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美华 《中州学刊》2007,(1):122-126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河南农村已婚女性与男性相比,为数不少尚属于贫困人口。对于河南农村已婚女性政治的贫困、经济的贫困、婚姻家庭生活的贫困以及精神和文化的贫困等,需要我们在理性审视的同时提出有效的脱贫对策。首先,在主观方面,这类女性应加快强化自我的社会性别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其次,在客观方面,基层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女性和男性的性别意识培训,并要花大力气逐步改善农村社会综合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2.
农村残疾女性就业灵活度较低、就业技能含量和薪资水平也不高.影响农村残疾女性就业的因素主要体现在自身素质、传统性别观念以及法律政策的落实等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角色介入以及方法介入,能够为促进农村残疾女性的就业和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战打开新思路.社会工作者在促进农村残疾女性就业过程中可以扮演的角色介入包括政府购买服务、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以及招募义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能够从残疾女性个体和群体的需求出发提供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就业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在人口老龄化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三农"问题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领域.城市结构"二元"转"一元"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中坚力量涌入城市,导致留守的老人成为空巢老人,其中农村空巢老年女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基于大庆市萨尔图区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从社会支持系统、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等维度分析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并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寻求干预对策,预防农村空巢老年女性心理问题,进一步提升其晚年幸福感.同时也为大庆市相关部门重视解决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群体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于农村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生产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特殊,她们在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主体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村女性的环境地位较为低下.生态女性主义揭露了女性和自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都是由父权社会制度所引发的.我国农村女性环境地位低下,不仅受到农村习俗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经济、教育、法律以及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切实提高农村女性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地位,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反贫困过程中民间信用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曙霞 《东岳论丛》2005,26(5):44-50
中国反贫困已经步入“扶贫到户”的阶段和开始寻求非政府组织力量扶贫的思索,农村民间信用也已经在政府“睁一眼闭一眼”的管制中渐成规模,客观上需要扩大农村的市场融资份额。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可以成为中国现阶段反贫困的最适合的金融制度安排。抑制农村民间信用的消极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反贫困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多赢”的选择——农村资金富余者致富和贫困人群脱贫,同时为政府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6.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叠加推进的历史交汇期,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关乎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由于脱贫人口抗风险能力薄弱、环境风险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和 自然灾害频发、后续生态产业发展动力缺乏、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因素,导致农村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存在着很大的返贫风险.促进生态扶贫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有效防范农村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中的返贫风险.要激发市场益贫机制,增强农户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发展生态基础;增强脱贫农户内生动力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完善脱贫长效保障机制,增强脱贫人口应对各类社会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则是化解脱贫攻坚后时代"返贫返困"以及相对贫困的重要保障。今后农村发展将进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这种政策的连续性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高瞻远瞩。未来,脱贫攻坚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转向中,要做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藩篱,妥善推进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缓解区域性发展差异,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农村供给侧改革导向,构建有效市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合理统筹农村制度安排,有序推进政策措施高效衔接。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农村精准扶贫推进中,占残疾人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残疾人扶贫脱贫对我国残疾人总体脱贫意义重大,而残疾人就业是其摆脱贫困现状最有保障的出路。目前,农村残疾人就业形势恶劣、就业能力低下,农村残疾人就业援助需求十分迫切。本文通过对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梳理,从农村残疾人就业能力建构入手,分析目前就业援助工作的困境,并结合国内外有益经验,探索和提出应对农村残疾人就业援助困境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军扶贫"是贵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创新之举,智慧之举。它团结调动了宣传媒体、科教文卫系统等各行各业的"文军"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全员参与,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推进贫困地区人口脱贫,取得显著成效。文章通过"文军扶贫"的具体实践和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文军扶贫"的主要方式方法,探讨了文军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实践路径,以期为脱贫工作提供新路径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新时期精准扶贫战略下农村贫困地区如何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理论视角,主要着眼于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力量,强调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资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建构"社工+"扶贫模式,通过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评估,制定合理有效的扶贫方案;借助专业方法进行教育与产业扶贫,提升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建设;通过链接各方资源,为贫困地区建立完备的网络支持系统,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以及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到后半程,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自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比较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群率先实现贫困摘帽,但在脱贫攻坚的最后时期,剩余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脱贫难度更大。脱贫攻坚是为了实现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与减贫存在内在理论逻辑关联。包容性发展理念为扶贫政策的优化和调整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何志武  陈仙宇 《重庆社会科学》2021,(10):前插1,6-16
三峡库区脱贫农民融入乡村振兴事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接续问题,是我国推进传统深度贫困区域接续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样本.基于库区深度调研,在梳理分析库区脱贫攻坚主要经验和库区振兴梗阻的基础上,提出库区脱贫农民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和路径:强化党组织建设、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转换政策举措、培育库区特色产业和引导文明乡风,以期推动库区农村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区域贫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减贫效应,并采用计量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论:2007—2016年片区的贫困人口和发生率呈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脱贫进程加快,其中2011—2016年片区各县(市、区)减贫幅度和速度绝大多数明显高于全省水平,但贫困程度仍明显高于全省水平;实证结果显示,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作物有效灌溉率、卫生人员比例、医疗床位比例、人均GDP、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对片区减贫具有正向作用,教师负担学生数、中学在校生比例对片区减贫具有负向影响,其中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作物有效灌溉率、卫生人员比例、中学在校生比例、人均GDP、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片区脱贫需加大精准脱贫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区域脱贫攻坚的合作、因地制宜制定脱贫策略、拓宽农户的增收渠道。  相似文献   

14.
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 治理农村返贫顽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反贫困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脱贫人口又返贫的现象一直存在,它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顽疾.导致农村返贫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主体、供体、载体"三者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构建"主体-供体-载体"三体均衡、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扶贫模式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持续脱贫与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打好我国脱贫攻坚战,高校责无旁贷、担负重任。实施精准扶贫,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素,切实加强对高校力量运用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探索创新支持方式,构建长效帮扶机制,提升扶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对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问题作了新的研究。文章提出,使用特困线(活命线)、温饱线(贫穷线)、发展线(脱贫线)代替现行单一的贫困线(脱贫线),既可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生活的层次和差距,又能将扩大再生产、转入商品经济发展轨道作为脱贫标志,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作者还具体列出了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及对不同家庭、地区、年份贫困标准进行微调的测定方法和测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当前,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面临诸多挑战,即大扶贫格局下如何动员社会力量与用好社会资源,市场化背景下如何提升贫困地区和人口的风险应对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城乡一体化中如何推动县域民生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如何激活贫困乡村的发展要素等。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策略与路径有:立足大扶贫格局,找准社会扶贫与稳定脱贫的契合点;贫困退出中实现稳定脱贫与县域治理的有效衔接;以城乡互动和融合为导向,构建稳定脱贫与县域发展的联结机制;实现稳定脱贫与农村基层治理有机关联。  相似文献   

18.
贫困的本质是能力贫困,而不是收入贫困,我国以收入扶贫为目标定位的农村财政扶贫政策并不能使农村贫困人口真正脱贫,农村财政扶贫政策应从单纯的收入扶贫转向能力扶贫,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农村现代化,没有西部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实现西部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在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女性的现代化占有特殊而又重要的位置。加快西部农村女童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女性在西部农村现代化中的适应能力,有利于西部农村女性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西部农村社会发展和进步,并最终推动西部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女性民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制度的变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农村女性在基层民主参与中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村委会职数减少使农村女性在村务决策中的参与率先受到冲击;农业女性化使得农村女性民主参与边缘化问题愈加凸显;农村女性精英的流出使其民主竞争力下降;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了农村女性参与村务管理和村务监督的积极性.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应对农村女性民主参与面临的挑战的关键是政府输出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打造农村女性民主参与的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