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江西九江学院文学教授李彪撰写的<多维视角下的鲁迅论稿>专著,2008年9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分为六篇及附录篇.第一篇是"人格篇",主要论述鲁迅思想、性格、人格、文格及其有关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篇是"比较篇",主要论述鲁迅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以及鲁迅作品的乡土性.第三篇是"杂文篇",主要论述鲁迅杂文与<野草>等作品的特色.第四篇是"教育篇",主要论述鲁迅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第五篇是"评价篇",是对研究鲁迅的一些专著进行的评述.第六篇是"悲剧艺术篇",这组论文均被中国人民大学<鲁迅研究>全文复印,是李彪教授研究鲁迅的重要突破.最后是"附录篇",一是收入评论家对李彪教授和<鲁迅悲剧艺术论稿>的介绍与评价;二是将李彪教授已发表的研究鲁迅及其它的成果收存目录.  相似文献   

2.
林振宇 《社区》2010,(17):6-6
林非先生是我敬重的学者、散文家。作为学者,他著作颇丰,已经出版了《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文学研究入门》等多部学术论著;作为散文家,他创作了《访美归来》、《绝对不是描写爱情的随笔及其它》、《林非散文选》、《林非游记选》、《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等多部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中文系三位中年教师发表鲁迅研究论著七部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文系中年教师先后出版了七部鲁迅研究论著。它们是:《鲁迅小说论稿》(陈鸣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鲁迅传略》(吴中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6)、《鲁迅文艺思想初探》(王永生,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9)《鲁迅杂文札记》(陈鸣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4)《鲁迅文艺思想论稿》(吴中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7)《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陈鸣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6)、《论鲁迅的文艺批评》(王永生,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0)七部论著共计155万字。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我国在理论上提出合乎科学的悲剧学说的第一人.这些理论,贯彻在他的创作实践之中.(一)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写道:“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  相似文献   

5.
郭因是我省著名的美学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五部美学专著。它们是: 《中国绘画美学史稿》这是郭因关于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理论的力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对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系统研究的论著。作者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从审美角度,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史。对上至先秦下至五四运动前夕各个时期的两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酝酿过三部小说,一是历史小说,《杨贵妃》,一是反映红军战斗生活的小说,一是描写中国四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这三部作品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写成,但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在全面认识鲁迅及其小说创作上,却有着有可替代的价值。 《杨贵妃》构思较早,大约在鲁迅小说创作进入第一个高潮的前后。为写好这部作品,1923年鲁迅曾购买《唐土名胜图会》六册,《长安志》五册,并作了大量有关考证研究。为获得更多感性知识,1924年7月还亲赴长安(西安)实地考察。1934年1月11日在给山本初枝的信中他曾说起这件事:“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此外还曾多次向友人谈及此事。郁达夫说:“朋友的L先生(即鲁迅,笔者注),从前老和我谈及,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来做一篇小说。他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那里看不破安禄山和她的关系?所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从彭定安同志的《鲁迅评传》中选出的一节,是评述鲁迅小说创作的。《鲁迅评传》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专著之一。我们征得作者和出版社同意,先在我学报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崔明德教授是一位非常勤奋也很有思想的民族史学与民族理论研究的专家。他在国内外发表的相关论文,以及已出版的《先秦政治婚姻史》、《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和《中国古代和亲通史》等多部专著,都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在自己的论著中也引用过他的学术观点,在为硕士、  相似文献   

9.
鲁迅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鲁迅前期美学思想发展的进程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他对近代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有过浓厚的兴趣。一九二四年二月四日,厨川白村的文艺美学论著《苦闷的象征》在日本出版。四月八日,鲁迅从北京东亚公司买到这本书,九月二十二日开始翻译,到十月十日,不用二十天就译完了,同年十二月出版。一九二五年一月下旬又开始译厨川另一本文艺论著《出了象牙之塔》,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写旧体诗,鲁迅说过:“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鲁迅书信集》638页)只在《日记》上记了下来。鲁迅的旧体诗在《集外集》出版之前,极少先经发表。《鲁迅全集》十卷本注释本所注旧诗最初发表  相似文献   

11.
一本新书一本好书─—评张积家主编《心理学》王荣纲,曹洪顺张积家主编的《心理学》教材新近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新书,也是一本好书。参加编写这本书的是6名青年教师。近几年来,他们已出版过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该书的主编张积家,就是他...  相似文献   

12.
小说《还乡》出版于1878年,是哈代自1871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计出无奈》以来的第六部小说。但许多评论家通常把它看成哈代的第二部重要小说,第一部他们认为是1874年出版的《远离尘嚣》。《远离尘嚣》是哈代的成名作,也代表他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表现了作者创作上由喜剧向悲剧过渡的开始,《还乡》的间世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过渡。“《还乡》是哈代持久的悲剧创作中的第一次全面尝试”。循着这条路线,在以后的十七年中,哈代为他的读者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完整世界,一个充满着复杂矛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鲁迅作品论著选评杜一白一、杨义:《鲁迅小说综论》这是一部显示出作者才华横溢的、具有相当份量的著作。全书除《序言》外,共包括《论鲁迅小说的革命现实主义》、《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生命力》、《论鲁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论鲁迅小说与大国文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将近七十年来,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成绩最大。但是,鲁迅小说研究没有到顶,鲁迅研究工作者仍在继续努力着,新的成果终于出现了。那就是王富仁的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第4期)和范伯群、曾华鹏撰写的专著《鲁迅小说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论》)。前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鲁迅小说研究的新体系,即《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后者的新贡献在于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了单篇的和综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16.
曾庆元的《悲剧论》出版了。20余万字的篇幅标示着他的研究成果,也融进了他的甘苦感慨。读完全书,想及作者在全书完稿后有意“拉开时间距离”之后才交给出版社的冷静,想及《悲剧论》作为一门选修课在武大课堂中对莘莘学子的吸引……我赞同白嶷岐在《序》中的判断:《悲剧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悲剧理论专著”,“在我国有着开拓性的学术价值。”在选  相似文献   

17.
<正>赵俊贤教授是我的导师,是真真切切领导我走上学术道路的先生。从1989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一本专著《中国当代小说史稿》,到陆续推出《杜鹏程的审美理想》《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上下册)、《中国当代文学风格发展史》《学府流年》等著作,直至新近出版这本《当代作家的背影与文学潮  相似文献   

18.
韩隆福教授是一位勤奋多产的学者,这几年他的论著一本一本地不断推出,且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在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绩,尤其是他的统战文化研究,更是值得一提。作为常德市的政协常委,早在2000年他就承担了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的“知识分子与统战文化研究”课题,出版了《古代知识分子与统战文化研究》和《近现代知识分子与统战文化研究》两本厚厚的专著。在这两本专  相似文献   

19.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的一个分支。目前,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显得明显不足。有关比较思想政治研究的著作或编著仅有这样几本:苏崇德教授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1995年出版。宋春宏教授的《比较德育新论》,1999年出版;王玄武教授主编的《比较德育学》,2000年出版;王瑞荪教授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就艺术上说,从《呐喊》到《彷徨》是一个发展。比较这两本小说集,鲁迅两次谈到《彷徨》比《呐喊》在艺术上更为成熟。成熟的经验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从典型化技巧的角度作过探讨;鲁迅还说过,《彷徨》的小说,“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可见从借鉴外国作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如所周知,对于外国艺术遗产的学习和借鉴,鲁迅发表过著名的“拿来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是他长期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全部经历和作品都说明着他拿来了什么,吸收了什么和抛弃了什么。作为创作重要部分的小说,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对外国小说艺术的借鉴,就是从敢于“拿来”、“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到博采众长、“脱离”具体作家的具体影响,到完全“独立”、创造出自己的崭新的艺术形式,这个过程正可以看出是对于“拿来主义”原理的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深化。本文试图对这一过程作粗略的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