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书目揭示和报导一定历史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概况和出版状况,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读书治学的门径,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常有学生提出“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问题,他用了二年多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筛选了二千二百种常见的重要古籍,分门别类,编成一部为初学者指导读书门径的举要目录书——t书目答问》,于光绪二年(187年)刊行问世。这部书一问世,就受到知识界的普遍欢迎,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极有影响的一部目录书。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后来的蔡元培先生干脆把它作为简明、实有的购书目录。自西汉刘向、刘敬父子首创…  相似文献   

3.
读书须知门径,治学要得津梁.浩瀚的中国古籍从何入手?这是青年学子读古书的一大障碍.近读周少川先生所著《古籍目录学》(中州古籍出版社),受益匪浅.作者自成一家的体系,精辟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的论述,以及它特有的简明实用,无疑交给读者一把打开古籍宝库的金钥匙,是近些年来目录学领域研究的又一新成果,正如为此书作序的著名学者刘乃和先生所评价,这部书“内容较丰富,征引亦翔实,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止,有继承,有创新,可以说此书具有理论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本文对此书略作评介.首先,构建新学科体系,突出“致用之…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在其名著《校雠通义》中,归纳出目录学有两大功用,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即类求书,因书究学”。故此,优秀的目录学著作被历代认为是治学之门径,刘氏父子《别录》、《七略》,为我国目录学开山之作,龚自珍曾谓:“微夫刘子政氏之目录,吾其如长夜乎?”(《六经正名》)又晚清张之洞所著《书目答问》亦为著名的目录书,范希曾称:“书成以来,翻印重雕不下数十余次。承学之士视为津筏。故目录之学,沾溉后人,厥功至伟。喻剑庚君主编的《两刻豫章丛书题记》(以下简称《题记》),为江西先贤陶福履、胡思敬二氏所刻《豫章丛书》,凡129种书…  相似文献   

5.
郝润华教授、侯富芳副研究馆员编著的《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目录提要》于2012年6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全面叙录20世纪以来编定的古籍书目的著作,除本身具有的目录学价值以外,对于我们读书治学具有实在的指导作用与利用价值。本文主要对该书的内容和特点做些介绍,以彰显该书对目录方法与读书治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产生的提要式目录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代表了我国古典目录学最高成就的巨著,向被学界推为读书门径,治学津逮.但提要之作成于众手,兼限以时日,往往计日程功,故仓猝成篇,纰缪百出,后虽经总纂官纪昀一手改定而总其成,但讹缺仍多;况且这是一部钦定的官修书,涉及书籍中具体问题的评介,有意无意之间存在许多偏见和不公.  相似文献   

7.
名人谈读书,比较省事的办法是列个书目,让年轻人搜罗来,潜心去研读,久之必有成效--自然,食而不化者除外。我是读过一些书也写过几本小书的半通不通的读书人,自己怎样读书、读些什么,倒是十分方便说的,至于指导年轻人该怎样读书则很是不敢当,开列个书目呢?省事是省事了,却还能自知不够那个"名人"或"名家"的资格。这不是谦辞、不是客  相似文献   

8.
书眼     
人们把核心的东西、精髓的东西称为“眼”。书眼,自然是一部书的核心和精髓,或者叫神、叫魂。读书如果抓住了书眼,就会如匠人破薪,顺理而进,迎刃而解;读书如果聪明一点,找到书眼,不仅事半功倍,而且极有趣。读书在于见识,发现书眼是见识中之见识。任何书都有书眼,但有眼无珠的书也不少,不值得深究。书眼@马彬  相似文献   

9.
在普通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中,停开中共党史课改设中国革命史课后,怎样才能把这门新课讲得引人入胜而不重受“冷迂”呢?我们通过理科一年级的教学实践,感到有经验也有教训。现谨就该课课堂教学规律的探索方面试谈浅见。  相似文献   

10.
赵永幸 《南都学坛》2008,28(5):139-140
目录学,就是整理和研究书籍的目录分类,从而考镜学术流派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学问.这种学问在中国古代起源很早.中国古代产生的经典文献浩如烟海,这给求学问津的人们提出了一个怎样读书学习和怎样寻找研究学问门径的问题,这就是怎样去选择读书的问题,这就是目录学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防盗,我家安了双层门,上了三把暗锁。这回,房门结实了,但开门就得费点劲儿。特别是三把外形差不多的钥匙,很容易混。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把胶布贴在钥匙上,做好记号。可是一到阴天下雨,天色暗淡,记号就看不清。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他的《“题未定”草》等文章中,曾经指出:“认真读书的人,一不可倚仗选本,二不可凭信标点”,“还有一样最能使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这是做为一个博古通今的伟大学者的鲁迅,根据他一生严谨治学的经验,所提出的十分宝贵的意见。我们不妨称之为“治学三忌”。 一忌倚仗选本。选本,做为一般的学习、参考,不是不可以读的。但是,如果要认真地研究学问,即“所谓‘知人论世’,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因为“选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所以,“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如此,读者虽读古人书,却得了选者之意,意见也就逐渐和选者接近,终于 ‘就范’了。”这样,当然就很难探得原作的全意或本意,容易进入迷途。当然,鲁迅并不一概反对选本,他也曾主张把读好的选本做为研究学问的入门,但一入了门,便不可完全倚仗选本了。  相似文献   

13.
在读书人中,我是一个很愚笨的人,虽然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也读过一些书,却都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很难说达到了治学的境界;尽管在科研方面有一点城保,发表和出版过一批论著,但大都是抄撮之品,徒见笑予通人,哪有治学的体会可谈?不过作为过来人,把我在教学科研中的得失拉杂写出,对于青年朋友读书治学或许是可资借鉴的。我生长在湖南与广西交界的一个偏僻山村,小时读书并非为了治学,最多是自一个饭碗问题的轻松解决。所以当我拿着砍柴刀倘佯在崇山例降之中的时候,当我骑在牛背上仰望天空朵朵彩云变化而沉醉于通想中,读书得来的…  相似文献   

14.
我院中文系主任吴孟复教授多年来潜心于读书与治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几年来,先生就丛书、书目、类书、词书、政书和版本、校仇、辑佚、辨伪、训诂以及资料的积累方面撰写了十多篇专文。发表后,不少青年反映,对自己读书和治学有一定的帮助。为此。先生于一九八0年将其编集成册,通过内部交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后经先生修订,并增入关于经史及阅读、欣赏、研究诗词的方法,改名《古书读校法》,由安徽  相似文献   

15.
文字学和训活学可称得上是解释古代诗文的一把钥匙。然而在古代文化遗产的浩瀚大海中,存在着两个相异的系统,一个是书面语言系统,经史子集中的绝大部分即属此类,而另一个是口头语言系统。对前一个系统,文字学、训沽学能够大显神威,可以把古代典籍解释并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对后一个系统,仅靠文字学、训治学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很难达到探微烛幽之目的。我们应当寻找另一把钥匙,用以打开文化遗产中口头语言系统的宝库,使之大放异彩.事实上这把钥匙是存在的,那就是有关的民俗资料。朱自清先生在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曾告诫学生…  相似文献   

16.
读书,是人们取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要读书,即须了解书的情况,掌握读书的要领。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刊资料中,一个治学者欲能抓住要领,以有限的时间取得较好的读书效果,就必须懂得一点目录学知识和依靠图书目录的指引。清代学者张之洞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①著名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在谈到自己的治学经验时也曾指出,读书要“从目录学入手”。他说:“肖何入关,先收秦图籍,为的是可以了解其关梁阨塞,户口钱粮等。我们作学问也应如此,先要知道这  相似文献   

17.
前清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在四川提督学政任上,撰有《书目答问》一书,所列书目,上起先秦,下至晚清同治之世,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列举书目2200种,涉及作者2400余人,大体能够反映中国古籍的概貌。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的目的,是教导当时的举人秀才们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书目答问》问世以后,在清末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传当时的读书人近于“家置一编”。笔者受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一事的启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告诉现代的读书人,主要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同等水平的读者,他们在课外“应该读什么书”?要不要给他们提供一份课…  相似文献   

18.
目前,方志遗产已被各行各业重视和利用,而掌握这份遗产的钥匙就是方志目录。它是方志学与目录学的边缘学科,有别于综合目录的专科目录,是为研究、整理和利用方志的人们摸清情况而提供的指南。本文拟从七方面简略述评方志目录的成果。 一、综合性书目中之简明方志目录 从秦汉至清代方志的名称、编纂者、卷数等,在史志目录如《隋书》、《旧唐书》、《新唐  相似文献   

19.
朝鲜时代的书目约有80种之多。由于书目的内容是有关一时、一地或一类书籍的记载,因此从王室书目可以看到时代文化的影响,而从地方书目中的册板目录、私人目录和书院书目可以了解书目中所反映的区域文化。朝鲜时代岭南文化的兴盛就可以从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20.
目录学作为一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问,向被称为读书治学的门径之学。清代戏曲研究之能在20世纪取得重大成就,与一大批为发掘、整理"新材料"的学者们的辛勤劳作密切相关。尽管20世纪并未见一部独立的清代戏曲目录学的专著,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学界为清代戏曲目录学的建构所做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