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是治学的基础,治学是读书的升华,二者既是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读书治学有益人生,古人津津乐道。宋西昆诗派领袖钱惟演,曾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  相似文献   

2.
康熙皇帝一生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读书治学的目的在于修身、治国、平天下,因此在读书治学上留下许多宝贵财富,如应从小立志,矢志不渝;读书需明理为先,务实为本;读书治学贵有恒心,当循序渐进;读书须勤,勤能补拙;善思考,不为书所愚;当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  相似文献   

3.
申力雯 《社区》2008,(20):14-14
我已不再读书.当然不等于我不再思考。 作为一个写字的人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但我是一个率直的人,在这崇尚包装的时代,我始终觉得包装是一种枷锁:我是一个喜欢轻松的人,一生追求的是简单的生活。 我曾经是个爱读书的人,现在不读书是有理由的。第一个理由:为了降低生命的成本。  相似文献   

4.
人们读书治学,其中有一个方法问题。怎样才能在读书治学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利用书目,这是读书治学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本文试就两者的关系作一粗浅探讨。 (一) “为学之道,宜得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当今世界,图书文献浩如烟海,学科门类成千上万。任何一个人,所能读到的书是极有限的,即便是本专业的书,其中也还有一个选择问题。在茫茫书海中,要根据自己所需,摸到读书门径,就必须借助於书目的指引。因为“目录是开放人类知识结晶的钥匙,假设没有钥匙,吾人就不容易得其门而入。”把目录比作钥匙,是十分形象而贴切的。但我们怎样才能掌握好这把钥匙呢?  相似文献   

5.
读书分两种目的,或为修身(做人)而读书,或为治学(立业)而读书,相应有两种读法:为修身而读书当重在一个“悟”字,为治学而读书则当重在一个“懂”字。《论语》在记载、誊写、编纂各个环节造成了语境缺失,使读“懂”《论语》变得很困难,要读懂《论语》就要尽可能恢复《论语》的语境。其基本做法,就是根据《论语》章中所透露的信息(诸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来追寻某言某事得以发生的场景,以追溯其言语背景。  相似文献   

6.
读杂书     
舒乙 《社区》2011,(8):8-8
我觉得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水和空气一样,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我觉得读书是一个不需要谈论的问题,但是现在人们偏偏很爱谈这个话题.就好像这是一件新鲜事、一件特别需要谈论的事情一样。很难想像一个人不读书,或者说读书变成一件特殊的事情,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7.
学者周谷城曾说:我最早读书时,只知拼命地读。以为读了很多书,就是有学问,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治学。直到二十岁左右,心窍开了.才把读书与治学结合起来。当时又拼命地读心理学的书,大约涉猎了十几种.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接受。于是我又拼命读社会学,大约也涉猎了十几种,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或完全接受。在这种不能完全反对人家的又不能完全接受人家的情况下,自己总想搞出一个名堂来,树立自己的学术系统。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替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生活系统》。  相似文献   

8.
古人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人,终当求所以出。”这是读书之法,习作之法也应如此。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在其头脑中“体悟”出一个鲜活的生命情景,才能最终达到透脱运用写作技巧的目的。为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初步探索和尝试了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教学模式。即“体悟式”习作教学模式。经实践活动的尝试、感觉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相似文献   

9.
儿时,老师告诉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我们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读书,吸取知识;大学时代.作为中文系的一名学子,教授告诉我,读书是一个有知识人做学问的基本功.是一个文化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步人工作岗位后。长者告诉我,知识不屈从于财富.也不屈从于权势.拥有知识的人却能让人由衷折服。读书,能使人通晓古今,高瞻远瞩:读书。能使人洞明世事,虚怀若谷。  相似文献   

10.
周远斌 《社区》2008,(29):8-9
钱钟书虽然学贯中西,但在治学上他所钟情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路径,《管锥编》最能体现这一点。中国古代治学重随时心得,故各种形式的治学札记盛行;但随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写读书札记的这一传统治学模式淡出了,渐代之以格式化著述。《管锥编》是钱钟书读书心得之结集,仍以札记体成书,显然没有迎合时代性著述风气,而是选择了传统的治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是清朝“中兴第一名臣”、清末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其在治学作用上的可以谋生、能明白事理、改变个人的气质;治学条件上的要心情愉快、有志有识有恒有耐心、发奋自立、专心求进;治学方法上的应多搜集资料、读书与札记相结合、分类摘抄书中词藻、以看书为急务、看书专一、勤敏结合、先专后博、读书要设身处地、有所选择、结合自己的记忆悟性能力、重点阅读与粗略的翻看相结合;创作上的要先摹仿、与阅读相结合、看读写作并举有度、向日常生活学习;治学内容上的应读经、史、专集、讲义理等观点,极具特色,虽然形成于一百多年之前,而今天看来,生命力依然未减,对学人的治学,仍有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的家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对子弟的治学伦理教育思想更是别树一帜,被当时的士大夫奉为教子的圭臬,对今天的治学伦理教育也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曾国藩的治学伦理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读书以明理;二是治学贵立志有恒;三是治学宜守一“专”字诀;四是治学与修身并进。  相似文献   

13.
从《曾国藩读书录》中可以看出,集部中他最重视《昌黎集》,于韩文批评尤多。这些韩文批评反映了曾国藩读书治学的诸多特色,如将读书与读人结合,各种学问兼通的“士大夫之学”的特色,以及承袭桐城而又突破桐城的特色等,并可看出他于韩文研究的成绩和心得。  相似文献   

14.
“文学研究者或诗人词人,不应该是疏陋的文士,而应该是博览群书的通人。以研究文学为专门,同时对训话、哲学、史地、宗教、书画等都要涉猎,以专带博,以博辅专。知识局限于一隅,是无法做到‘圆该’与‘圆照’的……只有博览和精熟,才能综揽全局,微观与宏观结合,有所比较,发现问题,有所判断,有所突破。”这是钱钟联师在他的《自传》中所作的治学经验谈,也是他经常谆谆教导学生们的话语。我是1979年考取江苏师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的,师从钱先生治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三年的攻读中,我深切体会到先生的这些话语乃治学的至…  相似文献   

15.
钱文忠 《社区》2011,(8):4-5
在这篇文章中,我要谈论的是读书生活。读书生活居然要谈论?这似乎也说明读书已经和我们生活的年代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在一百多年前、科举制度还没有崩溃之前,甚至说在科举制度崩溃以后不久,这个问题是不会拿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谈论的。因为读书,恐怕是当时中国人心目当中唯一的正道,所以不必谈论。就像我们活着一定要吃饭,今天没有人谈论我们的吃饭生活。  相似文献   

16.
朱舜水的治学理论重在讲究师道、重视为学和以作文验其所学。师道即为人之师须治学垂范 ,以达“传道、授业、解惑”之目的。为学即讲究读书之原则与方法 ,博览群书 ,以进入治学之境界。以作文验其所学则是强调亲身实践 ,以检验治学之效果。朱舜水的治学理论是我国古代学术园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时,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这句话,意思是,万卷书都被翻破,足见读书之多。那么古人的“万卷’’究竞又该有多少书呢?  相似文献   

18.
朱熹关于为学的论述颇丰。他认为做学问的人一定要在究理、读书、居敬上下功夫 ,而治学的方法计有六条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及居敬持志。朱熹的这一读书治学的经验对我们当今的求学者依然有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9.
赵婕 《社区》2010,(2):9-9
一个阅读的姿势,让我能够像读书一样去读人,并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相携同归的人。而我自己,也只是愿意成为一本沉默的书,文字写满在我身上,有心的人,就在我面前驻足片刻,甚至一生一世;无缘的人,我们就两不相干。  相似文献   

20.
读书,是人们取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要读书,即须了解书的情况,掌握读书的要领。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刊资料中,一个治学者欲能抓住要领,以有限的时间取得较好的读书效果,就必须懂得一点目录学知识和依靠图书目录的指引。清代学者张之洞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①著名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在谈到自己的治学经验时也曾指出,读书要“从目录学入手”。他说:“肖何入关,先收秦图籍,为的是可以了解其关梁阨塞,户口钱粮等。我们作学问也应如此,先要知道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