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肇自《诗经》,盛于有唐一代。至元代,由于时空的巨大转变及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边塞诗被赋予了新的特点:远距离审美观照,关注内容广泛丰富,组诗形式创新运用,边塞旧题大量翻作。元代边塞诗扬弃了边塞诗的历来传统,在诗歌史上闪耀出自己的光芒并给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元代边塞诗和之前历代边塞诗相比,自有它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内容、情感上的变化,还是继承与发展两方面的时代特色,元代边塞诗都展示了它独有的魅力。若将其放进整个边塞诗发展史中,它的特殊性更加鲜明。它拥有身份特殊的诗人群体,也有不断变换的创作体式,它在古代诗歌史上的承上启下作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3.
在元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元代少数民族作家在诗歌、散曲创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进而分析并指出了元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岑参一生诗作颇多,风格不尽一律,堪称“悲壮”的,主要应指边塞诗。南宋人对岑参边塞诗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如陆游,在读过岑参的“天山篇”时,就曾感慨流涕。所谓“天山篇”,当然是指边塞诗。南宋偏安一隅,爱国者对反映出盛唐雄大国力的边塞诗,感情异乎寻常,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岑参边塞诗只占  相似文献   

5.
岑参的诗歌艺术最有创新意义的是边塞诗.岑参的边塞诗可大致地归为两类:一写大军征战,一写幕府生活.对于前一类诗作曾有过热烈的讨论,论争集中在这类征战诗是不是爱国主义的.对于后一类诗作,各家  相似文献   

6.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熟繁荣乃在盛唐时期。盛唐诗坛上不仅出现了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诗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而且汇聚着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描写边塞的诗篇,使边塞诗在盛唐诗坛上光彩夺目,蔚为壮观,因此,盛唐边塞诗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近年来,学术界对盛唐边塞诗作了较广泛深入的探讨,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唐王朝在开元、天宝年间与四邻少数民族所进行的战争的性质,以及边塞诗人对这些战争的态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唐代的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宝库里一笔珍贵的遗产。边塞诗的“边塞”,是当时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的边塞,远不是现代国家的边境概念。边塞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各民族在祖国统一过程中互相交往的历史。 唐代建国以后将近一百年间,与边塞的少数民族特别是与北方的突厥族进行了频繁的战争。这些战争,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边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胡乐传入中原的鼎盛时期,唐代边塞诗中也留下了许多描写少数民族乐器的诗作.本文主要针对初盛唐边塞诗中出现最多的笛、胡笳、琵琶三类乐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边塞诗乐器描写的主旋律是"以悲为美".而这种审美倾向既与中国文学偏爱"哀音"的传统有关,同时也融合了诗人远离故土、投身边塞的真实体验.  相似文献   

9.
清代诗人方希孟曾两次入疆,并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在方希孟的边塞诗中,可以窥见诗人在疆时的复杂心境,以此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不忽木的汉化事迹与汉学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忽木是元代有影响的汉化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对汉文化有极深的造诣。文章主要探讨他的汉化事迹与汉学成就,着重说明他在元政权中所起的作用与贡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简述元代以前收继婚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在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元代少数民族和元代汉人中收继婚的不同发展轨迹和特点,分析了收继婚制度在两大类别民族中存在的原因,阐明元代的收继婚制度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作为一种少数民族习惯法,它在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少数民族中的存在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法律文化,它在元代汉族中的一时流行也是合理的,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云南元代白话碑校证方龄贵元代白话碑传世的并不很多,主要是圣旨(兼有令旨、懿旨、法旨)碑。可是因为碑文是由蒙文案牍直译而出的,所以在研究元代语言、历史等方面颇有参考价值,一向为海内外学术界所重视。早年冯承钧先生曾撰为《元代白话碑》一书(商务印书馆一九三...  相似文献   

13.
元代后期的重要诗人萨都刺是一位少数民族作家。他的七言古诗取径宽广,特色鲜明,创获显著,不愧是元代诗坛上的佼佼者。本文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对其七言古诗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岑参,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是盛唐诗坛上开放出的一朵绚丽鲜花,深受人们喜爱。岑参的诗,俊逸、奇巧,意境深远,同时又吸收了乐府、民歌的优点,语言素朴,深入浅出,故能雅俗共尝,广泛传播。正如杜确在其诗序中所说:岑参“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所谓戎夷蛮貊,实即指少数民族。可见岑诗当时不仅在汉族中,也在少数民族中传播。岑诗之所以博得少数民族的喜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它以描写边塞而著名。岑参的边塞诗,正是描绘了少数民族聚居的唐代西域地区,生动如实的反映出唐代西域地区的情景。岑参两度出塞,久佐戍幕,并深入到西域许多地区,对西域情况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岑参的边塞诗,正是他本人对西域地区亲身经历的记述,因而为研究唐代西北边疆历史提供了不少珍贵的素材。本文,即在于对岑参边塞诗作出分析,与此相关联,又首先需要对诗人的西域之行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考察了元代少数民族汉语诗歌景物描写的鲜明个性突出的地域性特征,热烈的爱国、报国之志以及深刻的参惮悟道的情结.认为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我们切实认识少数民族诗人,深入学习元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庾信在北朝期间,曾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边塞诗.依据其边塞诗表现内容的不同分两类,一类是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中的边塞诗,反映了诗人感伤身世、思念故国的感情,基调悲凉激楚.另一类是庾信在亲历北方边地生活之后,创作出来一些深刻反映边地战争和军旅生活的诗篇.这些诗作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作了良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文化空前大融合的元代,少数民族著名诗人的思想观念、艺术造诣在达汉文化意义上成熟的同时,也依然显示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岑参以其气势雄伟瑰丽辉煌的边塞诗在唐朝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岑参的边塞诗塑造了边关将士的群体英雄形象,描绘了壮美的边塞风物民情,表现了包括诗人在内的戍边军民建功报国的壮烈志向和宏伟抱负,蕴含着奇情妙想深邃旷远的壮阔意境。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后世的边塞诗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唐朝文化审美情趣向壮美方向转化也有相当的影响。本文力图研讨岑参边塞诗的思想价值,其边塞诗表现出的边塞生活融合之美、塞外风物民情的壮阔之美、英雄主义的无畏之美和报效祖国的正义之美,有力地展示了浓郁的精神美,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19.
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源头可追溯到《诗经》。本文旨在对边塞诗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探析《采薇》所表现出的边塞诗特色及其对我国后代边塞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它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