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近代社会转型带来的政治动荡中,报刊媒介在政治缝隙中存在着较多的发展空间,更容易在公共领域形成有力量的话语权,报刊舆论起到了政治动员,吸引同盟军,扩大社会基础的作用,并转化成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进而推动着中国跳跃式地跨过了西方国家历经数百年才能完成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我国报刊近代化是与半殖民地化相伴而生的,自列强用炮火轰开中国大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报刊舆论主权如同政治、经济权利一样,严重丧失.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深感报刊舆论主权丧失的痛楚,以及重建舆论主权的时代使命.他们冲破重重困难和阻碍,为创办一份真正替中国人说话的报纸而奔走.作为当时国人的代言机关,<时务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刊舆论主权的成功重建.北方的舆论阵地<国闻报>,在争取话语权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姿态,做出不懈的努力.针对任何侵害中国主权的外报言论,该报决不保持沉默,与外报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相似文献   

3.
对于近代西方各国而言,报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和重要的舆论表达渠道,尤其在法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财政等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报刊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法国百余年的右翼报刊的变迁历史说明,法国右翼报刊与支撑其存续的政党与利益集团息息相关,它们同样起到了喉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汪康年与近代报刊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里峰 《学术研究》2001,(7):133-137
汪康年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报业经营者和社会活动家,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公共舆论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介绍了汪康年从事新闻报刊活动的基本情况,剖析了汪康年对报刊舆论的认识,进而指出营造并借重舆论不同于传统清议,而是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叶,在国内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及其《时务报》、《强学报》等报刊的带动影响下,湖南谭嗣同、后才常、熊希龄等维新人士陆续创办出版了《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等报刊,大力介绍西方新学和宣传变法,在两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随着“戊戌变法”的迅速失败,中国的历史进入了辛亥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在这个阶段,极受维新报刊影响并步谭嗣同等湘籍报刊宣传人士后尘的陈天华(字星台,湖南新化县人),则以其风行一时的《猛回头》、《警世钟》和小说《狮子吼》等几部鼓动性作品,成为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海…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重庆文艺报刊紧紧围绕“抗战”这一主题来开展工作,为抗日战争舆论宣传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文艺办报或参与报纸工作、文字报刊出版时间长短不一是这一时期重庆文艺报刊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张朋 《天府新论》2016,(4):141-147
1932年10月陈独秀被捕使隐匿“地下”多年的陈氏重归舆论界视野。从自由主义知识社群的舆论阵地到国共党报、都市民营报刊,对陈独秀被捕有着不同的报道、评论取向。而陈独秀个人的生平和革命历史也在报道和评论中被唤起和重新解读,呈现了“断裂”、“对抗”、“传奇”为主要叙事策略的记忆文本。这些迥异的集体记忆既交织着不同政治社群分歧显著的政治认同,也反映了其时多元政治力量竞争语境下民国报刊建构集体记忆的政治功利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袁新洁 《船山学刊》2009,(3):181-184
同盟会成立前后。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之间发生了三次大论战。分别是同盟会成立前,以美洲为主战场的第一次大论战:同盟会成立前后,以日本为主战场的第二次大论战;同盟会成立后,以南洋的新加坡为主战场的第三次大论战。通过这三次论战。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派的转变,并使民主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时期三类回族进步知识分子展开了各具特色的以报刊为平台的爱国舆论宣传.此时期他们的舆论爱国实践不仅对本民族意义深远,而且对当时的主流社会也产生了莫大影响,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爱国救亡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现代报刊是现代散文得以广泛传播的载体,并对现代散文的文体和分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古典文学中的散文是作为一种文人化的写作被纳入主流话语之中的,其主要文体如章表、奏议、史论、序记等,其向皇上"进言"的功能在向现代报刊"舆论"功能转变的过程中,文体也在现代报刊的体制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新闻舆论取代章表奏议,以新闻报道等叙事性新闻文体作为新的媒体文体,之后新闻报道类文体和论说评论类文体合流分化,逐步形成了现代散文的叙事类、杂体类和小品类文体。本文以《申报·自由谈》为例,从现代报刊与现代散文形成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现代散文的文类意识,并从散文文体的角度进行必要的辨体。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民日报》2007年至2013年7年间雾霾报道的171个样本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主流报纸对雾霾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而且呈现方式多元化,报道内容注重理性和建设性,巧妙地强化舆论引导,政治化倾向明显,人文关怀匮乏。要完善雾霾的新闻框架,仍需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具体改进。  相似文献   

12.
戴文慧 《云梦学刊》2014,(5):151-154
如何顺应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发展的规律,在媒介融合的新趋势下进行媒介互动的积极探索和突围,已成为摆在地市级党报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作为地市级党报,应顺应潮流,通过开拓新媒体领域,延伸受众范围;结合新媒体优势,实现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权威性的统一;实现“报网互动”,使读者本身成为新闻来源;抓牢传统报业具备的“思想性”优势,形成地市级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与“品牌效应”等途径,促进媒介互动,从而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营造实现“中国梦”的良好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毛泽东特殊的政治家报刊观及邓拓新闻实践历程的简略梳理,来考察邓拓办报的本真内涵,以期在肯定其办报积极意义的同时,重新考证“书生办报”说背后的特殊历史价值;认为邓拓报刊思想的实质是光鲜的“政治家办报”,即围绕党内办报思路展开,将中共办报经验进行了有机联结,为党内政治家报人树立了榜样。“书生办报”说并不能恰当地表达邓拓的办报意志。  相似文献   

14.
杨芳芳 《云梦学刊》2004,25(6):24-26
中国近代报刊诞生之际就承担了“救亡”重担,创办近代报刊是政治家们从事政治活动的重要方式,因而中国最初的新闻人,从一开始就过分地强调了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利器”这一特质。这在当时有一定合理性。但媒体过多地承担宣传鼓动功能,过多地介入到政治斗争之中,势必削弱了其他功能。  相似文献   

15.
汪英 《北方论丛》2007,(2):89-92
近代知识分子的政治成长更替与报刊大众传播媒介起伏及政治变革高低潮之间形成荣枯与共的波动关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政治崛起之时就利用报刊作为宣传变革的工具和利器,新思想也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政治性报刊数量高峰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冲击力,为变革的发动、组织和影响制造了声势。随着变革的夭折、中心人物的退场,报刊数量骤减,变革又为新的社会力量和新的理念所取代。但是政治力量、报刊与政治变革之间的生成关系却延续下来,成为近代历史演进相互关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清末舆论放大现象体现在报刊发行量、舆论界自身定位、受众、社会各阶层的关注等多个方面,至于形成这一现象的邮电基础,主要在于邮政、电政等事业的发展。其中邮政方面的发展,表现为邮政各局数目、邮件数、邮政汇兑量、包裹数的增加;电政方面的发展,表现为电政局盈利、收发国内报次数、收发国内报字数的增加,以及电话事业的推进。铁路航运也是影响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因素之一。清末邮电通信事业的大力发展,以及铁路航运的进步,为报刊新闻传输速度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推动了舆论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17.
印尼华人新闻业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哈托统治印尼期间 ,印尼所有华人报刊被取缔。哈比比政府接管政权后 ,采取开放舆论政策 ,华人先后出版了报刊。至瓦希德政府执政 ,新闻业出现了发展势头。当前 ,华人报刊经费紧张 ,华文编辑和记者紧缺 ,读者和广告少成为制约它们发展的障碍。尽管印尼的改革还存在暗流 ,但民主和进步不可逆转。我们对印尼华人新闻业前景持审慎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时期女性报刊和女子参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姿亚 《云梦学刊》2011,32(6):52-54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知识女性们第一次掀起了由女性自己领导的、争取女子参政权运动的高潮。而1911年至1913年创办的女性报刊.其主要特色便是鼓吹女子参政。其中,《神州女报》、《女子白话报》和《万国女子参政会旬报》成为鼓吹女子参政的最有力的三大女性刊物。作为舆论鼓吹工具,女性报刊无疑推动着现实生活中女子参政运动和参政思潮的向前发展,不过,因时代的局限性,女性报刊对于女子参政的宣传鼓动作用有效,但也有限。  相似文献   

19.
雷晓彤 《北方论丛》2010,(2):100-103
近代以来,有感于中国人因极度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拒绝基督教,以《万国公报》为代表的传教士报刊开始致力于传播西方文化,首重西学。他们希望通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和宗教方面的知识,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轻视态度,在中国读者心目中建立起西方民主、富强、文明的正面形象。传教士报刊的努力使得西方文化渐渐为国人所了解,直接影响了上层社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其后发生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近代广府地区中英文报刊的创办和发展是当时中国与西方文化接触、交流的缩影.国内学者对近代广府地区的重要中英文报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个案探究,但仍有待拓展的学术空间:一些近代广府地区的报刊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多学科间的交叉运用尚显薄弱,缺乏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视野,因而难以揭示近代广府地区中英文报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与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