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没有地址的信》全书并没有出现"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样的语句。说普列汉诺夫论证和坚持了"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显然是后来的某些理论家主观地对《没有地址的信》里有关观点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只可以勉强地说,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功利活动。《没有地址的信》的写作目的重在宣传唯物史观和用唯物史观考察艺术的发展。普列汉诺夫表明单用"‘经济的’唯物主义"并不能圆满解决艺术的起源问题。《没有地址的信》隐约提示了艺术起源有"内因""外因"双重根源思路,艺术起源的内因是人的审美本性,外因是原始人类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2.
试论劳动说与模仿说的有效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的学科建设中,深入探索艺术起源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立足于艺术起源学的学术视野,通过对“劳动说”和“模仿说”的历史性回顾,对它们的有效性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分析。文章指出:劳动说不是因果论意义上的艺术起源学说,而是一种从“有目的性’的发生模式出发、其相应的本体论为“目的论”的艺术起源学说,“模仿”基本上不属于艺术起源的“决定因”之列,“模仿说”很难在严格意义上成为艺术起源学说,这两种说各自都还面临着一系列不易求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姜庆国同志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一文(本刊今年第三期)鉴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艺术起源自然性的忽视,大胆地对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姜文认为,硬译马克思主义劳动说,"把劳动的观点推向极端,结果反倒使自己站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这也确实表现出作者希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说的意愿.但姜文表面上强调了"坚持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本能与实践的对立统一";实质上却把人的自然性从社会中割裂出来,对立起来,并且把这样的自然性(人类爱美的天性)置于社会性根源之上,称为艺术起源的主要根源,这就使自已的观点走向了另一极端.  相似文献   

4.
对于艺术的起源问题,过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艺术起源于劳动”,并认为这是普列汉诺夫的观点。近几年有人对此说提出质疑。《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发表了张育新同志的《普列汉诺夫怎样论述艺术的起源》。他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之说是片面的、有弊病的,并认为普列汉诺夫没有提出这个公式。《文摘报》一九八三年第八十一期以《艺术起源于劳动不是普列汉诺夫的观点》为题摘登了张育新同志的文章。如何理解普列汉诺夫关于艺术起源的论述,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与张育新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劳动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原因,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说:“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这一观点是符合艺术发生实事的.实际上,除了劳动这一决定性因素之外,艺术的起源还有其它的因素。因此出现了其它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其合理成份正好使劳动起源说不能解释的部分得以补充和完善。艺术形态及其内涵的多元性、多层次性、多变性也从其起源学说的多元、多层次、多态性得到了互相印证。  相似文献   

6.
艺术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庆国同志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载《复旦学报》1982年第3期)一文,不乏某种真识,但他显然是把长期流行的庸俗社会学解释,即把艺术起源简单机械地归结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视作对“劳动说”的本质性说明,结果歪曲了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释的“劳动说”的真正实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我们认为艺术起源劳动,首先也是把艺术起源看作人类文明的一个历史过程。原始艺术产生的复杂状态远非我们今天的想象所及。人类最初产生的艺术不仅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分门别类的艺术,甚至也不是那种所谓“三位一体”即舞蹈、音乐、诗歌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而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社会意识的混合体”的“一个方面”。这种  相似文献   

7.
尼采《悲剧的诞生》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出发,不但探讨了艺术的起源问题,还试图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而川端康成对《千只鹤》中众多人物的描述,是对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说中所体现的人生哲学的很好回应。本文试图以尼采的两种精神说分析《千只鹤》的内在意蕴,并进一步观照作品中的众生。  相似文献   

8.
读了《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刊登的《对普列汉诺夫论艺术起源的理解》一文,颇觉有争鸣的必要。为了弄清是非,深入进行学术探讨,特提出两个问题与何梓焜同志商榷。一、探讨艺术起源问题有没有必要从原始艺术的创作本身加以论述? 何梓焜同志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在他看来,论述原始艺术的起源,只要从原始艺术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去论述就够了。他得出结论,艺术起源的谜底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谜底一样,“归根到底正是应当到生产力的发展中去找”,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蒂是由社会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的。我认为,这样的研究方式与结论未免过于简单化、片面化。  相似文献   

9.
音乐艺术以抽象的声音为客观物质材料,以空气振动为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因此音乐起源问题的探究远比其他艺术门类复杂。在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学说是:劳动起源说、模仿起源说、游戏起源说。  相似文献   

10.
付桂泉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67-69,116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摹仿”说,揭示了文艺的起源,并认识到了文艺的功用问题,提出了“净化”说;中国古代《乐记》也探讨了艺术的起源问题,并从儒家诗学功用观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文艺的社会政治功用。《诗学》和《乐记》在很多理论层面都有相通之处,并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关于艺术的起源,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源于劳动.作者在文中没有涉及到艺术的起源问题,但他把瑶族节日文化分为四类,却为人们提供了关于艺术起源的素材.依作者提供的材料,艺术不仅起源于劳动,还起源于亲情、宗教和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12.
艺术是人类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结晶.虽然巫术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起源理论之一,而艺术的源泉是人类自身的本能和在活动中产生了审美意思的结果.具体阐明了艺术的发生与巫术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和审美的起源是人类在最原始的生活劳动中早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13.
艺术起源于符号一说最早是由考古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的,从提出的理论类型上来说,比较著名的学说有:性符号论、象形符号说、季节符号论这三种。然而这三种学说都不同程度地有其局限和缺陷,证据不足,说服力不够。国内从符号学角度研究艺术起源的专著不多。《符号:语言与艺术》一书主要讨论语言和艺术的符号本质,理论上较过去的研究有新的突破,但其对材料缺乏理论上的反思,一些猜测缺少证据的支持。《艺术的起源》一书观点明确,其中有关不同类别艺术的研究都非常有价值,但是作者明显将符号的概念泛化了,有些解释偏离共识,使人难以接受。就目前来说,艺术起源"符号说"有其不能克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依据进行探讨基础上,针对在理论与实务界产生激烈争论的《劳动合同法》"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规定,对《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评析、探讨,阐述《劳动合同法》是如何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予以充分保护的。  相似文献   

15.
马尔库塞结合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说"和弗洛伊德的"爱欲说",提出了"人的异化"理论,并从主体性哲学层面细致分析了人的异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深入剖析了人走向异化的深层原因.面对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普遍异化的现状,马尔库塞进一步探讨了克服异化、拯救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即通过艺术实现爱欲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作为被认为是最早关于艺术起源的模仿说被古希腊哲学家视作最好解释艺术创作的学说之一.但由于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和时间的进一步深入,模仿说并不能在艺术发展中流行,文章根据这一议题针对为什么模仿说不能再艺术发展中流行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关于犍陀罗艺术的起源问题,学者们围绕"希腊起源说""罗马起源说""本土起源说""伊朗起源说"和"塞人起源说"等观点争执不下。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即贵霜帝国时期的多元文化并存与融合才是犍陀罗艺术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文化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贵霜人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成果并加以融合,虽然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但客观上却为佛教艺术吸收希腊化文化以及琐罗亚斯德教和贵霜本族传统等因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也是上述各种关于犍陀罗艺术起源的观点得以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木斋《曲词发生史》以种种不俗的新见激起学界一场大讨论,同时为词体起源这一学术问题开辟了诸多新的生长点.木斋可谓第一次全面深入地研究词体起源与宫廷文化密切关联的学界第一人.略显遗憾的是在其立说过程中,似存在一种对词体起源问题过于“提纯”与过于“忽略”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比较"劳动起源说”等几种审美起源理论,对几种审美起源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审美是本源现象,是人的物种特性.  相似文献   

20.
普列汉诺夫并没有提出艺术起源劳动说,他只是强调劳动对艺术的作用特别是对原始艺术的作用。他的具体结论是“劳动先于游戏”、“劳动目的先于审美目的”、“劳动先于艺术”。普列汉诺夫的“劳动”概念非常宽泛。长期以来,我们对普列汉诺夫的“劳动说”有很多误解,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检讨并初步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