪末的华丽》、《威尼斯之死》进行了评析,认为她们的两部小说集具有独特的视角、强烈的女性意识、苍凉的艺术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台湾社会的变迁、文学思潮的变化,是台湾后现代社会和女性真我的展现,包含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新旧文学的交替和香港新小说的萌芽袁良骏关于香港新小说的萌芽时间,以往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在1928年前后,本文提出了新见解,认为应该是1924年7月1日,其标志是《英华青年》的重新创刊。本文在探讨香港新小说的萌芽时,对香港的政治、文化环境做了考察,对香港...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群中的李辉英,到香港后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本文试从近年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名流》及其在香港一些报刊上发表的部分短篇小说,探索一下李辉英在香港近期作品的创作特色。面对现实的老作家几年前,李辉英对一位访问他的记者谈到小说的社会作用时说:  相似文献   

4.
香港本土作家的小说创作从内容到风格,后代较前代作家都有新的探索,使小说内容逐渐扩大、主题逐步深入、风格日趋多元化,文学意识一步步加强,推动了香港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小说的真实不必拘泥于真实的历史,但又必须表现历史的真实,这一悖论构成了小说的真实观,成了小说创作中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在中西小说发展过程中,对于小说真实观的理解有不同的经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直接影响到中西小说在叙事内容与叙事形态上的差异。本文试图从真实观这一点出发,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中西小说作一比较。一、文艺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对小说真实性的见解广义地说,小说与历史均是叙事的文章,而对叙事之作的衡量,真实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将小说与历史作区别,关键又在于对真实性作出不同解释。从中西小说理论发展情况看,在对小说真实性这一点的理解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见解。陈独秀在《红楼梦新叙》一文中说:“中土小说出于稗官,意在善述故事;西洋小说起于神  相似文献   

6.
徐訏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訏是一位创作力旺盛的多产作家。港台评论界有人认为“徐先生可说是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样样都来,也样样都精。”1966年至1980年,台湾正中书局出版了《徐訏全集》,共18集。其中小说10集,散文与文论4集,新诗2集,戏剧2集,总计约9百万字。再加上未收入全集的文学作品及学术著作等,据统计达2千万言,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计60余部,称得上著作等身。徐訏以小说驰名。他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约90篇,合计5百多万字。他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的国内文坛有过一定影响,1943年被列为“全国最畅销书之首”,“风靡大后方”,所以有人称这一年为“徐訏年”。徐訏晚年定居香港,创作颇丰。其作品在港台及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至今拥有不少读者,部分小说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由于解放后大陆出版的各种现代文学史没有一部提及徐訏及其创作,直到1988年也没有重印、出版过徐訏作品,因而对徐訏了解甚少。本文试图对徐訏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7.
《新文学大系》及其《导言集》自出版以来,因其对新文学运动各方面全面评价被封为经典。鲁迅所作的《小说二集导言》,对各流派进行归纳梳理,阐发了“为人生”的文学思想,表达了对于“真实”的文学追求,在众多导言中具有独特的风姿。  相似文献   

8.
1949年后,在美元文化的引导下,难民文学主要成为了反共的"绿背文学"。描写难民经验的反共小说,有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林适存的《鸵岛》、张一帆《春到调景岭》等。更早一点逃到香港难民营的台湾作家邱永汉,却在小说《香港》中表明台湾并非反共小说所憧憬的"自由世界",显现出国民党外来政权与台湾本土派矛盾的另一个维度。独力与反共小说相抗衡的左派难民小说,最有名的是洛风的《某公馆散记》。曹聚仁的小说《酒店》,却表现出一种政治中立的人文主义眼光。最后,本文还会提到英国作家马森的《苏丝黄的世界》(Mason,The world of Suzie Wong),这同样是一部描写20世纪50年代香港难民的小说,这部小说在左右政治叙事之外,增加了东西之间的文化维度,更加突出了小说和历史与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迷舟》的艺术魅力阎奇男先锋派小说为新时期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格非是先锋派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迷舟》是格非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这部中篇历史小说不管其取材是真实的抑或是虚构的,它给人的感觉却都是真实的──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时间和地点、真实的战争背...  相似文献   

10.
《中外小说林》是近代著名小说家黄世仲兄弟辛亥革命前在广州———香港创刊的一份文学杂志 ,它包括其前身《粤东小说林》(1 90 6 )、《中外小说林》(1 90 7)和《绘图中外小说林》(1 90 8)。该杂志刊登文学理论、小说、通俗文学和翻译小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革命倾向 ,它比内地曾朴等人创办的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的《小说林》还要早一年。由于《中外小说林》主要是在香港出版 ,内地馆藏甚少 ,且不是全部 ,因此该杂志长期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就《中外小说林》的沿革、内容作了准确的介绍和评论 ,对版面格局三大块 ,即小说理论、小说著译 (包括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 )和俗文学的主要观点、思想意蕴、艺术成就及其意义作了钩玄提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九七"回归后的香港小说在延续1980年代以来自身流变脉络中"移形换步",其叙事很少渲染"九七"回归的政治意义,而继续演绎着寻香港"真身"而难得的种种寓言。"九七"背景下寻常百姓世俗日常世界的开掘,都市乡土魔幻现实主义的探寻,新生代作家创作有增无减的实验性、探索性和对"民间情义"的书写,都构成了"九七"后香港小说格局中的重要因素,展示了香港小说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2.
李永东 《云梦学刊》2001,22(4):82-83,126
人性的透视是贯穿姜贻斌小说创作的一根主线.他前期的小说从两性婚姻角度切入,高扬理想人性;后期的小说,从食色角度切入,披露阴暗人性.纵观姜贻斌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性态度、创作方法和风格都有明显的转向,体现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走向和作者创作的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后至1950年代的香港小说展开的本地化进程,在跨越1949的背景下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其超乎商品化与政治化的文学理想及其实践,不仅保存、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传统,而且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诸多重要课题的经验。本土作家为香港城立传,关注香港里街小巷普通民众的生活,以沉积于小街里巷的香港乡土经验作为香港小说的本土化进程坚实的立足点,不仅超越当时香港政治化状态,而且使香港文学走出海派文化的影响,而开始追求自己的独立品格。南来作家在文艺范式之执守中延续了现代文学的多种传统,并在香港开放的都市环境中使现代主义文学等传统得到拓展,1930年代从上海出发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由此获得了成熟的形态。文艺小说和通俗小说互为压力,促使对方提高,以其跨地域性的本地特色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4.
旋风——流行小说的新品种财经小说,是继武侠、言情小说之后,正在从港台向大陆蔓延的一股新“旋风”。被香港书局公认为最受欢迎的三大作家之一的梁凤仪,在短短的三年内创作了24本财经题材的小说,不仅连续高居香港畅销书榜首,在台湾、东南亚、加拿大等地也深受欢迎。1992年初由香港政府市政局、香港艺术家联盟联合主办的艺术家年奖中,梁凤仪被选为1991年度最佳作家。由于梁凤仪的小说多以香港风云变幻的商界为背景,并将财经知识融入现代大都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以曲折缠绵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情节,揭示出“九七”前夕这一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重重矛盾和种种心态,这与以往言情小说的风格迥异,因而引起了内地出版界的重视。人民文学出版社已出版了《醉红尘》、《花魁劫》、《豪门惊梦》三部小说,总印数已超过27万册,即将出版的还有六部小说。另有多家出版社正为购买其余十多种小说的版权而竞争。梁凤仪出生于1949年,分别在香港和英国、  相似文献   

15.
擅长以现代主义艺术技巧创作的施叔青,其写实的艺术功力也同样让人感佩:一组《香港人的故事》以成功的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深刻的主题意蕴。然而,这一组小说深厚的理性蕴涵似尚未被评家道尽。笔者拟从文化意识和人性开掘两个方面来观照、阐释《香港人的故事》所体现的主体人格精神。文化意识:冲撞、失落与回归综观施叔青《香港人的故事》系列小说,我们毫不怀疑作家现实主义小说技巧的圆熟——精巧的结构、富于意味的氛围营造以及摄魂夺魄的人性勾画——这一切足以将小说置于艺术的高品位。也许是由于小说颇为成功地刻划了一批既蕴含着丰富社会内容,又映透出鲜  相似文献   

16.
香港现代派小说在向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小说)吸收、选择、融合、转化、重建的过程中,不乏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色调,同时又有明显的中国文学的内在情结。在艺术新变和本体固守的共时演绎中,香港现代派小说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独特艺术品位的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17.
刘以鬯的实验小说在香港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其锐意创新精神及其相关文本亦令人耳目一新。从空间形式角度 (主要从外在空间和心理空间 )探析此类小说 ,我们不难发现刘氏在实验小说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独特性和超越性。也恰是从此角度我们隐然可见其叙事策略与香港性的契合  相似文献   

18.
郑炳南早期的小说创作多幼稚、轻浅,然而,其中有些作品对香港政坛某些人物的揭露和讽刺却相当尖锐而深刻。《香港风云》是他的代表作品,小说描写了香港回归前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笔力触及台港两地的黑社会和台港大陆三地的警方。对亲英民主派也有辛辣的嘲讽。  相似文献   

19.
“小说的近代史”--论李Jie人的“大河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是白话小说的先驱作家 ,他的由《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组成的长篇系列 ,通过特定的时空窗口 ,反映中国近代重大的历史事变 ,描绘广阔的社会图景 ,表现各派力量的消长起伏和思想人心的曲折走向 ,努力把握时代转折和家庭聚散 ,展示社会思潮和民情风俗 ,刻画城乡人物和各色性格 ,堪称以艺术“书记”历史的“大河小说”。小说格局宏大 ,布局严谨 ,笔触细腻 ,语言生动而富于川味 ,将乡土文学与历史小说作了成功的嫁接 ,成为 30年代现代小说的宝贵收获。  相似文献   

20.
林霆 《文史哲》2012,(1):155-168
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裂隙,如果简单地以"不真实"概而括之,将对十七年文学的生态环境,以及作家、读者等群体的精神状况造成深度的遮蔽。立足于十七年文学复杂的政治文化场域,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回到历史现场的方式,来探讨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的真实性问题,可以见出有三种层面的真实性表现形态,即话语建构层面的真实、未经教化的真实和被教化的真实。话语建构层面的真实,是指部分作家尽管亲眼目睹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给农民造成的利益损害,以及农民和农村党员干部对运动的反感、抵触,但却不会因此而否定运动本身。相反,他们会运用所学的思想理论来理解现实生活,在小说中以反映历史本质真实的姿态去反驳、抵制现实的真实;未经教化的真实主要是在大量的社会学史料中得到呈现,在十七年作家的笔下只有微妙曲折的表达。作为代表人物的赵树理,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不合作心理及其困苦生活抱有深切的同情,他的小说因此成为表达微妙意味的复杂文本,有限地传达出了农村现实的真实信息;被教化的真实,则体现在政治运动对于农民、农村党员干部以及作家、读者的宣传教育和鼓励/惩罚的机制中,个人的想法往往是被赋予、被引领的结果,其表现形态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