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顾之争,是校勘学史上的著名论争,在清代学术史上影响颇为深远。争论的一方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为清代小学名家,曾师从戴震,是皖派校勘学家的代表之一。另一方则是被誉为“清代校勘第一人”(神田喜一郎《顾千里年谱》)的顾千里(1766—1835),名广圻,号涧苹,以字行,江苏元和人。他是江声的高足,惠栋的再传弟子,吴派校勘学家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心存天下,倡导学以致用,从事文献收藏、整理和研究,目的是“求国家之治”。因此,为了复兴儒学,他一方面痛斥“千年佛老贼中国”,另一方面黜伪说,“志古明道”,并表现出大胆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是宋代的易学名家,一生既辨《易》,又解《易》。他采用问答体,通过选解方式,注重从义理角度阐发《易》经,其方法则是“推天地之理以明人事之始终”;欧阳修解《易》,有比附人事、喜欢议论、主张经世三个特点,可见他对宋代易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适度、合理的旅游开发,有利于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遵循原真性、吸引性、可持续和因地制宜原则,按照资源识别、市场分析、开发定位、产品设计、实施经营、市场反馈这六个步骤来进行.最后以皖北泗州戏为例,对其做了具体的旅游开发探讨.  相似文献   
5.
俞正燮对左丘明的考证,不仅起步早,用功勤,而且其成就和特点非常显著。通过对左丘明的深入细致考证,俞正燮得出的结论是:左丘明姓丘名明,左是其官职;《左传》是春秋左丘明所作;左丘明的故里和墓地在山东肥城。俞正燮对左丘明相关史实的考辨相当有力,结论大多可信,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应该说,对于确立左丘明是我国传统史学的开创者,并还其历史真实身份来说,俞正燮是一位有功之臣。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中国近代史前夜的著名学者俞正燮,出于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满怀书生报国的志向,不仅高度关注域外史地,究心东南海疆,而且非常重视民族问题,体现出他较强的经世旨趣和擅长从文献考据入手的治学特点.毋庸置疑,俞正燮是鸦片战争前后研究边疆和域外史地学者群当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钱大昕用金石文来订正、考证、补充明初官修<元史>错讹、抵牾、疏漏类例的归纳和分析,进而探讨他金石考史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期学术界对钱大昕金石学、历史考证学成就的评价更为全面和中肯.  相似文献   
8.
白兆麟先生的《陈垣的校勘方法》(载《学术月刊》1997年第l期)一文,高度评价陈垣先生的《校勘学释例》是“现代校勘学的奠基之作”,“他所归纳并界定的‘校勘四法’,越来越显示出自身体系的科学性”,实非过誉.然而,文章在对陈垣先生“校勘四法”颇多发明的同时,却也严重误解陈垣先生的观点,有穿凿附以己说之嫌,特提出与白兆麟先生商榷.我国校勘事业源远流长,名家辈出,然而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文选”(又称“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是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年代首先开设、6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历史系普遍开设的一门工具性专业基础课.但时至今日,全国统一的大学本科教学大纲仍未制定出来,严重影响和妨碍了这门课的建设和发展.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术界对这门课教学目的认识存在分歧,本文试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中国历史文选”课教学目的,最初的认识始于20年代陈垣先生,当时他开设了两门课,即“史学名著选读”和“史学名著评论”,后来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中国历史文选”.当初陈垣先生教学目的很明确…  相似文献   
10.
读书须知门径,治学要得津梁.浩瀚的中国古籍从何入手?这是青年学子读古书的一大障碍.近读周少川先生所著《古籍目录学》(中州古籍出版社),受益匪浅.作者自成一家的体系,精辟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的论述,以及它特有的简明实用,无疑交给读者一把打开古籍宝库的金钥匙,是近些年来目录学领域研究的又一新成果,正如为此书作序的著名学者刘乃和先生所评价,这部书“内容较丰富,征引亦翔实,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止,有继承,有创新,可以说此书具有理论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本文对此书略作评介.首先,构建新学科体系,突出“致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