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董事会过度自信、CEO变更与公司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艺峰  陈舒予 《管理学报》2009,6(10):1340-1346,1383
以1998~2004年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中被冠以ST的93家非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董事会过度自信行为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好、公司被ST处理的情况下,过度自信的董事会没有及时更换公司CEO,这可能表明这类董事会过高地估计了CEO的经营管理能力给公司所带来的收益,过低地估计了CEO不善的经营管理能力给公司所带来的风险.实证结果说明,诸如过度自信之类的董事会的非理性行为给公司经营业绩带来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46家在上海和深圳同时上市AB股的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公司实行双重上市前1年及其后4年的经营业绩的变化趋势以及股权结构和上市顺序对它的影响.研究表明,双重上市当年及其后4年经营业绩显著下降;股权结构和上市顺序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明显.最后,文章提出了改善AB股公司经营业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账面市值比分解为反映公司基本面的有形收益和反映投资者主观预期的无形收益,以1994-2008年间在沪深两市交易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投资者对账面市值比中不同元素的反应,结果显示,投资者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主观预期过分乐观或者悲观引发市场过度反应,随着市场回归理性,股票收益发生反转导致账面市值比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2006~2009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业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业绩与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公司业绩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公司业绩与长期借款负债率和短期借款负债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A股IPO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2001年5月15日至2005年6月7日在深沪两市上市的288只A股新股,就IPO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解释变量--市场气氛,将深沪两市市场气氛衡量指标予以统一.结果发现:发行价、市场气氛、上市首日换手率、资产规模等变量均表现出极强的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EVA与传统会计评价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琳  王平心 《管理评论》2004,16(9):14-17,34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公司业绩评价中新出现的EVA指标及传统会计评价指标与市场增加值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因子分析从这些指标变量中提取出三个公因子,其分别从经济价值、会计收益和现金流量三个角度反映出原有变量的主要特征。建议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基于经济价值的指标,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水平。  相似文献   

7.
交叉上市对一国国内市场和国内公司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考察我国公司以A H方式交叉上市对A股市场的影响,揭示了我国交叉上市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A H交叉上市对A股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金分流效应(市场扩容)的负面影响上,分散风险效应等正面影响尚未有效发挥作用.因此,监管层在推出海外上市公司回国交叉上市的鼓励政策时,至少在短期内必须考虑内地市场对扩容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8.
A+H双重上市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用单指标 (ROA 和托宾 Q)和综合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 11 个财务指标合成而得)两种比较方法,对 2007 年以前完成A+H双重上市的 45 家非金融类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后的业绩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单指标和综合指标的纵向比较发现,整体而言,双重上市后公司业绩并未得到提高.为每一家双重上市公司按一定规则选取单纯A股上市公司作为对照样本,继续采取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进行横向比较.结果表明,双重上市第1年的 ROA 明显低于对照组,双重上市后各年的综合业绩均值也没有表现出显著优势;而从托宾Q值看,双重上市公司明显不如对照组.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双重上市的积极效应难以发挥,导致双重上市难以提高公司业绩.  相似文献   

9.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用主成份分析法将12个财务指标合成一个衡量财务绩效的综合指标,对52家A+H双重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指引后的经营绩效的变化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将其经营绩效的变化与仅在境内A股上市的公司的绩效变化进行比较。文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内部控制指引之后A+H双重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有显著提升,且相比于没有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强制施行要求、仅在境内A股上市的公司,双重上市公司强制实施内部控制指引后其经营绩效的变化要显著优于A股上市的公司。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1-2006年广西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对广西上市公司主要资产构成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广西上市公司资产结构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广西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业绩之间存在较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流动资产占比与业绩之间存在较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固定资产占比和无形资产占比与业绩之间存在较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通过实证研究,以期对广西上市公司资产结构的合理构建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提高广西上市公司的业绩.  相似文献   

11.
公司上市后长期业绩不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异象",主流的理论解释集中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两个问题上,可见投资者保护的增强有利于缓解这种"异象".为此,本文基于法和金融理论,以1991-200O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发展对公司上市后长期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的发展,公司上市后长期业绩表现不佳的"异象"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2.
在假定投资者存在私人信息的情况下,以投资者行为为研究视角,构建了老股转让前后IPO定、抑价模型,研究了老股转让前后投资者行为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理论模型和数值分析表明:在两种不同的制度下,散户投资者越乐观,IPO定价效率越低,且散户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分歧越大,IPO定价效率也越低;在投资者情绪相同的情况下,老股转让制度降低了IPO抑价,具有更高的定价效率;然而,当老股转让后投资者之间的分歧大于老股转让前分歧时,则可能导致老股转让后的IPO抑价高于老股转让前的IPO抑价,即老股转让后的IPO抑价更高,IPO定价效率更低。论文以我国2009-2012以及2014年IPO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初步统计发现,老股转让后的IPO抑价明显高于老股转让前IPO抑价,得到与理论模型恰好相反的结论;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老股转让后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影响明显大于老股转让前的,也就是说,由于老股转让制度反而提高了我国投资者的乐观情绪,从而导致了与理论模型预期恰好相反的结果。因此,加强投资者理性培养对于我国IPO市场化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位置对IPO期限的影响作用与影响机理。运用清科数据库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的数据,研究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位置对IPO期限有显著影响--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中心性越高,IPO速度越快。为进一步揭示影响机理,以Heckman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两步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网络中心性高的风险投资机构既可以选择到高质量的风险项目,也可以为所投资的风险项目提供高质量的增值服务,因而可以实现更快的IPO。  相似文献   

14.
《Long Range Planning》2022,55(6):102178
Drawing insights from the resource dependence and the upper echelons theorie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op management team (TMT) IPO reconfiguration – the managerial change between immediately before and after 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the post-IPO years. We investigate this through the lens of TMT functional complementarity - the degree of differing functional knowledge held by the firm's TMT in the pre-and post-IPO stage. We argue that TMT functional complementarity positively affects firm post-IPO performance. Further, this relationship is positively moderated by executive managerial discretion, measured by CEO duality and TMT insider board membership. We test our model using a sample of 250 US biotechnology firms that went public from 1991 to 2019, and the empirical results largely support our hypothese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f upper echelons, technology-based ventures, and IPO firms.  相似文献   

15.
本文假设行业在繁荣和萧条两个状态之间转变,进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将企业的IPO决策看作一个美式期权的执行,采用未定权益分析方法,研究了行业景气循环对IPO时机的影响,并对描述企业IPO时机的临界条件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结论表明:不考虑企业投资对融资的需求,行业繁荣时IPO的临界条件较小,对IPO具有推动作用,而行业萧条具有抑制作用;繁荣的持续期越长,IPO临界条件越大,因而抑制了企业上市,萧条的持续期越长,则IPO的临界条件反而越小,对IPO起到推动作用;繁荣程度越大,企业IPO的门槛越低,上市的可能性就越大,萧条程度越大,则IPO门槛越高,上市的可能性也越小。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行业景气循环对企业最优IPO时机影响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16.
投资者是否可以利用“软”信息来识别公司的真实价值?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人在提供虚假信息(如撒谎)的时候会流露出负面情绪,进而反映到面部表情上。论文以2009年至2014年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分析公司上市后的业绩变脸幅度与其董事长在IPO路演讲话时的负面情绪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本研究首先基于实验室实验方法设计欺骗行为实验,检验了Facereader软件测量面部表情给出的负面情绪值与欺骗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指出可以利用董事长在IPO路演讲话的面部表情来识别公司的真实价值,该结论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 研究企业IPO对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均衡价值及产品市场差异化竞争的影响.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加入信息溢出效应, 基于动态产品市场竞争构建了一个微分博弈模型, 模型结果表明:IPO后在位上市公司相对行业竞争力低于临界值时, 其均衡价值减少; IPO前其相对行业竞争力高于临界值时, 其均衡价值增加.采用沪深A股、中小板与创业板的市场数据, 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动态结构化模型参数, 实证研究IPO对产品市场异质化竞争倾向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 IPO后行业消费者忠诚度提高, 产品市场竞争倾向趋于异质化竞争, 在位上市公司的市场份额利润转化率提高.这说明我国IPO竞争效应占主导地位, 企业IPO对在位上市公司构成威胁, 在位上市公司采用差异化的产品竞争策略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相似文献   

18.
The announcements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s) in an industry can convey to potential acquirers information about the growth prospects of the rivals of ventures undertaking IPOs, thereby increasing their likelihood of being acquired. We investigate several information diffusion mechanisms to examine how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industry IPOs shape such acquisitions. We also develop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on how the value of such information spillovers will vary across acquirers. Our empiric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information in the IPO market channeled via media coverage, analyst coverage, and IPO underpricing raises an acquirer's likelihood of acquiring a private venture. Thus, the information intermediated as a consequence of IPOs relaxes the constraints of an acquirer'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this is particularly the case for diversifying acquirers.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前后业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次系统考查了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后的业绩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后业绩出现显著的下降,和没有配股的配比公司相比,配股公司的业绩要好于配比公司,但在配股后第3年,开始逊色于配比公司,并且,公司配股后业绩的下降幅度大于配比公司。本文首次发现,自由现金流假说能很好解释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后长期业绩下滑的影响因素,公司配股前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多,公司配股后的业绩下降得越快,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低与投资水平低的上市公司,配股后业绩下降得越快。另外,公司的成长性越高,资产规模越大,公司配股后业绩下降的更快。  相似文献   

20.
考虑IPO股票长期持有收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将单期决策的效用函数拓展为多期决策的效用函数,在理性预期模型框架下,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微观结构为背景建立理论模型,对信息披露影响IPO首日回报率的微观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模型表明:信息披露与IPO首日回报率负相关,披露的信息即公共信息降低了二级市场定价对一级市场定价的偏离程度,从而对IPO首日回报率产生负向影响。以2009年6月至2016年11月在深圳主板上市交易的593家IPO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论支持理论模型结论。本文的研究不仅在研究视角、方法上丰富了IPO首日回报率的研究文献,而且可以为监管者提供相关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