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魄宏伟的道德评判,是鲁迅伦理实践的一个主要内容。研究鲁迅的伦理思想与实践,很有必要对鲁迅道德评价的对象、特点、形式、标准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一、关于鲁迅道德评价的对象问题。所谓道德评价,就是对于人们的行为和品质所作的判断和评论。人们从道德角度把人类的行为分为道德行为、不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是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是有价值的行为,但不同道德行为的价值大小极不相同。高尚的道德行为能影响千千万万人的心灵,流传百世而不衰,具有不朽的精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与关怀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怀伦理追求人们之间的彼此关怀,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关怀伦理的倡导者们大都是女性,她们将视阈投向私人生活领域,在对人们有关"爱、友谊、血缘关系"等生活世界的行为进行考察中,她们看到,人们的具体行为方式总是以增进、维持关系为价值核心来自觉调整的,人们的行为原则以"对他人的关切与反应"为标准.特别是在对父母抚养孩子的"母性实践"中,行为者直接在他人的需求与自身的情感反应下行动.在传统伦理学中,这些行动都是出自人类内心情感的自然行为,不属于道德理性的范畴,也不能纳入道德的价值领域.但是,在关怀伦理学者那里,正是从行为者按情感反应而行动的实践中,提出关怀伦理的道德推论模式.  相似文献   

3.
趋荣避辱是人类的共性,培养和激发人们正确的荣誉感和耻辱心就能有效地调节人们的行为并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荣誉与耻辱都包含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道德行为的评价和个人对于社会评价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只有当个体感受与社会评价相一致时,荣誉和耻辱作为社会道德调控的重要形式才能有效地调节人们的行为并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以荣为耻,以耻为荣。道德回报制度化是协调社会评价和个体感受相一致的最佳途径,它能使守法有德者不仅以荣誉为荣还能因此得福,使违法无德之人感到羞耻并遭受应有的惩罚,它能使荣者真荣,耻者真耻,从而使人们自觉地弃恶扬善,趋荣避辱。  相似文献   

4.
论责任范畴的伦理内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责任普遍存在于一切以人的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之中.任何一种责任范畴的使用,都包含着伦理内蕴.责任范畴随着社会发展及道德主体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展变化.作为道德精神自律的社会表达和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手段,责任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常使道德主体产生责任选择上的矛盾和冲突.强化道德主体的责任意识,培养人们的高度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因为社会生活需要依靠道德准则和规范来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从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纪律.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处处反映出与道德伦理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道德评价 ,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社会生活准则通过社会舆论、个体的自省活动 ,对人们的某种行为进行善恶评价。通过它 ,道德理论得以发挥其社会效能 ;同时道德实践信息的反馈 ,又可进一步丰富发展理论 ,增强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当代大学生并不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中 ,他们也承受新旧道德的冲突。在道德价值整合度高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对荣辱、善恶、美丑、雅俗等的认识 ,是清楚明了的。而如今是一个道德转型时代 ,大学生受到双重或多重标准的影响 ,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 ,可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 ,又都可找到反向标准 ,它同样…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道德生活史展现了道德由自然自发走向自由自觉的必然历程,从"道德"、"自觉"内涵的发展出发,道德自觉应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调节功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培育道德自觉对人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培育道德自觉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为:坚持中国特色、关注价值追求、不断兼容创新、注意适用有度等。  相似文献   

8.
道德调节:和谐社会的伦理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调节作为社会调节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以推动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为目标,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导向;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重要价值取向,属于"应然"的基本价值判断,本身也是一种伦理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德调节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社会道德赏罚、评价、教育等方式,广泛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关系,为实现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制度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提供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需要是人的本性和行动的内在动力,满足需要则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社会历史,不能忽视人们的需要。但是,人们的需要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既受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受该时期道德规范的制约。在需要问题上始终贯穿着道德评价这一客观的准绳。那么,什么是人的需要? 需要和道德间有何关系?什么样的需要才是合乎道德的?  相似文献   

10.
论生态良心     
全球性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特点,要求人类用生态良心提高内心生态意识的自觉,形成一种崭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生态良心作为人类自觉形成的一种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影响着人类的生态道德观念,指引着人类的生态道德实践。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反思是人类对自身生态行为的检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立场是导致生态良心困境的理论根源,而道德相对主义则成为生态良心的行为羁绊。生态良心内涵的外在表现,在伦理上为生态道德提供标准,在价值观上体现生态文明理念,为人类突破生态道德的瓶颈提供方向。培育生态意识、汲取文化智慧、践行生态道德应成为生态良心素质提高的指向性选择。  相似文献   

11.
生产是以人类生命延续为内容 ,以人际关系和精神文化为形式的自然历史过程。有害性生产是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而未能恰当认识和遵循生产规律 ,进而导致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危害人类社会生活等灾害性后果的生产行为。无害化生产的评价标准只能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安全中派生出来。实现无害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在于规范企业行为。无害化生产已逐渐被确认为企业伦理和环境道德的一项基本义务 ,并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2.
真理权威的本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合理性的价值认定和自觉的服从,是对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现实性的提升,是主体自由的进一步实现.真理权威对人类的价值:一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理论价值目标,使人类社会实现向高级形态跃迁;二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实践价值目标,使人类的生活和实践获得科学思维的规范.  相似文献   

13.
论唐代爱情婚姻小说的道德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关系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爱情婚姻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在爱情婚姻关系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定的道德的因素。道德影响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文学作品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因此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研究小说,尤其是爱情婚姻小说,应该是文学批评的不容忽视的、万古常新的课题之一。唐代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数量甚多,成就很高,其中不少名篇,堪称唐代小说的精品。小说家们以其生花妙笔,在描写一个个悲欢离合的爱情婚姻故事中,无不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出某种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显示出它们的社会价值,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需要,千方百计地把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引导、限制在本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秩序范围  相似文献   

14.
"忧"是<诗经>时代人们的普遍心理状态.士大夫为国为民而忧,体现出走出宗教神权阴影之后人类对自身行为处事的"忧患意识".普通百姓为个体、生命、家园、爱情等忧愁,无不体现出人们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中,对脱离兽性的人性的思考,及对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的思考.所有这些都是魏晋时代个体的人对人类整体的自觉.<诗经>中展现的人的感性自觉最终汇成先秦诸子对人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道德因素存在于个人的全部生活活动中,从而形成生活方式的道德基础。精神文明对人的思想方式、价值定向、创造潜力以及社会的道德心理气氛等都具有影响。道德关系贯穿于生活方式的所有方面,因此,个人的道德观点在解决迫切的社会任务时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共产主义道德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在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中,都是积极的行为调节剂。人的道德品质化作物质力量体现在社会实际成就中,从而具有社会意义。社会的生活活动是通过道德意识与行为的相互联系而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由个人再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依靠舆论和良心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意义在于它既反映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又通过约束机制而使社会成员按这种要求去行动。如果社会成员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道德的价值和目的便得到了实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价值和目的并不是总能实现的,每个社会都存在有不道德的行为,这说明人们对行为的选择并不总是与道德要求相一致的。本文试从人自身理性与情感角度来分析人们对道德行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人类行为产生的利益基础和道德的经济特性入手,论证了社会发展中道德成本的存在和实施道德优化调控的必要与可能。并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道德成本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道德成本优化要通过唤起道德自觉、完善保障条件、营造道德氛围等途径完成。  相似文献   

18.
重大疫情发生会造成社会生活的结构性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日常工作生活逻辑所无法解释/解决的极端状况,这些极端状况对社会生活的支柱道德原则和法治原则提出了根本性挑战,这种挑战处置失当会使人们对道德与法治的信心受挫,一旦如此,在疫情发生时和结束后的极端状况下的行为就有了脱离道德原则和法治原则的对行为自身之合理化的说辞,社会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约束。唯有通过以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元价值为核心的基础价值评价体系,才能统合起这种因价值评价体系争论和多元解释造成的行为评价混乱和行为无内在基本价值约束的局面,在应对疫情的事中和事后,守住人们对日常工作生活逻辑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和法治原则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既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现实需要,也应从中国社会的演进历史和中华文化的深厚传统中汲取思想资源和哲学智慧。传统社会的中华民族坚持多元主义道德文化理念,建构了由儒家、道家、佛家等要素复合而成的多元性道德评价体系。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特色、中国特质的道德评价体系,它将儒家、道家、佛家等的道德价值观都视为合理的道德价值标准,将它们应用于不同语境,对人们对待工作、业绩等方面的道德态度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道德评价的多元格局。多元性道德评价体系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价值航标,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能够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发挥不容忽视的价值指引作用。中国传统道德评价体系依然是当代中华民族塑造道德人格的强大力量和弘扬道德正能量的重要手段,并且能够为当代中华民族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事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其主体要求是增强党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建的局面;其制度要求是发挥社会主义法纪的约束作用,强化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他律功能,增强社会道德的影响力;其社会要求在于通过良好的家风、民风传承,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良好的纪律自觉、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探讨了价值自觉中的道德协调机制,思想建设中的利益协调和政治协调机制,社会传承中的家庭协调机制,个人品质养成中的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